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會交往能力和行為異常
表現為對親友無親近感,缺乏社會交往方麵的興趣和反應,不愛與夥伴一起玩耍。為糾正這一行為,父母平時要經常在適當場合,培養孩子多發言,讓孩子為客人唱唱兒歌,跳跳舞等節目,為孩子廣泛地接觸各種人創造條件。
(3)不關心別人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個性的發展和社會化過程的實現,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體驗人和人之間的正常關係,有利於良好個性的形成,有利於克服孤僻性情。
另外,心理學家的試驗結果表明運動刺激對兒童心理發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對於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兒童,要多讓孩子和其他兒童一起鍛煉,一起做遊戲,共同活動以培養孩子熱愛集體和良好性格。
4.培養團隊精神與發展個性
現在的托兒所、幼兒園都有一種團體精神和約束力,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在教師和保育員的指導下與同伴相處、交往,養成初步的群體意識、道德規範和親社會行為,進而在集體中陶冶情操,培養樂觀向上的性格,這有利於促進幼兒個體的社會化。
然而,處於幼兒園群體氛圍中的孩子,如果時時處處習慣於在一種既定的格式化的框架裏生活,必然會不斷強化其從眾心理和依附思想,形成懦弱、依賴性強、謹小慎微的不良性格。可以設想,如果孩子沒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堅強的意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說缺乏健全的個性和人格,他們將來必定難以在社會競爭中立足並實現其自身的價值。
教育者要善於針對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個別差異來開展各項教育活動,不要強求完全一致。這樣,才能在實施集體教育的過程中既培養集體精神,又為兒童日後的個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5.用結果法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們懂得如何協調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使得整本活動得以進行。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是重要的,有一大部分此類教育是在家庭勞動與成員合作中完成的。要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父母首先要給孩子一些思想準備,對家務勞動與家庭生活進行一些討論是必要的:關於孩子的年齡與做事的能力,關於大家生活在一起應相互幫助,關於每個人應負的責任,關於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勞動項目等,這本身對孩子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知道維持一個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花費多少勞動,因而體會到父母的辛苦。這樣的討論會在孩子們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個生活團體的概念,每個人都要各司其職,相互幫助,才能生活圓滿。從項目單中要孩子們選出一些力所能及的願意承擔的內容,這樣做給了他們一個自我選擇的機會,而非忽視他們的意願,獨斷專行。當然,讓孩子自己進行選擇並不能保證他們一定能夠做到最好,其間會有反複,但因為這是他們的決定,在父母與孩子交談時就有合理的依據來要求他實踐自己的諾言。這樣做的時候,父母不是以長輩的嚴曆壓製,而是以團體領導的身份來檢查隊員的工作,要求他作為一個團體成員所應盡到的職責。談話的目的在於改我們共同的生活環境,而非與個人為難。
教育孩子的合作精神,也可以運用結果法,使孩子體會到合作的必要性。
到郊外野餐是孩子們十分喜歡的假日活動之一。勞動節的周末,威爾遜和埃迪的父母要帶他們去州裏的國家公園爬山然後野餐。臨行前一天,一家四口人商量了該如何進行準備:媽媽負責去超市買食品,爸爸準備烤肉的爐子,9歲的威爾遜提出負責所有餐具,11歲的埃迪負責準備調料。媽媽提醒他們是否列出一個單子,一則防止遺漏,再則若有家裏不夠的物品,可及時去買。威爾遜很快就列出了單子,請媽媽過自,隨後便開始準備;而埃迪卻跑到外麵找鄰居的孩子玩,媽媽警告他帶齊調料,否則野餐不會好吃。埃迪一邊往外跑一邊說:“放心吧,我會帶好的,別擔心。”媽媽不大相信他會準備齊全,想自己來做,爸爸卻提醒她應當給埃迪一個鍛煉機會,不要越組代庵。媽媽想了想便沒有再督促埃迪,而埃迪也很開心地玩到很晚才回來,到廚房裏忙了一會兒,搞出來一袋子瓶瓶罐罐,便上接回房去睡了。第二天一早出發,媽媽並沒有再檢查埃迪的準備工作,一家人高高興興上路了。走了兩個小時的山路,選好了野餐的地點,大家開始準備午餐。等肉烤熟後,每人倒了一杯飲料,整理好盤子,圍著野炊點的木製桌椅坐下,開始往烤肉上倒調料。“埃迪,烤肉汁在哪裏?”埃迪伸手到袋子裏去找,怎麼也找不到。“我記得從冰箱內拿出來的,怎麼會沒有?”“你有沒有列在單子上?”“我沒有列單子,我記得我把所有的調料都拿出來了。”埃迪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裏等著,埃迪最終沒有找到,不覺慚愧地低下了頭。
這樣的經驗教訓是深刻的,埃迪知道由於自己的疏忽,不僅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別人,使這次的活動大為遜色。這裏爸爸媽媽並沒有說一句責任埃迪的話,但整個形勢本身對他的教育卻比任何話語更有效。媽媽和爸爸有沒有想到埃迪會忘掉一些東西呢?完全可能,或者說是在他們的意料之中,如果媽媽出麵督促埃迪按列出的單子準備,如威爾遜所做,情況會怎樣呢?首先埃迪會感到媽媽不信任他有能力料理這件事,自尊心會受損;再者媽媽反複督促會使埃迪感到很大的行動限製,有為人所驅之感。這兩項加起來埃迪會產生抵觸情緒,極可能甩手不幹,或與媽媽短兵相接一場,搞得大家都不愉快,最後所有的事情還是需要媽媽來做。而更可惜的是,媽媽即使成功地迫使埃迪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了準備,野炊因此而毫無意義,但埃迪並沒有學到任何經驗與教訓,反到更加深了對媽媽的強製方法的反感。
埃迪父母選擇不參與的方式是明智的。盡管這次野炊因埃迪的遺漏受到一些影響,但對埃迪的成長卻有深遠的影響,教育他懂得作為集體一員應具備的責任心,懂得做事要認真有程序的道理。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們懂得如何協調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使得整體活動得以進行。這裏並不要求他們放棄自己的要求,但要讓他們知道,若想使整個家庭生活的秩序不被打亂,每個家庭成員的生活要求都能夠最大限度的得到滿足,需要每個人都向同一方向努力,學會考慮如何做才能使家庭整體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護。要使孩子所想的不僅僅是自己需要什麼,而是整個活動,整個家庭需要什麼。
要訓練孩子的合作思維法,父母不能無限度地遷就孩子的願望,盡管有時這種願望本身是合理的,但滿足它卻意味著父母要做出過多的犧牲,更重要的是,應該保證孩子受鍛煉的機會。孩子從小在家庭中學到的知識,培養的精神,都會滲透到他們的性格中去,而在長大後帶入社會。一個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會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集體操作,並發揮積極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麻煩,產生更多的困難並且無所適從。
這種教育在今天的獨生子女時代顯得格外重要。在一般的城市中,孩子完全可以不承擔家務勞動的負擔,導致極端自我中心,忽視其它人的利益。
6.怎樣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個隻知道關心自己的人是無法適應我們這個社會的,因此,要幫助孩子從小樹立集體觀念。
孩子小時候,就應經常給他講“眾人拾柴火焰高”這一淺顯的道理,教育孩子樂於助人、團結友愛。孩子上學後,要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在運動會、學期評比等活動中,鼓勵他不僅要爭取個人的優勝,還要關心班集體的榮譽,積極為集體盡一份力量。有些孩子在學校裏愛勞動,經常幫助同學,—家長不僅不誇獎他,還要求他“把這些功夫都放在自己的學習上”,這種自私自利的狹隘觀點,是不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的。對那些要求上進的孩子而言,這種家長無疑是在“拖後腿”。
父母還應培養孩子有寬廣的胸懷,使他們的眼界不隻停留在“小集體”,而要放眼“大集體”,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教育孩子懂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是社會主義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沒有集體,單靠少數人,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把祖國建設好。家長經常收看新聞節目,議論國家大事,為祖國人民創造的可喜成就而歡呼,對壞人壞事、不正之風表示強烈的憤慨,都會在潛移默化之中,使孩子受到集體主義思想觀念的熏陶。
7.古代名人的教子之道
在明確了家庭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兒童心理和意識發展的特點後,本節將通過古代名人的教子之道,給天下為人父母者以啟迪。
孔子教子學詩禮
孔丘(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是我國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傳他有三千子弟。
他的學生陳亢疑心孔子對自己的兒子有特殊的教育內容,有一天問孔子的兒子伯魚:“你聽到過夫子有什麼特殊的教導嗎?”伯魚說:“沒有。有一次,父親一個人在那裏,我走過前庭,父親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詩》,無以言。’我後來就開始學《詩》。又有一次,我走過前庭時,又遇到父親一個人在那裏。父親問我:‘有沒有學《禮》?’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禮》,無以立。’我回來以後就開始學《禮》。我聽到過的就是這兩點內容。”
陳亢說:“我問一個問題,得到了三個收獲。知道了要學《詩》、學《禮》,又知道了孔子對自己的兒子並沒有什麼偏私。”
的確,詩和禮,都是孔子教育學生的重要內容。《史記》上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孔子自己對學生也說過他的教育內容“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和他對兒子說的話是一致的。這也許可以算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致性的一個較早的典型事例。
現代人對於孔子為什麼這樣重視詩教,可能會覺得不好理解。古代文字結構比較複雜,紙張、印刷都未發明,書寫也很不方便。人們在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取得的經驗,許多都是靠詩歌流傳的。“詩言誌,歌詠言”,說的正是這種情況。
所以,孔子對於用詩來進行教育特別重視。傳說《詩經》305篇,就是他親自編定的。
孔子對他的學生說過學《詩》的好處:“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烏魯草木之名。”也就是說,學了《詩》,可以啟發思想,可以用曆史經驗的來對比,來觀察得失,可以增進互相的團結,也可以用來進行批評,還可以學到許多自然知識,因此無論處理家庭內部關係,或是從事國家事務都用得著。事實上我們看到春秋戰國的時候,一些人辦外交,往往張口就兩句詩,既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又比較婉轉,不使氣氛太緊張。
孔子特別強調要伯魚讀《詩經》中的《周南)和《召南》。他對伯魚說:“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麵對牆站著,那就什麼也看不見,一步也不能走了。為什麼孔子把問題說得這麼嚴重呢?原來《周南》和《召南》是《詩經》開頭的一些篇章的總稱,內容多和修身、齊家有關。孔子認為,人的道德修養就應從這裏開始。
孔子說的“不學《禮》,無以立”,比較容易明白。他所說的禮,就是他所處的那個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離開了這些,在社會上當然就站不住腳了。
後代的讀書人,把孔子的教育兒子的方法稱做“詩禮傳家”。當然,今天我們教育子女的內容和他們有根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