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三條救命線(2 / 2)

那麼這個節目有什麼創新呢?最主要的就是在它的過程當中加了三條救命線,就是加了三個新的環節。這個也是《誰想成為百萬富翁》模式能夠賣出版權的一個重要原因,要不人家不買他這個模板。錢數不是一個創新概念,三條救命線卻是這個節目的創新概念。選手可以有一次機會去掉一半選項,當你完全不知道這個問題怎麼回答,你也沒有其他的拯救手段的時候,你可以在剩下的兩個裏蒙一次,蒙對的概率是50%。第二條救命線就是現場求救,當遇到一個屬於流行文化的問題,而選手在這方麵又不太在行或者不太確定的時候,他通常會選這條線。由現場的觀眾按那個表決器,如果它是屬於一個流行文化的問題,多數情況下觀眾選的多的那個選項就是正確的,當然也有時候會出現各個選項支持率差不多的情況,那就比較痛苦了。最後一條救命線呢,就是給朋友打電話。會預先安排一個求助對象,你在30秒之內把你的問題問出來並且讓他回答,你可以按照他的來回答也可以不按照他的來回答。

那麼這三條救命線,一方麵給了選手一個救助機會,在這樣一個尋寶母題裏加了一個救助母題,也是在這種傳統曆史敘事裏經常遇到的。同時,也增加了節目的戲劇性,這個戲劇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對任何一個選手來講,答題相對來講比較刻板,也就是說,一個選手自己選擇的、獨特的東西很難表現。當然了,上個世紀50年代也出現了一些答題高手,一方麵他們什麼都知道,另外一方麵他們很善於表演,明明是很有把握的題他們也沉思半天,然後結結巴巴地說出來。但是畢竟是被動的。這三條救命線,因為是掌握在選手自己手裏,有的選手很會用這三條線,有的就不是很會用。用得好不好,效果大不一樣。這樣增加了選擇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反映選手個性、塑造人物的這麼一麵。我們看到在利用這三條線的時候,選手確實是各有各的風采。

節目在美國開播了兩三周以後,出現了第一個獲得一百萬美元的獲獎者。那位是一個確實很了不起的選手,當他答第15道題的時候,他還有一次給朋友打電話求助的機會,然後他說,我要用這個機會。主持人問,“你跟誰通話?”他說,“我要跟我父親通話。”於是打通了電話。現場觀眾就都等著他問,可是他沒有問,他在電話裏說,“老爸,我在《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現場,我拿到一百萬美元了,你祝賀我吧!”他爸爸就祝賀了他一下,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這個方式他用得很奇怪,但是又用得很富戲劇性。這說明他非常胸有成竹,對答案很有底。這個時候主持人問,“你還沒拿到呢,到底哪個是正確答案?”他回答了。主持人說,“你答對了”,然後紙花掉下來,一百萬美元到手。所以其實這三條救命線的運用,是可以發揮選手的這種個性特點的。

《誰想成為百萬富翁》這樣一個節目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就是環節的創新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其實跟很古老的40年前的老式電視遊戲節目在樣式上沒有什麼區別,也就是獎金更高,場景更炫,加上了一些訪談性內容來塑造人物。這些都沒有什麼本質變化,但是新的環節就讓節目麵貌有所改變,而且有效地提升了節目吸引力。所以一些新環節,不是整體的變化而是局部的變化,也可以使節目產生很新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