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其車間,滿目機器。攀登樓梯二架,僅從大圓筒之玻璃槽見筒中糖汁翻騰耳。雲粗糖化而複凝,須經四道手續,乃成精糖。所用粗糖蓋古巴產。車間內相當熱,出門乃特感涼爽。
黃河即在廠南一裏許,因往一望。近日洪峰方過,泥漿渾濁,不知何以昨日在車中望見之黃河似頗清澈。回車經一寺名龍泉,寺門外有石刻三龍首,各吐泉水,終年不息。榆柳樹十株,皆高大。據雲包頭樹少,大樹唯此。入其大殿,塑像無可觀。共謂此處有樹有泉,略有高下之勢,可布置小公園也。於是自包頭舊城之東,通過大街西行,複經建設路而歸。
今晚見市委高書記。高設便宴款我人,其他領導人鹹集,奎璧亦蒞。又是勸酒殷勤。餐罷,觀京劇《望江亭》,頗不錯。高書記與同來之自治區委宣傳部閻部長談及餘所作《天氣》一詩。偶刊小詩,居然有人注意,亦可慰也。戲畢,歸室洗澡,十一點半睡。
十五日(星期五)今日往觀五當召,廟在五道山澗之間,故名。處包頭之東北,相距一百二三十裏。大車以九點十分開,先至舊城區,轉北,行於山間,路尚好。尚餘三十裏許,至一煤礦區,名曰石拐,有市集,有工人住所。過石拐則更無車道,車行於河床石礫上,顛簸極甚。忽車陷泥中,司機屢設法,同人亦為墊石鏟泥,車仍不動。先發之吉普車回來,分批載同人至五當召,大車終亦開動到廟。
此廟為藏式,規模之大,遠過於呼市之舍利圖召。正廟而外,尚有旁廟,又有舊日喇嘛所居之住所,皆刷白色,高高聳起,頗為壯觀。喇嘛十數人相迎,中有一大喇嘛,六十三歲,據雲通蒙文藏文,由渠招待我人。石拐區之負責同誌任翻譯,因與通話。是廟建於乾隆十三年,傳活佛七代。第七代活佛死後,不複找轉生活佛,此大喇嘛即為廟之最高人物。廟之盛時有喇嘛千餘人,今則年輕者往礦區當工人,尚有六十餘人在廟中種菜牧畜,仍做功課。由政府撥款,廟貌修葺一新。
談有頃,乃參觀各處。先觀活佛所居之獨院,次觀供奉七代活佛骨灰之殿。骨灰盛於龕中之小金塔中。從前來此殿朝拜者極眾。門外地上砌一綠色圓石,朝拜者必拜而舔之,積年舔者極眾,石乃下凹。進至門廊,其處鋪地板,朝拜者拜必五體投地,地板亦凹陷,其長與人體等。廟內有四處學院(猶如課堂),為喇嘛學習之所,我人觀其三。四學院按學力而分,自初級至高級,為時須二十五年,能獨立誦經卷亦須十年。經卷皆藏文。又觀供滿身掛骷髏之佛之殿及供一大銅佛之殿。
餘於廟中所掛之彩繪佛畫,甚覺其可珍,皆用工筆,攙以金泥,構圖與線條有絕佳者。此種畫各殿都有,且必四壁遍滿。至於塑像,則頗庸俗,殊非名手之作。各處參觀,往往須升階降階,其階甚高,腿感疲乏矣。與大喇嘛為別,出廟已三點半。
歸途係下坡路,車行較快,到寓所時為六點十分。夜間有電影,餘未往觀,歸室洗澡。
今晨作成《菩薩蠻》一闋,題為《赤峰毛織廠觀工人織地毯》。“勻垂經線明珠色,彩毛巧係輕輕割。出手似無心,工夫個個深。加修操巨剪,修得圖紋顯。望若水波平,細觀鏤刻精。”
十六日(星期六)晨八點半,包市孟書記為我人介紹包市概況。以將往包鋼參觀,包鋼之劉副總經理與李書記(女)來相迎,亦同坐。
包市附近富煤礦鐵礦,冶煉所需之礦石,亦都有之。交通至便,鐵路,公路,黃河水運,更有民航,此為適於為工業基地之條件。再則國家工業發展之布局,與夫促使民族地區工業化之政策,亦須於此建立工業基地。解放以前,人口僅八九萬,今以建設發展,人口已達一百二十萬有餘。全市分七個區:工業區三,東河區(舊城所在),昆都侖區(包鋼所在),青山區(我人所居賓館所在);礦區二;農業區二。自一九五三年始辦工業。先則籌備,勘察,調集幹部。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為基本建設,並發展地方工業以支援大工業。一九五九年十月,包鋼始有第一高爐投入生產,去年五月,平爐投入生產。至此乃進於邊建設邊生產之階段。今年則進於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之階段。去年出鐵七十餘萬噸,出鋼三十餘萬噸。
包頭將成為鋼鐵基地,機械工業基地,煤炭基地,電力基地,且為鐵路樞紐。
輕工業方麵,有糖廠,棉紡廠,食品廠,皮革廠,中小工廠共一百有餘。
原來僅有行道樹六十三株,賓館周圍多大樹,乃先時地主之護田樹。逐年營綠化,今已有樹二千餘萬株。
現有各類中學共四十餘所。大專學校有醫學院,鋼鐵學院,鐵道學院,師專。小學有五百餘所。各級學校學生共十六萬有餘。醫院有二十餘所,病床五千有餘。
耕地四百餘萬畝,其中水澆地一百餘萬畝。平均每一農業人口有地十餘畝。
總之,近三五年內,包頭麵貌大變,親身參加工作者,尤深感之。
劉副總經理亦略作說明。旋即馳車往廠區參觀。先觀煉焦爐出焦,熾煤卸出,澆之以水,白色水汽如雲。次攀登一號高爐,此高爐近日不生產,而他高爐之聲響轟然。入其調度操縱室,四壁皆儀表,莫能明也。高爐之容量為一千五百十三立方米,在今日居世界之第三等。繼觀平爐,今日平爐亦不生產。其出鋼口分為三叉,循三路出鋼。管事者令吊車開動,吊起極重極大之盛鋼水筒,俾我人觀之。
廠區之廣,今有十裏。他日發展,當不止此。我人由此至彼,皆以汽車代步。
十二點半離廠區回賓館。飯後睡一小時許,起來往理發。回來時完成《憶秦娥》一闋,以《包頭》為題。“輕輪捷,須臾卅裏長衢直。長衢直,楊蔭夾道,車窗飛碧。青山南麵黃河北,望中高突東西立。東西立,新興城市,規圖雄闊。”
晚飯後有聯歡會與電影。餘與組緗往觀電影,片為內蒙廠與長春廠合製之故事片《草原晨曲》。敘白雲鄂博附近之牧民往時抵抗日寇,今則擁護包鋼之建設,藉此表現包鋼之新貌。尚可觀。布赫邀往觀聯歡會,則尚在跳舞。老舍方在誦其新作詩,餘因亦以今日所作詞誦之,並略講解。恐發音不準,請話劇團之女同誌重誦。聽數人之獨唱,見大家舞興猶酣,先退,已十一點矣。
十七日(星期日)今日上午,同人分別與當地人士座談,老舍與文藝界,呂驥與音樂界,組緗及餘與教育界。開會地點在另一賓館,於九點乘車到彼。包市教育局二位局長招待我二人。教育界人士約八十人,多中、大學教師,有少數師專之教師。餘獨談二小時,大致與在呼市所談相仿,緣彼輩所提問題相仿。組緗談約一小時。
午後三點半,乘車向南,到麻池生產大隊,其地有一泉,向曾於泉池中漚麻,故名麻池。雲附近有古城,有漢墓,稍遠又有戰國時趙城。聽書記介紹,抗戰時期遍種鴉片,居民亦多吸鴉片。解放以後試種蔬菜,近年來蔬菜業大發展。修一小水庫,灌溉益便。派人到他處學習,並請人來傳經,冬季能於暖房種菜。暖房有八百餘,儼然與北京西郊之四季青公社相仿。農民收入年有增長,生活頗好。
往所謂古城之處觀之。菜地中聳起土牆一段,層層打實,版築之痕顯然,據雲一尺土打實成三寸。莫能明究為何代之城也。隨地有小磚塊,陶片,瓷片,亦有人骨。磚塊極堅實,其色帶青。陶片有細條紋或粗條紋。瓷片有粗有細,有釉彩甚佳,為片極薄者。呂驥謂殆是元代之瓷。同人大感興趣,分頭尋檢。餘隨便檢得三塊,皆不佳。至於所謂趙城,以道遠車行不便,未往觀。
地中所種菜蔬色蔥綠,柳樹特繁茂,見其地深得水利之便。車從居民區穿過,土屋整齊,窗台修治,足見富裕。
夜八點,有歌舞晚會。節目皆良選,足以賞心。十點一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