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證法的運用不要求比喻和被比事物之間同類、同質,而要求理同、理通或至少有理同理通之處。
例:《給青年們的一封信》
“你們要養成謹嚴和忍耐的習慣。要學會做科學中的瑣碎工作。要研究事實,對比事實,積累事實。
不管鳥的翅膀多麼完美,如果不憑借空氣,鳥就永遠不能飛到高空。事實就是科學家的空氣。你們如果不憑借事實,就永遠不能飛騰起來。沒有事實,那你們的‘理論’就是徒勞的。”
又如《愚公移山》中作者引用我國古代寓言故事。《將革命進行到底》中引用《農夫和蛇》的故事。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談到普及與提高的問題時說:“提高要有一個基礎。比如一桶水,不是從地上提高,難道是從空中提高嗎?”形象闡明提高要在工農兵群眾的基礎上提高的深刻道理。
5.反證法
是一種間接證明的方法。是通過論證與它相反的那個論點是錯誤的。間接證明正麵論點的正確性。
下例中為論證“那種認為共產主義是渺茫的幻想,共產主義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論點是完全錯誤的。作者沒有首先去正麵批駁這一觀點,而是首先論證與這一觀點對立的“共產主義的思想和共產主義的實踐,早已存在於我們現實生活中”這一正確的觀點,引用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同誌的話作為理論依據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作為事實論據,充分證明這一觀點的正確,從而證明相反觀點的錯誤。
例:《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
“共產主義作為社會製度,在我國得到完全的實現,還需要經過若幹代人的長期的努力奮鬥。但是共產主義首先是一種運動。馬克思、恩格斯說過:‘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種運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製度。在我國,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人們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進行的運動,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和領導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候就開始了。現在這個運動在我國已經發展到建立起作為共產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毛澤東同誌在民主革命時期就說過:“中國共產黨關於社會製度的主張分為現在和將來兩部分,在現在,新民主主義,在將來,社會主義,這是有機構成的兩部分,而為共產主義思想體係所指導的。’還說過:“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係,同時又是一種新的社會製度。’‘中國民主革命沒有共產主義去指導是決不能成功的,更不用說革命的後一段了。’因此,共產主義的思想和共產主義的實踐早已存在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那種認為:‘共產主義是渺茫的幻想’、‘共產主義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包含著共產主義,都離不了共產主義。我們黨內和黨外那麼多英雄模範,那麼多為了革命理想而奮不顧身、犧牲一切的人,難道他們的奮鬥是為了換取社會給他們的報酬嗎?指導他們行動的難道不就是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嗎?”
6.歸謬法
是一種對錯誤論點加以引申,從而得出顯然荒謬的結論。它是一種間接反駁方法,常常運用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策略。
下例經作者把論點“作品愈高,知音愈少”,引申推論得出更加謬誤的結論“誰也不懂的東西,就是絕作”,證明原觀點的錯誤。
歸謬法要把錯誤觀點引申到顯然錯誤的地步。引申時必須遵循固有的錯誤邏輯,做到合情合理,無懈可擊。
例:《文藝大眾化》
“倘若說,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麼推論起來,誰也不懂的東西,就是世上絕作了。”
7.排它法
圍繞某一論題,假設種種可能有的觀點,通過論證否定其中之一以外的各種論點;保留的唯一的論點得到了間接證明,這種排除其它,證明其一的論證方法稱為排它法。
下例中作者圍繞“政府究竟還存在不存在呢?”這個論題,運用了排它法,排除了“這個所謂的政府”存在於南京、上海、廣州、奉化的可能性。證明了“它至多隻是一個假空的或象征的政府了”這一正確的觀點。
排它法要圍繞一個論題,排除其它論點,證明其一的成立,所以要嚴密考慮,假設一個可能有的正確論點進行論證。
例:《中共發言人關於和平條件必須包括懲辦日本戰犯和國民黨戰犯的聲明》
“……對此,中共發言人聲明:在1月28日那種時候,我們還把國民黨反動賣國政府說成是一個政府,在這一點上說來,我們的態度確實不夠鄭重。這個所謂‘政府’究竟還存在不存在呢?它是存在於南京嗎?南京沒有行政機關。它是存在於廣州嗎?廣州沒有行政首腦。它是存在於上海嗎?上海既沒有行政機關,又沒有行政首腦。它是存在於奉化嗎?奉化隻有一個宣布‘退休’了的偽總統,別的什麼也沒有。因此,鄭重地說起來,已經不應當把它看成一個政府,它至多隻是一個假空的或象征的政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