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貞及其夫人生於唐末,死於五代的後唐、後晉,應當說是五代史中重要的曆史人物之一,死後葬在寶雞市北端的陵塬上。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於2001年對其墓葬進行了全麵發掘,為研究五代史、五代墓葬製度等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李茂貞墓沒有發現磚雕。李茂貞夫人墓(晉故秦國賢德太夫人墓)由墓道、端門、庭院、前後甬道、前後墓室、壁龕等組成。磚雕大致位於端門、庭院、壁龕、後甬道,清理出的彩繪浮雕磚共72塊,構成完整圖案37幅。一般2塊磚上下拚合,形成一圖,少者一磚一圖,多者6塊磚構成一幅完整圖案。
從浮雕磚的製作工藝看,先製成較厚的磚坯,在磚坯未幹時,以銳利器具雕成,晾幹後,入窯焙燒,打磨之後,再濃墨重彩塗繪。
現分為四類介紹如下:
(一)婦人題材紹介與考釋
李茂貞夫人墓室內出土了幾幅與婦女有關的題材,現介紹如下:
1.鴛鴦牡丹圖
位於李茂貞夫人墓庭院東西廊壁。東西原各有8幅,呈“一”字排開。今西壁存8幅,東壁2幅。每幅由單張大板磚雕刻而成,磚長0.35、寬0.35米,磚縫及邊棱處有扁長的鐵鉚釘加固。圖案內容、色彩均相同,但在細部表現上,如鴛鴦羽翅、足等部位有一定的區別。這也說明雖有16幅相同內容圖案的磚雕,卻並未采用一模範製的技法。
圖案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上部邊刻出一寬2厘米的條棱,中心圖案為兩隻首首相對的鴛鴦,鴛鴦曲頸昂首,翅羽舒展,尾若綻開的花朵。一鴛鴦口銜向上伸出的碩大纏枝牡丹,牡丹纏枝對稱,中心一怒放的花朵,牡丹花瓣複層,上層花瓣塗紅墨線勾邊,花蕊白色中心點紅,無圖案的磚體表麵著以朱紅,色彩熱烈明快。下部以垂直線條刻成垂幕褶狀,顏色棕黃。
2.駕鶴西遊
在端門西壁頂部有一幅駕鶴西去圖,與其對應的東壁沒有發現磚雕圖案,可能是與地麵太近,遭到破壞的緣故。
圖中主人穿著雍容華貴,騎乘鳳凰,兩名妖嬈秀麗的侍女駕乘仙鶴緊隨左右,白雲飄浮其間,猶如仙界境地。
婦人啟門飾圖有兩幅,分別位於端門第三層東西廂。
3.西廂婦人啟門圖
位於端門第三層西廂。由一塊方磚高浮雕刻製而成整體圖案為板門一通,上繪朱紅。有寬門額、立頰、門柱石、門檻以及五個菱形門簪。板門兩扇,各飾有5排×6枚圓形門泡釘。右側門扇緊閉,左側微啟,有一婦人半身俏立於微啟的門間,另半身藏於右側門扇後,作探身張望狀。婦人頭飾高花髻,著三重衣,束腰。粉色褻衣圓領。外衣及膝,下擺寬裕,表施白色彩底。中衣右衽,紅色長裙曳地,足部藏於門檻之後。婦人雙手疊抱胸前,攏袖。頭部側斜向左,身體隨之微傾。麵部豐盈,細眉秀目,直鼻櫻口,點紅唇。神態恬靜、閑適。
4.東廂婦人啟門圖
位於端門第三層東廂。結構與西廂相同。唯板門兩扇半開,一婦人端立正中。婦人發髻已殘。著三重衣,袒胸,抹胸紅豔低束。中衣上緊身,下朱紅長裙百褶寬肥。外衣寬博及膝,寬袖於腕際稍挽,白底施朱。束腰。左手把右手腕於下腹,右手斜握拂塵一柄。婦人麵如滿月,細眉鳳目,麵頰粉色,櫻口紅唇。神態恭順、端莊。
端門東西兩側的婦人啟門飾圖,兩兩相對,一為開門的圖像,似為迎客狀;一為關門的圖像,似為送客狀。
李茂貞夫人墓仿木作磚雕門樓廂房的“婦女啟門飾”浮雕,做法成熟,與彬縣馮暉墓極為相似,所不同的是馮暉墓的“婦女啟門飾”浮雕位於仿木作磚雕門樓明間,而李茂貞夫人墓的“婦女啟門飾”浮雕位於仿木作磚雕門樓東西兩側,為五代墓葬中所少見。雖然這題材之淵源似可追溯至東漢,但唐宋時代比較盛行,凡墓室、與墓室同性質的佛塔以及佛塔式的經幢,多雕或繪作“婦人啟門”裝飾。就此種裝飾所處位置看,疑其取意在於表示假門之後尚有庭院或房屋、廳堂,亦即表示墓於此並未到盡頭之意。從宋代許多詞曲都描述有婦女啟門飾的情況看,婦女啟門飾到宋代變為一種極為流行、幽美動人的題材。李茂貞夫人墓為這一題材提供了重要的過渡形式。
(二)樂隊組合解讀
李茂貞夫人墓室後甬道東西兩壁,分別鑲嵌有磚雕樂伎圖一組,每組9人。我們擇其完整者介紹如下:
1.抱拍板者
拍板為節樂之器,係胡樂。抱拍板者頭戴黑色襆頭,長腳於腦後紮成環狀。身著紅色圓領窄袖束腰開胯長服,兩側開胯處外露內著的白色長服下擺,足蹬烏皮靴。左腳平實著地,右腳腳尖著地。左臂部分殘缺,右臂於胸前夾抱拍板。麵容豐腴,神情平靜祥和。
2.拍毛員鼓者
毛員鼓為一種腰鼓,在唐代的胡部樂中隻有龜茲樂有之,為拍鼓。
拍鼓者頭戴黑色襆頭,兩長腳於腦後纏繞若高髻,外著紅色圓領窄袖束腰開胯長服,兩側開胯處外露內著的白色長服下擺,足蹬烏皮靴。左腳邁步於前,右腳抬起,腳尖著地,作側向邁步狀。毛員鼓橫置腰間,右肩有係鼓的寬長佩帶。右手抬起,食指、拇指伸開,餘指團握。左手藏於毛員鼓之左側。麵部豐圓,神情靜穆。
3.擊雞婁鼓者
鼓形束腰,兩端大而中間小,鼓麵邊棱有縫紮鼓皮而形成的整齊花邊。擊鼓者頭戴黑色襆頭,襆頭長腳於腦後彎曲紮成環形,外著紅色圓領開胯長服,腰部殘損,兩側開胯處外露內著的白色長服下擺,足蹬黑色尖頭履。左腳抬起側向邁出,右腳托後,腳尖著地。左手於腋下挾鼓,右手於胸前立持鼓杖。頭部微向左側傾,形體協調,動作自然流暢,超然沉醉於音樂之中。
4.操笛者
持笛者頭戴黑色襆頭,外著紅色圓領窄袖束腰開胯長服,兩側開胯處外露內著的白色長服下擺,腰束帶,足蹬尖頭履。左腳側向邁步於前,右腳腳尖著地。雙手於胸前把握笛一根。操笛者頭微微向左傾斜,麵容豐腴,粉麵紅唇,黑眉稍平。表情凝思莊重,似正側耳聆聽。
5.叩拍板者
叩板者頭戴黑色襆頭,兩長腳自腦後紮折,頭頂伸出。外著紅色圓領窄袖開胯長袍,兩側開胯處露內著的雙重白色袍服下擺衣褶。右腳側向邁出,左腳僅露腳尖,雙手於胸前拍板,拍板有6頁,應屬小拍板。叩拍板者低眉順目,粉麵紅唇,體態優雅,手握拍板張開,似正拍板以和音樂的節奏。形神兼備,呼之可出。
6.彈琵琶者
琵琶乃弦樂之一,無論是燕樂或是清樂中,琵琶為必不可少之器。隋唐年間盛極一時,當時詩人多有詩篇涉及,尤以白居易為甚,不勝枚舉。
彈撥者頭戴黑色襆頭,襆頭長腳在腦後紮成環形,額上襆頭繡有花朵紋,外著紅色圓領窄袖開胯及腳長袍,兩側開衩處飄露內著的白色過膝袍服下擺衣褶,足蹬烏皮靴。右腳側向邁出,左腳微露,足尖著地。彈者黑眉圓目,粉麵豐腴,紅唇豔麗。右肩有寬帶係琵琶於胸前,琵琶曲頸向後彎曲,音箱呈半梨形,較大,四弦,左手於琵琶頸間握持按弦,右手握長方形撥片,款款彈撥,神情專注,動作自如流暢,韻溢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