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兵部改革(2 / 2)

“皇上,將軍隊直接由上一級軍事機構管理微臣同意,可是將京營分散到各個千戶所編練軍隊耗費巨大,戶部可能無法調撥如此之多的銀子。”

“方先生多慮了,此次整編全由朕的內帑支出,以後軍隊軍餉,糧草直接由內帑支出,戶部每年撥出二百萬兩銀子,不足部分由朕內帑不足。”

“遵命。”

等全國槍杆子到了自己手中,自己就能做一些大事了。沒有個強大暴力機構的支持,自己都不敢和張居正提鹽稅。其實錢偉早就對鹽稅垂涎三尺了。按自己腦海中的記憶,明朝一年產鹽六億斤。每引折鹽三百斤。去年鹽稅收入為一百二十萬兩,算下來每引鹽收稅六錢銀子。可鹽價呢,一斤鹽三錢銀子,一引鹽就要九十兩銀子,按照商稅三十抽一,每年光鹽稅就有六百萬兩,比去年歲入都要高。如果把這六百萬兩收上來,田稅都可以直接免了。其中相差的五百萬兩到底去哪了呢?

其一就是私鹽,其二就是鹽耗,因為鹽在運輸途中有蝕耗,所以憑引領鹽時,都會加一些,不過加耗多少,就沒有明文規定。其三,鹽道官吏盤剝。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有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征稅不收糧食,而是折合成銀兩,而銀子和糧食的比價是由兌比的價格而定的。實際上,當農民交稅時,就是糧食收獲的季節,糧價暴跌,農民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糧食才能換取足夠的銀兩,得利的反而是商人。可是一條鞭法卻又能夠使農民免除承重的勞役,可以促使資本資本主義萌芽,更多的人當手工業者。這是一個十分矛盾的地方。

唯一的辦法隻能是官府出麵收購糧食,把糧食穩定在一個穩定的價格。不過現在這個辦法隻能是想想而已,以目前的官僚狀況,估計他們沒把上麵撥下去的銀子漂沒一半就算對得起你了。明朝的製度出現在哪,使得滿朝文武俱是大小貪官呢?連張居正都不能免俗。在回答貪官的問題之前,看看海瑞的一生,一個正二品大員死後留下的遺產隻有白銀二十兩。不得不是一個諷刺。明朝貪汙腐敗主要就是俸祿低的可憐。

明朝的經濟十分發達,可是一年的稅收卻很少,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稅收被漏掉了。如果說田稅有百分之三十被漏掉的話,那麼商業稅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漏掉了。。明朝商稅到底低到了什麼程度呢,茶葉收入不足兩萬兩,如果是三十稅一呢至少還能收到幾百萬兩的銀子,可是由於對商業稅不重視,一些官員隻要收到完成定額,直接就開始不收稅了,直接把稅率降到了一百五抽一。所以說,明朝商業稅低的可憐,有的就幹脆不收。直接導致全國的財政收入全壓在那些普通百姓身上。

錢偉覺得等全國軍隊編練完成後要好好和張先生談談,以前沒有軍隊在手,自己知道張先生怎麼解決一條鞭法的缺陷,卻也不敢去做,因為其中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大到自己都感覺承受不住,更別說張居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