第四章懂得合作,才能真正融入社會(1 / 3)

第四章懂得合作,才能真正融入社會

在以人為本的社會裏,與人共處,相互合作是最基本的一種社會行為。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也就是我們平時聽說的“合群”),關係到孩子對這個社會的適應能力及將來的發展。作為父母,不應該不考慮這些情況,及時培養孩子的使用能力,才能為孩子的將來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父母要重視孩子的交友能力

交友是與人合作的初級階段,隻有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展成為與人合作的方式。

1.孩子是怎樣學會交往的

兒童從一出生就落入了人的社會之中。他從出生時隻會用哭來表達情緒到成長為具有交往能力的社會成員,中間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孩子在1歲以前主要跟父母或看護人生活在一起,他最強烈的需要是吃奶、睡眠、愛撫等,這些方麵的需要滿足了,就會使孩子感到他降生在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並且是值得信賴的。因此這個階段稱為親子交往階段。在這個時期,孩子對母親產生強烈的依戀。有人研究發現,孩子在3個月左右就表現出最喜歡讓母親抱,再大一些時,就更有明顯的選擇母親的意向。母親對他的愛撫和喂養,滿足了他的需要,孩子會積極地產生反應。比如吃奶時他會長時間地望著母親,緊緊地貼著母親,會對媽媽笑,還會咿咿呀呀地跟媽媽“對話”。這種交往雖然沒有語言,但已達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孩子在父母親人那兒獲得了安全感,才會自信地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去跟其他的人交往。

一般在2~3歲期間除了父母之外,幼兒開始對年齡相仿的玩伴感興趣了。見到小朋友總是表現得很興奮。在1歲以內獲得了安全感的孩子,能夠比較主動地去跟小夥伴一起玩。盡管可能會出現衝突,比如搶一個玩具,或摔倒了,扭打在一起等等。但這是他與同齡人交往必須經曆的一個過程,家長在這時候一定要注意讓孩子處理好與小夥伴的衝突問題,既不要過分退縮,又切忌專橫霸道。另外,家長不要老是擔心孩子會吃虧而不讓孩子跟小夥伴一起玩。一些在這個階段過分受到家長保護的孩子,由於沒有與小夥伴交往的經驗,不會應付與小夥伴發生衝突的問題,這就會在以後與他人的交往中出現不合群的現象,難以加入到集體之中去,並且在將來也不容易適應社會生活中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在3歲以前能與小夥伴一起玩得很好的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便易於進入到幼兒園的集體交往活動中去。在集體遊戲中,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務,還要處理好自己扮演的角色與其他小朋友的關係。比如你是醫生,就要愛護病人;你是哨兵,就要克不明白。友情是雙線的,正像電線的情形一樣。

2.不同孩子的交友能力不同

有些孩子十分幸運,擁有天生交友的能力,甚至在這個即將長大成人的關鍵時期,也很容易交朋友,並且彼此之間的友情忠情。他們似乎有一種天生的本領,能獲得朋友的喜愛。這些幸運的孩子似乎知道與人相交時說些什麼,要保留什麼不說,以及當作什麼。他們對朋友忠誠,使他們能報答別人的恩惠。因此,他們與別人的友情愈來愈牢固。但是別的孩子們則缺乏做朋友的能力。這些孩子需要幫助,尤其是正要長大成人的孩子,這些在交友方麵需要教導的孩子,可自然分為兩類,而各走極端。第一類的困難是侵略性太強;而另一類則過於膽小,他們甚至不敢表示友情,深怕壓迫了那個他想與之成為朋友的人。

侵略性強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或存心自私的人。他們具有領袖的資質。他們在人生中成功的希望是大的,他們要完成他們著手去工作的決心。但是父母應該小心,不破壞孩子勇往直前的精神,因為他們工作及要達到目的的熱忱乃是一項寶貴的資產。但是他需要人領導他,一再提醒他,他必須對社會中那些遲緩及不夠積極的人存忍耐體貼的心。

膽小的孩子需要父母指導,建立自信心,使他們更樂意辯護。膽小的孩子可能與侵略性的孩子同等的聰明,但是膽小的孩子需要信心,需要鼓勵,去信任他們自己的判斷力。膽小的孩子害怕交朋友,因為怕友誼約束對方,他不要自己成為一個討人厭的人,他害怕友情若造成不方便時,他的朋友會不耐煩。膽小的孩子常是寂寞的,喜歡作白日夢,勝於去參與其他孩子的活動,作父母的人可以幫助這樣的孩子,讓他獲得參加積極活動時的快樂與滿足,父母可能先予布置,使孩子能參與需要與他人接觸的活動。膽小的孩子,情感是很容易受傷的,也很容易悶悶不樂。在這方麵,父母也可領導他、幫助他、鼓勵他要有輕鬆的態度。

3.交交“狐朋狗友”也無妨

孩子交友是方方麵麵的,多交朋友不是壞事,有時候,交交“狐朋狗友”也無妨。

小郭:我那個臭兒子真是一句好話也聽不進去。

小路:你太誇張了吧,我看他挺聽話的。上次不是還得了個第三名嗎?

小郭:可他最近老是跟班裏的差生在一起玩兒,這還不得給帶壞了嗎?我讓他多跟好同學玩兒,你們猜他怎麼說?

小金:怎麼說?

小郭:他說跟那些好同學沒有共同語言,沒勁。你們說,這孩子還不得學壞了?

在孩子上學以後,結交的朋友可能越來越多。很可能孩子的朋友你並不喜歡,那麼該怎麼辦呢?

建議:

(1)首先,要保持冷靜。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會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要求孩子對你不喜歡的通通說“NO”,並不現實。簡單地發火,或粗暴地幹預不僅無濟於事,還可能損傷你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當然,保持冷靜並不意味著不聞不問。你完全可以讓孩子邀請朋友來家裏,通過親自了解你可能會發現對方也有優點,從而改變以前片麵的看法。

(2)即使孩子新交的朋友品行上有問題,做家長的也不要簡單粗暴地“下令”不準和他來往,因為孩子往往有逆反心理。如果證實你的孩子新交的朋友隻是有些缺點,而不會對你的孩子構成什麼威脅,或誘導你的孩子做出出格、危險的事,那你最好寬容些。

不過,一旦發現你的孩子在朋友的影響下有可能染上酗酒、吸毒的惡習,或從事罪惡的活動時,你的幹預必須堅決而且毫不留情。

4.讓友誼滋潤孩子的心靈

孩子需要朋友,需要友誼來滋潤心靈,父母們應該注意這一點。

老高:我們家隔壁的小非越來越可憐了。

小金:怎麼會?他爸爸媽媽虐待他嗎?

老高:也差不多了。他們不讓小非的同學到家裏玩兒,也不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說是會耽誤學習的,弄的孩子挺可憐。

小路:孩子缺少朋友會變得很孤僻的。

老高:是啊,小非現在就有點兒。見人半天不說一句話,整天就躲在房裏也不出門玩兒,我看都快傻了。

孩子和大人一樣,也需要有友誼的滋潤,否則這幼小稚嫩的花朵就會有枯萎的危險。建議家長不但不要阻止孩子與朋友的交往,還應該適當地加以鼓勵:

(1)語言鼓勵

父母應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喜歡你結交合適的朋友”,使孩子認識到交友、擇友的意義,樂於接受、悅納別人。

(2)行動鼓勵

孩子的同學、朋友來家時,父母應熱情歡迎,並讓孩子自已作主招待朋友(吃飯、住宿這樣的事則必須得到家長的同意)。

(3)父母幫助

對於不善交友的孩子,父母要給予幫助,如讓孩子去參加夏令營,提供建立友誼的機會等。

(4)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這需要家長們互相加強聯係,多搞些家庭間的集體活動。應把集體活動設計得生動有趣,對孩子有吸引力,讓孩子在自然放鬆的環境中參加進來。

(5)從培養興趣開始

興趣是友誼的基礎,而擅長某種活動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並提供認識別人的機會。因為友誼是建立在共同的愛好基礎上的,父母可幫助孩子找到施展才能的機會,讓他上興趣班,如足球隊、音樂班、繪畫班等,可讓孩子自已去選擇。

(6)要留有餘地

孩子交友需要引導,但他們自己也需要做出一些決定,選擇朋友時,父母應給孩子留有選擇的餘地。父母都不希望孩子交上壞朋友,隻要沒有危險,最好讓孩子自已決定哪些友誼可行,哪些不可行。

(7)尊重個性差異

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很多的朋友,有的孩子有一兩個朋友就足夠了。

(8)傳授給孩子交往的技能

家長應教會孩子學會使用介紹用語、招呼用語、與同伴協商用語、道歉用語等。

為了加深友誼,家長應提醒孩子記住朋友的生日。

二、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與人合作

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合群,然後才能提出教育孩子與人合作的方案,使孩子的性格朝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1.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每個嬰兒都喜歡成人的愛撫、逗引和親近,這就是最初的“集體欲”。當孩子精神上得到滿足之後,身心才會健康成長。嬰兒長到周歲,這種集體欲就更為強烈,他特別喜歡和同齡孩子一起玩,開始轉向對社會性的需要。但是也有個別兒童不合群,這是不正常的現象。其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1)心理壓抑。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造成孩子孤僻性格,不願接受人。

(2)依戀成人。一部分家庭把孩子撫養和寄養在私人家裏,因為從小沒離開過成人的懷抱,適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差。入托以後愛哭鬧,有的甚至出現神經紊亂現象:哭叫著要小便,卻硬是不肯尿在便盆裏,剛拿掉便盆就尿褲子。平時不和孩子們玩耍,情願一個人,適應托兒所的生活比較困難。

(3)環境束縛。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保護過嚴,不準走街串門。由於孩子長期失去與人交往的機會,顯得很膽怯,見以陌生人態度就不自然,更不會主動找小朋友玩耍。有的獨生子女,由於家長溺愛,養成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不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

總之,無論是精神因素還是其他原因,共同的一點是缺乏交際的機會。所以,父母應激發孩子活潑的天性,讓他有一定時間和夥伴們玩耍。對於膽小的孩子應創造機會,鼓勵他多與人接觸。一個不合群的孩子是很難適應今後的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

2.獨生子女的個性特點

獨生子女並非“問題兒童”,其身體健康、智力水平等優於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大多屬於中間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傾外向型,再是內向型和傾內向型。與非獨生子女相比,屬於外向型性格的獨生子女明顯多於非獨生子女,屬於內向型性格的則明顯少於非獨生子女。

在氣質類型上,獨生子女屬於多種氣質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質和膽汁抑鬱質。在氣質類型的分布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有非常顯著的差異。獨生子女中屬於多血質、抑鬱質和多血粘液質的顯著少於非獨生子女。

在情緒特征上,獨生子女在情緒強度和主導心境上顯著強於非獨生子女,但在穩定性上則明顯低於非獨生子女。

在意誌特征上,獨生子女的獨立性明顯高於非獨生子女,而在自製力、堅持性和果斷性方麵則明顯低於非獨生子女。

在智力特征上,獨生子女在聰穎性、求知性和靈活性三項理智特征上,明顯優於非獨生子女,但權衡性卻顯然不如非獨生子女。

3.孤僻性情的孩子常有的表現

孩子性情孤僻,通常在生活中表現出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1)言語及認識方麵異常

表現為2歲以後不愛講話,不愛與其他人接近、交往,對別人的呼喊沒有反應,也不跟人打招呼。針對這種表現,家長應引導孩子多與小朋友一起學習和玩耍,培養孩子與集體相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