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築一座“金字塔”
1.層次法
文章結構中重要問題是層次,層次法就是安排文章思想內容表現的次序的方法。層次安排好了,文章才能有條不紊地寫下去,讀者才會有條理清晰的感覺。如層次不清,別人就沒法讀了。不同文章體裁有不同的層次安排方法。
議論文,主要是剖析事理,一般是以客觀事物的內在聯係為依據。它的基本模式是三段式即引論、本論、結論三個部分。引論多是提出問題,本論是分析問題,結論則是解決問題。這是議論文的基本模式,但其變式很多,如並列式、遞進式、總分式等。
並列式,各層關係是並列的,沒有主次之分。如《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全文八節,是八大層次,分別批判了八種錯誤思想,同時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遞進式,各層之間層層深入,層與層之間邏輯性強,不能換掉。如《一個極其重要政策》是論述“精兵簡政”的重要意義。全文分四層,第一層討論“精兵簡政”的重要性。第二層論述是克服物資困難的重要方法。第三層闡述“精兵簡政”為什麼是克服當前及以後物資困難的有效方法。第四層指出不克服“現狀與習慣”對人們頭腦的束縛,就不能實行“精兵簡政”。從文章總體看前層是後層論述的基礎,後層是前層的進一步論述,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問題談得非常清楚。
總分式,即層與層之間是總和分的關係,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先提出為了爭取新的勝利,必須提倡“放下包袱,開動機器,”然後分別論述如何放下包袱,如何開動機器,最後結論,即放下包袱,又開動機器,我們就會勝利。呈現的層次關係為總一分一總的關係。條理清晰,眉目清楚。
記敘文安排層次有以下幾種形式:
按時間順序安排層次先發生事先寫,後發生事後寫,如《拳打鎮關西》層次安排比較典型,這種方法適用於敘事為主的文章。
按觀察順序和空間變化安排層次如《人民英雄紀念碑》,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按空間變化安排層次。說明一種東西構造,寫一個場景也多用此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寫景狀物為主的文章。
按材料性質分類安排層次是把相同性質的材料歸在一起,組成一個部分,構成一個層次。如《人民的好醫生李月華》按材料性質安排層次:“她的好事俺數不清”、“做醫生就要學習白求恩”、“是革命的本錢就要舍得花在革命上’等,每節一個標題,層次極其清晰。
2.線索法
安排貫穿文章全部材料中脈絡的方法.就是把紛紜複雜的材料連綴起來,形成完整的有機統一體。不同體裁線索作用也不同,議論文線索是把中心論點與分論點、分析與議論貫穿起來,把問題講深講透;記敘文線索是把相關的生活事件、人物、場麵、細節連結起來,構成完整的故事。
寫作的線索事物很多,有的以時間為線索,如《長江三峽》、《老山界》;有的以空間為線索,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有的以人物為線索,如《一件小事》以“我”為線索;有的以物為線索,如《井崗翠竹》,以毛竹為線索;也有的以情感為線索,如《小米的回憶》,是以作者對小米的深厚感情為線索。一篇好文章一定要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否則文不成文,上下脫節,前後不合,鬆散破碎,影響表達效果。
3.過渡法
就是在文章的段落、層次間架設橋梁的方法,過渡在文章結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把不同含義的各個段落、層次、句子自然銜接起來,構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那麼什麼時候需要過渡呢?
記敘內容轉換時需要過渡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從快樂的百草園生活轉換到枯燥的三味書屋生活需要過渡。魯迅先生是這樣過渡的:“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裏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這種用段落過渡的方法叫段落過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