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懂得合作,才能真正融入社會(3 / 3)

我們需要培養的是能夠擔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的接班人。但是,孔子教子的經驗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兒童的形象思維比抽象思維發達,利用文藝形式對他們進行具體形象的教育,比幹巴巴的說教往往有效得多。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又必須把道德品質放在首位。隻有這樣,孩子長大後,才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國家間的關係,他的學習和工作才有正確和持久的動力,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正直而有成就的人。

8.孩子有孤獨症傾向該怎麼辦

孩子有孤獨症傾向,做家長的應該怎麼辦呢?請看下麵的問答:

我的孩子27個月,仍不會說話,用手勢同大人交流,喜歡一個人玩,叫他有時不理睬。性格上有孤獨症傾向。請問可能是什麼原因,該如何克服?

答:兒童孤獨症又稱兒童自閉症,與兒童感知、語言和思維、情感、動作以及社交等多個領域的心理活動有關,屬於發育障礙。男孩發病率高於女孩。到目前為止當前有多種病因學說,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兒童孤獨症,尚未明確。一般來說,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就可診斷為兒童孤獨症:

(1)對人普遍缺乏情感反應,嚴重影響社會性相互作用;

(2)語詞性和非語詞性交往和想象性活動嚴重減少;

(3)刻板、重複或儀式性行為,嚴重約束生活活動。孤獨症通過治療,可減少行為症狀、促進發育,常見的治療方法有:遊戲、擁抱、家庭療法、藥物療法等。從您孩子的表現看,應初步懷疑為孤獨症的表現。但應到醫院的專科門診和專業心理谘詢機構進行檢查,才能作出確診,並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三、讓孩子在合作中學會寬容

怎樣讓孩子在與人合作中學會寬容,這是很多家長都麵對的一個難題。

1.“成龍”還需好性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性格是獲得成功的前提。曾有心理學家對1500名天才兒童進行了3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這些兒童並不是都能有所成就,有20%的兒童在幼兒期智商很高,但成年以後沒有什麼成就。與那些成功者相比,其差距不在智力方麵,而在非智力因素的個性品質上。例如,缺乏上進心、主動性、自覺性、勇氣、毅力等。所以,意誌和性格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但是,有些家長更重視孩子身體素質和智能的培養,給孩子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和學習條件,卻忽略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也不了解培養哪些個性品質對孩子的成功至關重要。不少孩子身上已經表現出懶惰、自覺性差、依賴性強、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意誌薄弱等,盡管他們很聰明,但學習效果並不好。應當培養孩子哪些優良性格呢?

(1)求知的興趣

即有穩定的注意力,對學習知識有濃厚的興趣,有堅持到底的毅力和恒心。

(2)愉快的情緒和活潑的性格

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麵:

①表情活潑麵部表情豐富生動,說話有時伴有手勢。

②語言活潑口齒清楚,喜歡對人說話、講故事、講見聞、背詩、唱歌、表演等。

③動作活潑喜歡參加運動和文娛活動,愛做遊戲。

④感知活潑善於觀察事物,記憶力好,善於模仿。

⑤思維活潑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新事物,喜歡認字和讀書,愛提問。

⑥雙手活潑愛勞動,喜歡動手操作。

(3)友愛、合作和同情心

善於和別人相處,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關心別人,助人為樂。

(4)獨立性

能夠獨自睡覺、吃飯、玩耍、穿脫衣服、洗手、洗臉、收拾玩具等,不依賴家長,會和別人交朋友。

對照以上的標準,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家長在許多方麵做得很不夠,例如,孩子對某種活動很感興趣,但家長卻嫌費時間,嫌天氣熱,怕累著孩子等等。這樣,孩子怎能培養出毅力和恒心呢?有些家長怕孩子出危險,或忙於自己的工作,很少讓孩子外出,孩子就沒有機會觀察大自然,增長見識。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勞動,孩子變得懶惰、笨拙,獨立生活能力差。還有些家長事事以孩子為中心,造成孩子自私,沒有友愛之心。要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家長首先要從自己做起,要從微小的事情做起,如果你不知從哪兒入手,可以向心理醫生谘詢。

2.正確對待孩子間的爭吵

小劉:我兒子老喜歡惹事生非,一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就老是讓別人哭。老想搶別人手裏的東西。

小高:哦,那你得想想辦法糾正他這種不好的行為。

小劉:是啊,可是我對他打啊,罵啊,都沒有用。真不知該怎麼辦?

兒童因爭食物和玩具,常常與其他小朋友或鄰居家的孩子發生爭吵。這種現象很常見。作為父母要矯正孩子的這種行為。首先得仔細反思一下自己的撫養方式、家庭氣氛等等。事實上,孩子這樣行為的屢次發生,並不都是他的原因,作為大人,也負有很大一部分責任。要糾正孩子這種行為,也並不是通過打罵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一般來說,父母可以采用以下幾個方法。

(1)父母對兒童一律平等對待,不重男輕女,或偏向哪一方,以避免兒童之間的矛盾。

(2)適當地滿足兒童的需要,除食物外,如玩具等也盡量滿足之。

(3)創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適合兒童生活的特點,使其心情愉快,以減少衝動。

(4)夫婦之間不可在孩子麵前爭吵,以免給兒童帶來不良影響。

(5)對於兒童以爭吵為手段而提出的要求要堅決拒絕。

3.如何看待孩子的個性及心理健康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撫養方式的原因。父母的教育方法必須適合各個孩子各自的個性特征。

父母要明白父母不能改變或決定孩子的個性風格。作為父母與其盡力去改變孩子的個性,還不如去觀察和學習幼兒的行為風格,從而改變自己對小孩行為的反應。

對待孩子的個性,父母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因為個性特征而懲罰孩子。如果孩子是害羞的,他不應該因為在陌生人麵前猶豫而受到責備。如果孩子逐步調整自己的行為,隻要比上次的要好,就不應該受到懲罰。如果孩子的行為沒有規律,那麼也不能因為在睡覺時間卻不去睡、吃飯時不想吃而受到懲罰。

(2)注意情況很好的時候。當你和他都感覺很好時,你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反應。這裏有關幼兒需要的線索。

(3)發現並接納孩子的真實情況。

(4)體認你對孩子的感情。有時,你為自己的孩子不能如你所願時感到非常難受,有時又會感到很大的壓力。坦誠地麵對這一切,並仔細思考這些感情的來龍去脈,這不僅會使你從中受益,而且,你也會從中受益。

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長的先決條件。

孩子心理不健康,會有這樣一些症狀:膽怯、焦慮、苦惱、煩悶、自卑、自私,嫉妒、不合群等。比如,對於考試得高分的同學,有的孩子就想,肯定是偷看了;今天他又得了小紅旗,有什麼呀,肯定是老師偏向。假如他總是因為同學的好而自己心情不愉快,這種情緒就是一種心理障礙。所以,家長不要把孩子的學習名次在孩子麵前看得太重。假如孩子考了第五名,家長千萬不能說:“你怎麼沒進前三名呀?”假如孩子考了第二名,家長又說:“你怎麼不考第一名呀?”假如家長老在名次上給孩子施加壓力,就會把孩子逼煩了,這樣就會使孩子心裏老是不舒服,從而對同學、老師也產生了惡意。因此,在家教中要注意點到為止。

另外,有的孩子精力分散,暴躁殘忍,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有位老師給班上的學生做過這樣一個心理試驗,說有一隻貓受傷了,該怎麼辦?有的孩子說我帶它看獸醫去;有的說讓我媽給它包紮包紮;有的孩子還說,我給他帶回去調理調理,這些,都是富有同情心的舉動。但有的孩子卻說:“掐死他完了,澆上汽油燒死他。”這種缺乏同情心的回答,就是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孩子不會平白無故這麼狠,這可能是別人對他狠,或是他看到別人狠,更多的情況是受看凶殺案一類片子的負麵影響。對於這類孩子,則需要加緊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總之,孩子在人生成長過程中,需要很多東西,我們應該給他提供,比方讓孩子受一些苦,讓孩子經受一些磨練,讓孩子承擔一些責任。據說,現在有初一的孩子還讓媽媽給他端洗腳水,那是不行的。對孩子的各種心理狀態,要常常從正麵給孩子具體的幫助,幫助越有針對性越好,方法越得當越好。隻有這樣不斷地攻心,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始終處於良好的健康狀態,從而有利於孩子在德智體美上的全麵健康成長。

4.在孩子受到委屈時,讓他學會寬容

孩子受到老師的錯誤批評怎麼辦?小高:昨天,我女兒哭哭啼啼地回來說老師批評她了,還說,那個小朋友根本不是她推倒的。對感到委屈的她,我一時真不知該怎麼對待她才好。小劉:是啊,這種情況我也碰到過,真難處理啊。小高:要不我們一起去問問專家吧?

凡孩子感到委屈而向家長傾訴的時候,家長都應靜心傾聽,並給予必要的安慰。

如孩子確實冤枉,應鼓勵孩子,自己主動向老師說明情況,向老師說明情況一要及時、二要具體,否則時過境遷,老師也難以記起何時,為何事批評了孩子。若孩子說不清楚,家長可在旁給予適當的提示、補充,但切不可帶有“怒氣”。須知有家長介入的談活無論對老師、對孩子影響都是很大的。

事實上,孩子們的許多“委屈”。隻要父母耐心聽其傾訴或稍加安慰,很快就會過去。

5.父母要身體力行教育孩子

“什麼”,我冤枉女兒了。昨天回家,看見玲玲拿著剪刀剪紙,地板上全是碎紙屑,就把她罵了一頓。她就大哭,越哭我越火,打了她一屁股。到了晚上,她媽才告訴我,幼兒園老師教他們剪紙,在母親節上送給媽媽。這下好了,小姑娘今天早上不睬我了。”

小金:“誰讓你不搞清楚,我看還是對她賠禮道歉吧。”

小郭:“那多沒麵子啊,我可是她爹。”

小路:“是爹也有錯。有錯就得改。”

老高:“大老爺們的,認錯了還有威信嗎,小郭,這錯,不能認。”

各執一詞,聽誰的呢?

當父母不明事情真實情況,錯怪了子女時候,不妨勇敢地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實事求是地處理問題,這樣不但不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為了減少錯怪孩子現象的發生,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

(1)在事情未弄清楚之前,應當冷靜,先找準原因,再解決問題,不要過早地下結論。家長處理問題方式影響孩子對人對已的態度。

(2)簡單粗暴的管教方式不足取。

雖然古語有“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說,不少家長也認為,“不打不成器”,但是簡單而粗暴的舉動,也許會使孩子一時表現出順從、聽話的樣子,但在心裏未必服氣,結果對家長“口服心不服”。

(3)家長要“嚴以律已,寬以待人”。

寬容地對待孩子,尤其是犯錯誤的孩子,可以使他成長一大截。

(4)給孩子做出“知錯就改”的好榜樣。

家長的“知錯就改”的實際行動,即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孩子。如果一味地去要求孩子,放鬆自己,自己錯了也強詞奪理,當然隻能望著別人孩子有長進而興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