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追述,還談不上創新。真人秀的“追述”是什麼樣的呢?準確地說,應該是在行動進程中的追述。具體說來,真人秀能夠展示現在時態,因為它“在場”,所有的機器都在24小時工作,都在拍你,盡管播出的時候已經編過了,成為一個過去時了,但它的展現形式是現在時的。比如在《老大哥》中,我們會看到幾個人在一塊兒商量怎麼樣對付另一個人,《幸存者》中更簡單,我們看到有四個人在海邊撈魚,想辦法改善生活。這四個人幹得很辛苦,另外還有三個人在一旁閑待著,什麼也不幹,還說三道四。這個場景是一個進程,現在時態的進程。如果是一部電視劇,在這一段,編劇要展示這四個人跟另三個人的關係已經疏離,這四個人對那三個人很不滿意,而那三個人還洋洋自得;那麼編劇就要在此編出情節來,編出語言來,甚至編出內心獨白來。這是編劇的責任,要不然這一段就沒什麼作用。這是在電視劇中。但在真人秀中不能編。大家就在這麼幹著,而且這個情景、這個過程本身有意味,但常常並不清楚,也容易被觀眾忽略,那麼紀錄片的老方式在這裏就派得上大用場了:一邊幾個人一塊撈魚,一邊不斷地有人在旁白。這個旁白聲音是自然的,跟現場的聲音是經常進進出出的,即現場的同期聲和旁白是水乳交融粘在一起的。同時在鏡頭上也不隻是展示這幾個人撈魚,還有一個人在旁白,而這個聲音是現場的某個人在後來說著這件事。說我們在撈魚的時候,水很涼,很辛苦。說著的時候,鏡頭突然轉到另一個場景,主述者對著鏡頭(這個畫麵就是後來拍的當事人)。然後又會切回到撈魚的現場。
這是《老大哥》最主要的發明,而且被後來所有的真人秀節目采用。這正是為適用真人秀這種特殊的體裁而發明的新的敘事方式。國內搞真人秀的人基本還沒有感覺。隻有少數,比如《贏在中國》用了,多數的還不知道用這種方式,以至於在表現的時候就覺得特別捉襟見肘,想表現的東西表現不出來,後來說的又跟當時的不連著。其實這就是一種特殊的剪接方式,就是把一個進程加上事後的(到底是事後的什麼時間並不重要,可能是事後一小時,可能是當天晚上,也可能是多天以後)當事人對於當時的情境、當時自己的想法的評述,使得敘事變得相對完整。如果大家能記住這一點,並在今後看節目時多加注意,就很有收獲。因為任何一種敘事方式出現後,在發展過程中,它的使用都不僅僅限於這種節目樣式,而可能被其他的節目樣式利用,因為這種敘事方式有很大的靈活性,可能在電影中,也可能在電視劇、紀錄片,甚至新聞中用到。我注意到國外已經有用到。多了一種新的敘事手段。
我看過美國一部文藝片《毒藥》,三個故事互不關聯,但三個故事用了三種拍攝方式、三種敘事方式。一個故事采用上個世紀40年代好萊塢經典敘事,黑白片;一個是60年代的新浪潮,已經是彩色片了,但是色彩飽和度比較差,敘事是雲遮霧罩,連貫性差,許多變形的形象;還有一個是用電視的方式,畫麵鮮亮,有大量的采訪,采訪後的內容被組合到一起。這部影片很有意思,它有意識地把4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的典型敘事方式放到一部片子裏進行對比。這個說明什麼呢?就是任何一種敘事方式產生之後都有可能擴散、彌散出去,而隻有特別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到,才能用到自己的作品裏。希望大家注意。
傳統遊戲節目最大的弱點在於時空的局限,因而無法充分表現人物(性格)。而《老大哥》開創的真人秀形態解放了時空,將真實記錄與戲劇性情節及人物性格的真實顯露巧妙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觀眾窺視他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