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一)(2 / 3)

八日(星期四)晨間作書複至誠。前數日已寫四箋,今日僅及懷念姚澄,期其保重將息,早日恢複而已。

午後酣睡一小時,困倦稍減。

至善助我思索,直至晚飲時,全首詞稿修改完畢。

九日(星期五)晨聽廣播,恐懼其發生之事竟爾發生,周總理於昨日九時五十七分逝世,終年七十八歲。發訃告者為中共中央、人大常委會、國務院。訃告中謂“周恩來同誌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中國人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中國人民的忠誠的革命戰士,是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的領導人。”又雲:“周恩來同誌忠於黨,忠於人民,為貫徹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爭取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共產主義事業的勝利,英勇鬥爭,鞠躬盡瘁,無私地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在各方麵的鬥爭中,“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績,受到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衷心愛戴和尊敬。”結語雲:“中國人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周恩來同誌永垂不朽!”

王家潤華、湜華、漢華、漱華四人來,商處置伯翁所遺書籍之問題。謂其父平時談及,書籍希勿分散,贈與公家,供需用者用之。擬探問文學研究所能否收受,約定明日與餘同訪唐弢談此事。

《人民文學》編輯部三人來告,以周總理之喪,下午之座談會不複舉行。

至美來電話,告醫院割下之小疙瘩並無毒性。

十日(星期六)今晨廣播,皆為各國領導人發來之唁電。又有治喪委員會之公告,謂深謝有若幹國家之政府或兄弟黨以及友好人士要求來我國吊唁,唯依我國之慣例與禮賓改革之旨,決定不邀請上述各方麵派代表來我國。——此一決定殊關重要,一則省卻許多事務,二則在國際間以實際行動表破舊立新之義。

晨間接到通知,令於下午往北京醫院與周總理之遺體告別。乃與潤華通電話,言往訪唐弢須改期。潤華及其全家方自八寶山送其父之骨灰入藏灰室回來,言既然如是,彼與姊弟等當自去,但言其事曾與餘商量即可。傍晚滿子往訪王家回來,告餘潤華等往訪唐弢,唐弢謂文學研究所願意接受伯翁所藏書之捐贈。如是則此事可謂滿意解決矣。

下午四點,乘車往北京醫院,部中派一同誌來陪往。到者列單行入遺體室,於周總理靈床旁繞行,其夫人鄧穎超居側,與吊者握手。餘瞻遺容尚能忍住,及與鄧握手,不禁泣下。

今明兩日,皆屬告別遺體之日,十二日、十三日、十四日則舉行吊唁儀式,十五日舉行追悼大會,同日全國下半旗誌哀,停止娛樂活動一天。

上午作五律一首悼周總理,亦幾經改動。

夜間周湧之母及大哥、二哥來訪。二哥前曾來過,母與大哥則初次見麵。所談為本月二十九定為小沫與周湧之婚期,是否合適。餘與至善、滿子皆雲擇日之事,我人固久已忘之矣。

十一日(星期日)今晨廣播,仍複為各國領導人及兄弟黨發來之唁電。《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皆以過半之版麵刊載此諸電文。

晨間與至善同出洗澡,十點歸來。

三午於上午、兀真於下午,皆隨後巷曾家之人乘車到北京醫院向周總理遺體告別。愛戴之誠可嘉。

寧寧午間來共餐。彼談及周總理遺囑中之兩點,一為因癌病而逝須明白宣布,又一為骨灰勿置於八寶山,須歸還祖國大地。餘聞而深感之。宣布其致死之病,意蓋在策勵國人努力於癌病之研究,終於操克製之權,解決此舉世恐怖之惡病之防治問題。己與世違,而仍心係人世,偉哉。骨灰留置,本來無甚意義,取之大地,歸之大地,實為至當。餘久蓄此意,今聞同調,因告至善,我亦“照辦”。至善允之。特記於此。

晚餐後接永和電報,言明日下午六點將到家。

今日收到祖璋寄來之水仙十本。

十二日(星期一)今晨仍廣播各國發來之唁電。周總理遺體於昨日傍晚護送往八寶山火化。下午誌成來,言胡愈老於送往之途中,見兩旁皆站滿數排之人,靜肅無聲。此皆自動送葬,非由招致,人心之向往感動,於此可知。又聞三午言,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擺滿花圈,無數人自佩黑紗,自懸白紙花,在碑前致哀。此皆不獲往北京醫院向遺體告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