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幸存者》:生存考驗,競賽真人秀(1 / 3)

我個人認為,《幸存者》(Survivor)是真人秀裏麵最成功、最出色的一個,事實也證明如此。《老大哥》是這種節目的發端,功不可沒,在電視的發展史上,在真人秀的曆史上,作為首創,它的新概念的提出有著重大意義。但它也有弱點,就是太悶,就隻是滿足觀眾的窺視欲望,其他東西太少。往往剛開始出現時特別好看,但過一段時間就不行了。而《幸存者》就把這個缺點進行了彌補。

1999年,ABC推出了《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一下子火了,NBC靠著自己的優質劇還能堅持下去《六人行》(Friends)還在播出,CBS麵臨挑戰。其時一個有著野外探險經驗的英國人來到CBS,推薦自己的《幸存者》模板,CBS采納了這個模板,而且迅速做出了第一集,名字是《婆羅洲》,在2000年夏天播出。大家知道美國的播出習慣是好節目、新節目都在秋天開播,很少有在夏天開播,而且要選擇一個不同尋常的時候開播,以占領先機。《幸存者》剛播出的時候一下子就火了,剛播出沒幾集,《時代》(Times)就發了一篇文章《我們都是窺視狂》。這一季播下來,當時就創造了夏季播出的最高收視紀錄,而且是有史以來夏季播出最高紀錄,最後一集收視率達到28.2%。美國AC尼爾森的數據是嚴謹可信的。這個28.2%的收視率代表著有近3000萬(2900萬)個家庭收看了這個節目,也就是說有2900萬個家庭看完整整一集,收視人數5800萬,單集廣告收入3600萬美元(這個單集廣告收入在美國並非最高,好的電視劇大結局的廣告收入有高於這個數額的)。《幸存者》掀起一股“真人秀”的熱潮。美國的真人秀熱,就是從《幸存者》開始的。

這個節目可以叫做競賽類的真人秀,大體的節目樣式就是一群人(早期賽季是16個人,後來發展到18個人)在荒野中的生存競爭:先分為兩組,也叫兩個部落,每三天進行兩場比賽,競賽奪取“豁免權”,失敗的一組選出一個被淘汰者;剩10人時並組,個體競賽爭奪“豁免權”,其他人由全體人員選出淘汰者;最後兩人則由已經被淘汰的參加者選舉產生“幸存者”,獲百萬美元大獎。每三天一個單元,播一集片子。在早期都是獲取生活資源的比賽,比如火種、幹糧、帳篷等。最有意思的是第14季,當時A組每場必勝,B組每場必敗,我看了四集,A組連續八場勝利,B組連續八場輸掉,這就意味著A組可以不斷地獲得生活資源,最後這一組非常富裕,物質極大豐富,每個人都過得很舒服,最後都無聊地給自己的小木屋刷油漆。B組敗得一塌糊塗,也一無所有,住在簡陋的草棚裏,窮苦不堪,兩組的狀況極為懸殊。在第四季A組連續贏了第八場的時候,裁判對A組說,我們的賽製有點改變,你們勝利了,但要麵臨兩個選擇,一是你們獲得“豁免權”,你們今晚淘汰一個人,或者你們和對方交換領地,你們所有的東西都歸對方所有。A組在權衡之後,選擇淘汰一個人(內部淘汰製),從而保留住了自己奢華的生活。

這樣的方式一直持續到第一階段結束。到第二階段,由原來的兩個組剩下的10個人合並成一個組,由原來的對抗賽變成爭先賽,比賽都是所有的人一起進行,每一輪淘汰一人。有時候是第一名獲得豁免權,有時候是最後一名獲得。有一集是蹲杆比賽,大海裏立了許多根杆,選手都蹲在杆上,下麵是大海。撐不住的就跳到海裏。當還有兩名選手的時候,男選手對女選手說我特別需要這個豁免權,於是女選手跳了下去。最後這個女選手成為這一賽季的冠軍。

當還剩下三名選手的時候,有一個會獲得豁免權。通常這最後的一場比賽都是耐力賽,獲得豁免權的選手有權力在另外兩名選手中決定一個人出局。這種方式又為這個獲得豁免權的選手留下一個隱患,因為接下來的決賽不再進行任何比賽,而是一場審判——最後的審判。最後進入決賽的兩個人直接進入部落,在這之前陸續被淘汰的七個人對他們進行審判,上一輪進入前九名的選手都有權旁聽審判。其實所有的選手被淘汰之後都沒有離開,每次部落會議他們都會在一旁觀摩。主持人要問每個審判者選了誰,為什麼選這個人,等等,而等待審判的兩個人要分別做最後的陳述,為自己拉票。然後由七名陪審員對每一個選手進行發問。大家想想,在過去,他們曾經是朋友,曾經是盟友,也可能曾經是敵人,特別是曾經是盟友的那個,最後被現在還坐在這裏的兩個人之一背叛。這種情況很多,尤其是在之前一天剛被踢出局的那個選手,愛恨情仇都交織在一起。美國人性格直率,所以最後的審判非常有趣,經常出現某位陪審員就某件具體的事與被審者對質,場麵激烈,被審者有時候難以應對,隻好說:“It'sagame”。最後兩名選手的表現非常微妙,一方麵非常緊張,一方麵又非常和氣,因為隻差最後一步就可以得到一百萬美元,所以要盡力討好陪審員。最後由七個人進行投票,得四票以上的選手成為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