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說的容易,就生一個,能不寶貝嗎?”
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愛,可孩子給他們的愛卻很少。“孤犢觸乳,驕子罵母”,深愛孩子的父母都應該學會怎樣愛孩子,怎樣教孩子學會愛。
聽聽專家的建議,從現在起試著將愛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吧!
(1)父母以身作則。教育孩子愛父母,愛大家,父母自己應該為孩子樹立榜樣,如孝敬自己的父母;過年過節看望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鄰裏有困難,父母主動幫助別人;在公共場合,父母能做到尊長扶幼,處處為別人著想。父母有一顆博愛寬廣的心,自然會在孩子心中播下愛的種子。
(2)以平常心對待孩子。家裏好吃的,好玩的,父母都應該與孩子分享,讓孩子學會先考慮爺爺、奶奶,再考慮父母,最後再想到自己。讓孩子明白,父母和爺爺奶奶都是長輩,應該得到孩子的尊敬和優先考慮。
(3)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父母可以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工作單位,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怎樣辛辛苦苦地工作的。父母可以利用孩子過生日,愛人一起聊天的時候,告訴孩子自己在養育他們的過程中花費的心血與汗水,讓孩子體會父母對他們的愛。
(4)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父母應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洗衣、拖地、做飯,在實際鍛煉中體會父母的辛勞,自然會對父母多一份關懷與體貼。
(5)在交往中教會孩子愛。讓孩子主動幫助周圍鄰裏,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幫忙打掃樓道,替鄰居送報,看小孩,下雨時替鄰居收衣服等。在孩子與同伴的交往中,讓孩子學會謙讓、關心,相互尊重,友愛。在學校中,教育孩子尊敬老師,幫助同學。在社會生活中,讓孩子關心和幫助老人、孩子以及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如貧困山區無錢上學的孩子,有病無錢醫治的病人等。
三、不要讓“愛”變成“害”
有些家長由於急於求成,希望孩子盡早長大,忽視了孩子成長的過程特點,從而做出一些錯誤的舉動。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孩子是需要教育才能成長的,不要讓你的“愛”害了孩子。
1.棍棒底下出孝子
小張:“昨天的新聞你們看了嗎?那個爸爸簡直喪心病狂,虎毒還不食子呢,他居然把兒子吊起來打。”
老高:“真的啊?怎麼會忍心下得了手!作孽啊!”
小郭:“不過,有時候看他們不爭氣,真想打啊。”
小金:“你們男人就是粗暴,動不動就揮拳頭,真是的。”
小路:“呦……惡婦也很多的呀,上次還有個女人嫌孩子哭聲太大,把他打死了呢。”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體罰作為一種畸形的愛,我們並不提倡,但也不完全否定必要的懲罰。那麼,該怎樣掌握這個“度”呢?
(1)家長體罰孩子應三思而後行。
一思:我今天情緒怎樣,是不是想拿孩子出氣?務必克製情緒,該打時方打。
二思:這是我本月或本年中第幾次打孩子?切忌動輒棍棒交加,隻能偶爾為之。次數多了,非但不能產生教育效果,還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抵觸情緒,破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為以後的教育帶來更大的困難。
三思:這一巴掌打在何處?一般打手心或打屁股,而且隻能用手,絕不可用腳,更不能用棍棒器械,因為手的力量較小且容易控製,而腳或棍棒力量大且不容易控製,極易傷害孩子。這方麵的教訓很多,報紙上常有報道,希望家長注意。
(2)說理與懲罰並重。打孩子不是好方法,是不得以而為之,應堅持正麵說服為主,即使打孩子也要與說理並重,讓孩子明白挨打受罰的原因。打後輔以嚴肅說理,目的在於提醒孩子以後不要再犯。家庭氛圍民主化,把孩子當成平等對話的朋友,而不是可以濫用武力的私有財產,養成與孩子討論家庭問題的家風,學會體諒別人,這樣的孩子就不會無理取鬧了,才會成為一個真正懂事的孩子。
2.讓孩子的嘴變得幹淨
小郭:“最近我突然發現我那個臭兒子又不學壞了。”
老高:“又怎麼了?這麼點大的孩子能壞到哪兒去。”
小郭:“他竟然學會說髒話,還自以為是學到了什麼新詞兒,整天掛在嘴上。”
小金:“那趕快得讓他改,不然就改不掉了。”
小路:“哎,小郭,你有時也講髒話,你兒子是跟你學的吧。”
有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會突然變得愛說髒話,有的家長要麼是狠狠地教訓一頓,要麼是拉過來揍幾下,當時孩子可能不敢再說了,但時間一久依然如故。
其實,要解決孩子說髒話問題的前提條件是查明孩子說髒話的原因,然後再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孩子說髒話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為此,家長必須做到:
(1)淨化孩子的語言環境
孩子好模仿,且缺乏是非觀,他們往往從電視、電影中,從父母、同伴那兒學來許多髒話和一些不健康兒歌、順口溜。為此,父母應該做好表率,帶頭說文明語言,並且要慎重選擇影視節目,引導孩子玩文明、健康的遊戲,如發現孩子和小夥伴說髒話時,應及時指出並給予糾正。
(2)采取恰當的態度和措施
對偶爾說髒話的孩子,成人應以文明的語言把孩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重複說一遍,形成正確示範。如孩子經常津津樂道重複一些髒話,家長應嚴肅地告訴孩子這句話不文明不好聽,爸爸、媽媽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歡聽,並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歡的、尊敬的成人以及小英雄們是怎樣說話的。利用榜樣的力量,可使孩子產生說髒話不好的感情。
在此基礎上,教育孩子表達氣憤、激動情緒和處理矛盾的文明用語和方法。和他人發生爭執時可以說:“你住口!”,“請你走開!”“你不講道理,我很不高興。”或自己先走開等等。
3.是愛還是害
小郭:“我發現最近我兒子越變越自私了。”
老高:“這沒什麼希奇的,現在的獨生子女都自私。”
小郭:“那天我們全家去飯店吃飯,他點了一盤魚香肉絲,上來以後他一筷子也不讓別人動,說這是他的菜,即使吃不了,別人也不許吃。”
小張:“那你還不教訓他?簡直太過分了嘛。”
小郭:“我是要打他,可他爺爺奶奶馬上護在前麵,孩子都是被他們寵壞了。
家長愛孩子,這當然沒錯。但千萬不能把孩子寵到天上去了,否則就會釀成愛的苦果,害了孩子。父母應該做到:
(1)自己以身作則教育孩子愛父母,愛大家。父母自己應該為孩子樹立榜樣,如孝敬自己的父母;過年過節看望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鄰裏有困難,主動幫助別人;在公共場合,能做到尊老扶幼,處處為別人著想。父母有一顆博愛寬廣的心,自然會在孩子心中播下愛的種子。
(2)以平常心對待孩子。家裏好吃的,好玩的,父母都應該與孩子分享,讓孩子學會先考慮爺爺、媽奶,再考慮父母,最後再想到自己。讓孩子明白,父母和爺爺奶奶都是長輩,應該得到孩子的尊敬和優先考慮。
(3)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父母可以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工作單位,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怎樣辛辛苦苦地工作的。父母可以利用孩子過生日,家人一起聊天的時候,告訴孩子自己在養育他們的過程中花費的心血與汗水,讓孩子體會父母對他們的愛。
(4)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父母應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洗衣、拖地、做飯,在實際鍛煉中體會父母的辛勞,自然會對父母多一份關懷與體貼。
(5)在交往中教會孩子愛。讓孩子主動幫助周圍鄰裏,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幫忙打掃樓道,替鄰居送報,看小孩,下雨時替鄰居收衣服等。在孩子與同伴的交往中,讓孩子學會謙讓、關心、相互尊重、友愛。在學校中,教育孩子尊敬老師,幫助同學。在社會生活中,讓孩子關心和幫助老人、孩子以及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如貧困山區無錢上學的孩子,有病無錢醫治的病人等。
4.給孩子豐富活潑的世界
向兒童灌輸所謂科學知識是不適當的,我們應當給他們留下一個思想的空間。
成人向孩子進行科學教育,他們給孩子證明地球是圓的,他們生活著的大地分明是平坦地向四麵八方展開的,而且,孩子們直觀地看到,並不是地球圍繞著太陽旋轉,恰恰相反,分明是日出日落,太陽從東向西在他們頭頂上轉!我們知道孩子錯了,但我們真的就有必要急於去糾正兒童的這種常識性錯誤嗎?我們非要把這個矛盾強加給兒童嗎?非要在兒童頭腦中留下一個解不開的疙瘩嗎?當兒童離開教師傳授的科學知識,走到大自然中去的時候,他發現那裏才是生機勃勃的真實世界,盡管在他們眼中,星星也會眨眼,樹葉也會沙拉拉的絮語長談……但是這一切對他而言是真實的,他的世界要比成人的那個所謂客觀世界豐富得多、廣闊得多、有趣得多。他在自己的世界裏多麼自由和舒暢啊!他生活在他的天方夜譚裏,而成人向他證明的科學真理,在他心目中,恰恰是不著邊際的天方夜譚,盡管他想成人可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