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林區童年(1 / 1)

自從隨家搬遷到山清水秀的大興安嶺林區,對林區生活很快就熟悉了。剛剛從平原地區走進大山,那一望無際的林海隨山勢起伏似那大海的波濤,波瀾壯闊。一條鐵路把小鎮與其它小鎮連接起來,順著山勢沿山腳若隱若現的貫穿林海,是林區交通的大動脈。那時鐵路上火車在蒸汽機機頭的牽引下,在冬季零下40多度的嚴寒天氣裏冒著白色的濃霧吭哧吭哧的發出很費力的聲音行駛著,一列車又一列車的原木被運出林海。

每當這個時候是林區最忙的季節。到大興安嶺旅遊過的朋友都知道這裏到處都是濕地。每當夏秋季節到處都是沼澤地和塔頭甸子,一棵棵小草在那裏不斷的變綠枯萎,枯萎再變綠。那些枯萎的葉子變成肥料和腐殖土,供給小草營養和肥料,草就經年重複演繹著自己的生命,時間久了過上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就形成了由草根編織在一起的一個個大包,林區人叫這樣的地方是塔頭甸子。除了濕地就是坑坑包包的根本走不了車。那時的防火工作也不被重視,防火公路也沒修多遠。為此,每當大地封凍的季節,那漫天的飛雪厚厚的鋪在大地上,林場的拖拉機後麵拖著幾根非常大的樹木在那雪地上來回走幾趟,然後解放牌汽車上裝著滿滿的樹木,載重的汽車在這拖拉機拖著木頭走過的地方壓一遍,你會發現一條運木材的簡易道就修成了。汽車走在上麵把山上工段采伐的樹木運下山。後來才知道林區冬季的雪越大越好,有利於林區木材的運輸。

鎮裏儲木場的木頭堆積的像小山似的。鬆木和樺木要分開來堆放,粗細不同的也要分開堆放。儲木廠裏的絞盤機幾十輛,日夜不停的把木材裝到火車車廂裏。造材的電鋸響個不停,工人們忙得熱火朝天。你會看到四個人一組用兩把掐鉤把那粗大的木頭抬到一起,放到絞盤機能操作的地方。每當他們抬到那些非常粗大的木頭時,為了走在跳板上步調一致就會喊著號子。那號子聲遠比電視劇裏演員們喊的號子聲更加悲壯。我們這些小孩子們在周日這天,手裏拿著一把小斧頭,身後背著一個小花筐,來到儲木場的大木頭堆上砍些樺樹和鬆樹的皮做燒柴。每當背回家裏一筐樹皮時,就會受到家長的表揚。小夥伴們都從是這樣的勞動,也沒聽說哪家的孩子出了什麼安全問題。

林區那時的冬季是林業生產的黃金季節。林區工人各個臉帶笑容,因為聽到他們說幹幾件工(跟現在的承包差不多)都掙到了大錢。他們數著手裏的票子興高采烈地準備回老家過年。在林區開發之時,這個小鎮根本就沒有人家,鐵路也沒有修到這裏,這些林區工人都是闖關東來到這裏的。每當年關時他們就要帶著錢回老家去過年,在老家的親戚朋友麵前很風光。多年的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