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跨文化紀錄片的傳播與經營:Discovery頻道的全球化視角與模式(2 / 2)

其實今天國內還是這樣的,譬如說電視連續劇。為什麼?播連續劇能爭取到最多的觀眾。而有一些特定的專業性的節目,像紀錄片這種節目有沒有人愛看?有,但是呢,它不是這樣一大群的觀眾。所以呢,這種片子,常常會被編排到比較邊緣的時段。因為它不能達到經營的經濟效益要求,所以電視台會創造出一些時間段,但是本來喜歡看紀錄片的觀眾也不會在這些時間段來看電視,所以像這樣的節目在過去開路時代這種電視產業結構裏麵是很沒有市場的。可是有線電視改變了這一形態,把頻道的資源從不到10個頻道一下擴充到30個、50個甚至80個頻道,這還是在過去,還是銅軸電纜的有線電視技術的時候。到今天,如果用數字化——國內正在推行數字化,用光纖的話,頻道資源更是沒有限製了。你看,美國的直播衛星可以給你500個頻道,就是通過衛星直播到你家的,可以有500個數字訊號的頻道。所以當頻道的資源變得不是這麼稀缺的時候,整個節目編排的觀念就變了,它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把黃金時間最好的時段分給那種很容易受到觀眾喜歡的節目。它可以針對每個不同群體的觀眾,成立一個真正專業的頻道。所以在70年代末的時候,美國有許多新的頻道非常成功地出來了。大家都知道CNN是新聞,MTV是流行音樂,ESPN是體育,類似這樣的專業頻道就出來了。開始的時候呢,在這個轉換的時期,很多人不知道這樣的頻道會不會成功,CNN的早期也是經過了一段很辛苦的經營時間。

Discovery也是。Discovery在1982年創立,創始人叫JohnHendricks,他是個高中老師。他那時候看到有MTV、CNN,有ESPN,他就把節目表拿出來一對照,為什麼沒有一個以紀錄片作為專題的頻道呢?他就在不是很熟悉商業運作的情況下,寫了一個企劃書,到處去找錢、找人支持他的創意,把它變成一個真正的頻道。可是那個時候呢,在這個產業界的那些大佬,那些資深的人,那些有錢人,沒有一個人相信紀錄片會有市場。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在美國,沒有一個人相信紀錄片會成為一個頻道。他們逐漸相信體育可以,他們相信音樂可以,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相信紀錄片可以。所以呢,在1982年,我們的創始人他散盡家財,把親戚朋友的錢都拿來,輾轉成立了Discovery頻道。然後大概花了兩年的時間,到世界各地去收集、去購買紀錄片。但在1985年,還沒有正式成立公司之前,它麵臨倒閉,因為已經沒有錢了,花完了。曾經兩三個月的薪水發不出來。後來呢,好不容易找到了有線電視台的老板來投資,我們最大的股東叫自由媒體。我不清楚大家知不知道美國有個有名的媒體控股公司。所謂媒體控股公司,它本身並不經營媒體,但它所有的資金都投資在媒體產業。自由媒體是Discovery最大的股東,曾經是新聞集團僅次於默多克的第二大股東,同時也是時代華納的第二大(還是第三大?)股東。在那個時候,自由媒體前身的老板,他是美國媒體界很著名的一個人物。他喜歡看紀錄片,通過各種廣告,他了解到Discovery的困難。我們老板去找他,他當天就開了一張500萬美元的支票。讓我們的創始人來解決我們經營的困難。呃,500萬美元換Discovery40%的股份。這是20年前的事情了。危機度過,沒想到Discovery在美國市場上經營越來越好,到80年代晚期,Discovery開始經營國際市場。到今天呢,Discovery可以說是全世界發行最廣的跨國電視媒體。其節目可以到全世界170多個國家,用33種不同的語言來配音播出,然後,一年累計12億有線電視訂戶。所以你就可以想這個投資(500萬美元)的回報率有多大了。

這個是Discovery的整個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