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幫你克服孩子的恐懼(1 / 2)

第一卷 培養孩子的勇氣 第4章 拒絕承認恐懼使孩子自卑

鼓勵孩子成為勇敢、樂觀的人是我們做家長的願望。但在實施時,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與特點,不能硬性督促,使孩子一方麵為自己的\\\"膽小\\\"、恐懼感到羞愧,一方麵又經曆著更深刻的驚慌,因為他不再敢向父母吐露自己的感受,得不到應有的庇護。這樣做對孩子是一種摧殘。

媽媽在吉米很小時,就將他放在滑梯上、秋千中,讓他享受下滑的快樂,上下搖動的驚險。那時吉米很開心,不時地叫\\\"還要、還要。\\\"吉米從一能行走就開始向門外衝,攔都攔不住,表現得十分勇敢。現在吉米3歲了,忽然變得很畏縮、膽怯起來。在滑梯上躊躇不前,要媽媽不斷地鼓勵、催促才肯滑下來;到陌生的地方去也很不情願,口裏不斷會冒出\\\"我怕!\\\"\\\"有什麼好怕的呢?你以前不是這樣玩得很好嗎?這有什麼好怕的。過去你不是這樣膽小的呀?\\\"

孩子是變得膽小了嗎?為什麼他忽然會怕起來?孩子的確變得膽小了,因為他開始懂得害怕。3歲的孩子已經會為自己做很多事了,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他更深入地接觸到事物,對外界也有了更寬廣的視野。在自己的能力與視野增強的同時,他們也開始懂得有許多事情是自己所不能控製的,許多事情的後果是可怕的。於是在這一階段,恐懼在慢慢增長,原來毫無顧忌地伸手去做的事,現在卻恐於去做,原來視為新奇、有趣的事,現在卻罩上了可怕的陰影。人們會對許多事物感到恐懼:動物、電影的某些鏡頭、聲音、有缺陷的人體等。

孩子在這一階段的恐懼是根深蒂固的,盡管表現會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坦白地表露出這種恐懼,處處必言\\\"害怕\\\",全麵退縮;有些孩子卻恰好相反,一種異乎尋常的強悍,無所畏懼。下麵的例子生動地反映了這一表現的特性:

4歲的傑克隨母親到動物園去玩,走到蛇類館時,看見一條大蟒盤在玻璃籠中,傑克頓時大叫起來:\\\"我要狠狠地踢你的屁股,看誰凶!\\\"一邊高叫著,一邊上上下下地跳著,表現得十分激烈。媽媽奇怪地盯著傑克,問道:\\\"你不是害怕這條蛇吧?它沒什麼可怕的,你沒看見它在籠子裏。\\\"但傑克仍無休無止地大叫大喊,媽媽牽他走也不肯。這時,另一位陌生的阿姨對傑克說:\\\"這真是條大蛇,比我都大得多呢,看起來真可怕。是不是?\\\"傑克安靜下來,低聲說:\\\"我很怕這條蛇。\\\"\\\"是的,許多人怕蛇,我就不大喜歡它們。幸虧它們都被關在籠子裏,不然可真危險呢,是嗎?\\\"傑克舒了一口氣,點點頭,表示同意,然後隨媽媽安靜地向另一個展室走去。在下麵的觀遊中,傑克不再大吵大叫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傑克先前的喊叫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恐懼,他大概認為表現出恐懼是丟人的事,但大蟒的確令他驚慌不安。於是他采取相反的行為來發泄自己的恐懼心情,用激烈的行為與內心的恐懼爭鬥。媽媽說沒有什麼可怕的,這使得傑克更不願暴露自己的真實感受,於是繼續喊叫。當聽到另一位阿姨說出了傑克想說而沒有說的話時,傑克找到了自己感覺的認同:既然那位阿姨都怕這條蛇,我的害怕就沒有什麼可笑了,問題一旦擺在了桌麵上,也就沒有那麼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