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有愛心才能更好地生活(2 / 3)

2.讓孩子熱愛大自然至關重要

人類是自然的產兒,並且始終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與我們的存在息息相關。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大自然的節奏也是我們生命的節奏。我國遠古時代的《擊壤歌》中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反映了人們根據大自然的節律安排生活的經驗。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大自然的博大豐富,為我們的個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分的施展天地。但是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們正在遠離孕育了自己的自然母親。這已經使我們自己受到損害。憂鬱、焦慮、苦悶,種種現代文明病症,某種程度上正是對我們遠離大自然的報複。一旦我們回到大自然的懷抱,種種憂慮、煩惱就會渙然冰釋。對於這些現代文明病症,大自然無疑是一位良醫。

大自然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孩子的天性更適於在自然的環境中生長、發育。據一些研究者的調查,一個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比很少接觸自然的孩子具有更豐富的個性,感覺更敏銳,也更具有創造力。難怪古今中外的大藝術家,大多具有在大自然懷抱中自由成長的童年經驗。而另一些研究者斷言,這一經驗甚至對科學家和其他從事抽象思維的專家同樣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很少接觸自然,長期生活在一個單調的環境中,他的個性就會受到壓抑,甚至變得鬱鬱寡歡、焦慮不安,在與人的交往中也會發生困難。一些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提供了這方麵富有說服力的案例,而一旦這些孩子被移入一個自由的環境中,能夠接觸到陽光、草地和一切自然的事物,他們的病症就會減輕,有的甚至完全自愈了。當然這還要依賴人際關係的改善,特別是父母的細心關愛。

大自然是博大的,包容萬物,又千變萬化。對於人類,大自然可以說是一個永恒的謎。即使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大自然仍然充滿著人類無法解釋的奧秘。德國大詩人歌德在談到大自然時曾不無感慨地說:“我們雖然生活在自然的懷抱中,卻一點也不了解自然。自然一直不停地和我們說話,但卻一點也不告訴我們它的秘密。”“自然永遠都以一種新姿態出現”。自然的魅力也正在此。它不斷地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它不單給了人們慰藉,而且幫助人們成長。

大自然是美的,不朽的源泉。

人們去旅遊、度假,休養就是要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

大自然的美無所不在,包括有形象美、色彩美、線條美、動態美、聽覺美、嗅覺美……。

大自然的美給畫家以創作的源泉,給詩人以靈感,給科學家提供考察研究的課題。大自然的美令人留連忘返,還可以起到為人們消除疲勞、調劑精神、陶冶性情、激發熱情等心理上的積極作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形象他說明了自然美對人的精神感應作用。還有如辛棄疾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李白的足跡更是踏遍大江南北,寫了不少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篇。

“仁者愛山,智者樂水”。“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觀山使人博大;“江作青蘿帶,山如碧玉簪”,觀水使人靈秀。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奇山異水,遍布大江南北。

讓你的孩子去到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自然母親的佳釀美果,讓他在自然的懷抱中自由成長吧。在自然懷抱中的經驗一定能使他終生受益!

大自然是神奇的,請熱愛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去感受她無窮的魅力!

二、讓孩子懂得奉獻,懂得尊重

有愛心,也就是懂得去愛別人,愛生命,這樣的道理孩子們也許還不能理解,家長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學會尊敬老人,開始學習奉獻,從而增加愛心。

1.如何指導孩子尊敬老人

尊老敬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今天,我們應將這種美德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然而,在日常交往中,常常發現不少孩子對待老人不夠尊敬。如頂撞老人,不服從管教;用生硬的態度命令老人為他做這做那。那麼,家長應該如何來指導孩子尊敬老人呢?

第一,要充分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

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尊敬老人的帶頭人。孩子認識膚淺,判斷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心理活動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們眼裏,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

因此,父母在與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嶽父母和其他老人)相處中,態度應謙遜、彬彬有禮、關心照顧、體貼入微,如在家給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場合,給老人讓座讓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表現在自己的行動中,他們會像父母一樣善待老人。還可利用英雄模範人物、現實生活及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反複練習,養成習慣。

練習是強化記憶痕跡的有效手段,隻有通過反複練習才能將良好的行為轉化為習慣,長久保持下來。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須處處留意,對孩子從“小事”入手,加強培養。如:經常讓孩子幫老人做事情,用禮貌語言與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見”、“謝謝”、“請慢”等),關心、慰問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訓練,日積月累,孩子的良好習慣便會逐漸養成。

第三,利用有關節日,啟發誘導。

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陽節(老人節)、元旦、春節等有利時機,通過談話、點撥、暗示,誘發良好行為。如詢問孩子:“明天是××節(××日子),你應該做些什麼?怎樣使爺爺(奶奶)高興呢?”孩子就會認真地說:“我幫爺爺切蛋糕,祝爺爺生日快樂,健康長壽”、“我送奶奶一件禮物”、“我給爺爺、奶奶拜年”……

第四,及時糾正不良行為,防微杜漸。

孩子易衝動、自製力差,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情緒支配,容易出錯,常常做出對老人無禮的舉動,如對老人發脾氣、摔東西、不理睬等。一旦發現這些問題,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嚴肅批評,耐心說服,使孩子認識錯誤。尤其不放過“第一次”,嚴格把關。遷就容忍隻能招致更多的過錯,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第五,建議老人多與孩子交往,增進相互感情。

有些孩子不是對老人敬而遠之,就是漠不關心,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緣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隨之行事,非常被動,如給老人搬凳子,說“再見”等。

為此,作為老人,應平易近人、態度和藹;關心孩子的成長,多與孩子交談,縮短兩代人的心理距離,不能因興趣迥異,居高臨下。對孩子隻有“動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動關心、尊敬老人,自覺聽從老人教導,努力做他們心目中的好孩子。

2.教孩子懂得奉獻

現在的獨生子女,他們有享受不完的愛,而付出的愛卻少得很,甚至沒有。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要了解是什麼給帶來快樂的,僅僅是年長的人給了他什麼東西,還是他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給別人做了什麼事。如果享受父母創造的幸福是他快樂的惟一源泉,那就非常不好。他將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是呀,如果孩子隻知索取,不知奉獻,那將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必須十分注意向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教育孩子愛周圍的親人——父母、祖父、祖母等,知道他們也有自己的願望和需求。平時要尊敬他們,體諒他們,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可以給孩子們編個“瓜豆寶寶”的童話故事。利用每天離園前的這段時間連續講述。故事大意是勤勞、善良的老爺爺、老奶奶年紀大了,又沒有兒女,生活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想方設法幫助老爺爺、老奶奶排憂解難。後來瓜姥姥、豆姥姥(即成熟了的瓜和豆)變出了一個圓頭圓腦的瓜豆寶寶。瓜豆寶寶苦練本領,常常在夜裏悄悄地幫老爺爺、老奶奶做事。最後,瓜豆寶寶終於練就了做人的本領,從此就與老爺爺、老奶奶生活在一起,給老人帶來了快樂和幸福。孩子們一定非常喜歡聽這個故事。

3.孩子不懂愛,怎麼辦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愛是什麼,你能怎麼辦呢?請看下麵的例子:

老高:“唉,這一代獨生子女自私、冷漠,不關心人。昨天我愛人回來,累壞了,先在床上躺了一會兒,沒想到東東回來朝她嚷嚷:‘怎麼不燒飯啊!你也學會偷懶了?’把我愛人氣得半死。”

小金:“大概男孩子都這樣,我女兒,可乖了,天天‘媽媽、媽媽’,叫得我可開心了。”

小郭:“這和男女沒關係,孩子大了,就不好玩了。”

小張:“別把小孩說得那麼可怕,我就要生個一直聽話的。”

小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啦,不可能,我看這都是老高自找的,寵得像什麼似的,你把他當皇帝,他自然飛到天上去了。”

小郭:“我覺得小路說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