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學習的因素很多,在學習過程中,很難讓各種因素都處在最佳狀態。一個階段學下來,難免會出現一些漏洞和欠缺。因此,在分清主次、抓住重點的同時,應當整理出以往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包括還未真正搞懂或已經遺忘了的內容,平時對容易出差錯的地方,要劃上醒目的線條,作為重點中的重點來加深印象。以便在複習時多花些功夫,將它們實實在在地弄懂。
進行有重點的複習,還必須學會抓典型。
有一則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有個老和尚,收了兩個徒弟。一天,他叫兩個徒弟各摘一籃杏,對他們講:“你們各自回房將杏剝開,看看是不是都有仁兒,誰先弄清楚了誰先來找我。”大徒弟回房後用最快的速度把各一個個全都剝開,然後趕緊回到師父那兒說:“我弄清楚了,這些杏全有仁兒。”老和尚見他那籃全都剝開了的杏,笑了起來,指著一旁的小徒弟說:“你師弟早就來了。”大徒弟不解地問:“怎麼這樣快?”小徒弟回答:“我沒有全部把杏剝開,隻挑了一個大的,一個小的;一個深黃的,一個淺黃的;一個圓的,一個橢圓的。我發現它們都有仁兒,就知道這一籃杏都是有仁兒的。”大徒弟一聽,這才恍然大悟。
故事中小徒弟用的方法,就是一個抓典型的方法。它對於我們複習中既要抓重點,又要顧及全麵這一點很有借鑒意義。
在期末或畢業升學考試複習時,同學們麵臨的學科多,涉及的知識麵廣量大,如果像上述剝杏的大徒弟那樣,將各科知識的內容逐一仔仔細細地重複學習的話,肯定是不切實際的。以語文為例,這時候應該采用小徒弟那種“抓典型”的方法,在同一單元、同一冊課本或不同冊課本中找出具有典型意義的課文來。通過“舉一反三”,將典型單元。典型課文、典型段落複習深複習透,這樣,其餘同類型的知識也就可以觸類旁通了。采用這種抓典型的方法,長文可以變短,厚書可以變薄,重點非但不難把握,複習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5.“過電影”複習法
“過電影”複習法,就是在複習的基礎上,合上書本或筆記本,靜思默想,把所學習的內容,像過電影那樣,從頭至尾在腦海中再現一遍。
例如,複習《金色的魚鉤》中“課文描寫的老班長外貌有什麼變化”這一內容時,可以采用“像看電影那樣曆曆在目”的方法,讓腦海中一幕幕回憶課文中的有關描寫:
——炊事班長快40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
——一望著他十分嚴峻的布滿紅絲的眼睛,我一句話也說不上來,竟撲倒在他懷裏哭了。
——老班長看到這情況,收斂了笑容,眉頭擰成了疙瘩。
——老班長看著我們吃完,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
——老班長雖然瘦得隻剩皮包骨頭,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還一直用飽滿的情緒鼓勵著我們。
使用這種形式進行複習,能培養自己借助想象來思考的能力,同時能比較牢固地在腦海中印上需要儲存的信息。到需要運用時,便可隨手摘取,應付自如。這種方法特別適宜於對記敘文的閱讀分析以及作文材料的準備。比如,讀完一篇敘事性很強的文章後,你可以利用閑暇,沉思片刻,讓文章中的人物、情節、場景等等,在腦中一一浮現。這樣,不僅重溫了文章的內容,而且借助想象引發的思考,還能進一步加深你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一旦形成,對提高作文水平也就大有好處。著名作家巴金在病床上不能閱讀時,他就采用了這種方法,讓所讀過的作品在腦中一一“過電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由於各人的習慣不同,有的同學不善於靜思默想,這也沒什麼關係,可以改用口頭複述的辦法來再現,效果一樣。歐洲有位名叫修利曼的人,他有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即每讀一篇文章,便一次又一次地大聲複述文章的內容,有時甚至會讀到深夜。他用這種方法精通了好幾國文字。而他這種通過口頭複述進行學習的方法,實際上就是“過電影”複習法的一種個性化發揮。
口述式地再現學習內容,在學習中不容忽視。比如有的同學常常記不住文章中外國人的名字,像課文《凡卡》中的主人公凡卡·茹科夫,《愛因斯坦小時候》中的愛因斯坦等。在學習時,隻要采用一下“像看電影那樣曆曆在目”的口頭複述方式,多講幾遍凡卡·茹科夫怎麼怎麼樣,愛因斯坦怎麼怎麼樣,讓人物的名字通過口述再現多次,自然就會記住了。這種複習方法其應用範圍是很廣的,複習英語單詞、數學公式等都能使用。同學們可以尋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按照學習的題目自己大聲回答;也可以在公共場合向同學、父母講述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在不斷地複述中,結合教學要求,你就可以有效地查出自己到底有多少知識已經掌握,又有多少內容是有待於進一步努力去複習鞏固的。
運用好“過電影”複習法,可以幫助你在學習中逐漸接近學習的目標,使學習逐步達到完美的境地。第5招寫作能力培養方法
寫作能使你感知清晰、記憶鮮明、想像活躍。文學和其他的藝術門類是相通的。能過它你可了解和感受其他藝術門類,觸發、豐富自己的藝術感受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