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以前是李安在紐約大學的同學,他們畢業的時候要交一個電影作品,他就去報紙登廣告招聘演員,說明是沒有報酬的,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過來應聘。為什麼呢?這些人就是想要一個記錄。等到真正的大機會來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把這個拿給別人看,說你看我拍過紐約大學的電影。他要的就是這個。

學生:您怎麼看待中國的紀錄片市場?

張方:中國的紀錄片市場其實非常大。為什麼有的人說沒有?因為產業結構、因為經營的形態限製了紀錄片的發展。最近中央10套有一些紀錄片,上海文廣也有一個全天24小時的紀錄片頻道,它的盈利從2004年的2500萬人民幣到今年已經上億了。說明了紀錄片市場的存在,而且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很少人認識到它的價值,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誰有這個勇氣、實力和資金,加上政策的幫助,一定能成為中國的“探索”。紀錄片的市場實際是一個很密集的市場,它的觀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很高端的人,所以它不會大。因為它不是那麼大,很多人忽視它。我們創辦人當初也得不到大家的認可。可是一旦你做好了,別人就跟不上了,因為在小市場裏,一旦你做了老大,就不可能有老二。市場規模太小。

學生:請您談談紀錄片的主觀與客觀。

張方:這個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最近我們有一個片子在美國引起很大的爭議,叫《基督遺失的墓地》。講述1980年考古學家在以色列發現一個猶太人的墓穴,墓穴建造的時間在基督耶穌去世的時間前後,石棺的名字剛好也是耶穌和他的親人的名字,所以大家推測可能基督是個凡人,他死後被人埋葬在家族的墳地。這個和《聖經》的記載是有出入的。就是這個紀錄片,之後做了很多科學研究。比如做人類DNA鑒定,解釋人物關係;比如用名字組合概率計算,看這個墓穴好幾個名字巧合幾率大小。結論是這個就是耶穌的墓地。結果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回到你的問題。很多問題是學術科學的認知,未必迎合每個人的觀點。很多紀錄片也許永遠沒有辦法給你一個最真實的結果,但是它可能影響你的觀念。所有的紀錄片都有觀念,沒有一個是完全客觀的。你拍攝的立場決定了你的偏見。沒有可能把一個事件的所有方麵都呈現清楚,隻要把重心放在了其中某個觀點上,它就有了偏見。所以我們很難避免。

學生:獨立製片人是一種什麼樣的工作狀態?

張方:外國有很多獨立製片人,中國不多,不是人才缺乏,而是結構和市場的原因。如果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大國,你會看到所有的人才都出來了,所有的人都找中國人拍片子。經濟的實力會引導市場。所以很多產業的發展其實是市場的考量。中國的連續劇拍得好就是市場的原因。廣電總局目前對紀錄片也很重視。但是他不了解怎麼把這個產業做起來,其實很多東西在經濟學的領域。它又是一個產業結構的問題,包含很多複雜的因素。所以做一個抉擇,先要把這個東西搞明白,否則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把當下的市場搞亂了。比如,廣電總局的一個政策,黃金時間不能播放外國動畫。他是這樣設想的:三年前先在全國各地成立少兒頻道,先創造需求;然後播放很多外國的動畫,也很便宜,同時政策鼓勵國內動畫創作,鼓勵大家投資;最後限製外國動畫,播放自己的動畫。結果是,國內動畫播放後沒人看,大家都賺不到錢,小孩子都上網看別的去了。外國的動畫產業成功是因為有很多後續的衍生產品,有授權商品等。中國這個政策看起來不錯,但最後把動畫頻道全部搞垮了,成了沒有人做的盲區。更慘的是,那些投資了很多錢的投資商最後是血本無歸。所以一個產業的思考不是這麼簡單,它是環環相扣的,每個產業鏈都有影響。最終如果沒有對市場思考很透徹,你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製造問題。

學生:請您談談紀錄片中文化曆史的因素。

張方:鳳凰最近拍攝了很多紀錄片,社會的、曆史的,我都很喜歡。但是外國人看,他看不懂,他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所以紀錄片裏的文化曆史的色彩占很大部分,這個就是國際上發展紀錄片的一個出路。如果現在國內拍科學的、探索的紀錄片,成本太高,不符合中國目前紀錄片的經濟效益。如果拍一個史料的訪問,還是很有市場。這個拍攝會局限在本土,但是它可以積累經濟效應,讓紀錄片持續下去。等到中國紀錄片做大了,影響力大了,它可以拍給外國人看,但是自己先站住了很重要。美國的文化產業能輸出,因為美國的經濟在支持。所以好萊塢的大製作投資在美國隻能賺一小部分錢,真正資本回收在國際市場。歐洲好的導演電影打不過美國,因為美國市場規模大。美國跨國公司多,因為美國本土市場已經可以讓它茁壯成長,然後讓它有餘力打入海外的市場。全世界除了美國,未來隻有中國有這個市場。所以我們能把中國市場做好,讓投資的人不虧錢,他才有餘力打入國際市場。所以我們對中國樂觀。

學生:陽光衛視失敗的原因何在?

張方:主要是政策的限製。如果陽光衛視可以在全國有線電視落地,它的經濟規模就很大了。投資的時候要想錢從什麼地方回來。和鳳凰相比,區別主要是國家對鳳凰的扶持。鳳凰背後的股東主要還是政府,所以鳳凰在國內很多地方被間接允許看到,尤其在很多重要領導人家裏都可以看到。鳳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政府大力扶持它,讓它在中國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去打開海外市場。鳳凰在北美、歐洲很多地方落地基本是賺不到錢的,真正能賺錢的是中國市場。所以政策是媒體發展很關鍵的因素。

政策是由目的決定的。美國的目的是為了競爭、自由,所以在這個基礎上製定的政策和中國製定的政策不一樣。中國為了社會安定、黨的領導、淨化環境,所以政策不一樣。政策決定經營有沒有機會。陽光衛視是和美國曆史頻道合作,但是它的錢沒地方賺回來。一是不能落地,不能從有線上賺錢。酒店,因為可能它的客戶是境外人士,所以它買境外的節目。所以陽光衛視的營業模式決定它不可能有收入。鳳凰衛視嚴格說起來是一個國內的頻道,而且政策上麵有很多的優勢,能播放很多國內電視台不能播放的內容。所以說它的成功是政府給它的,而不是自己經營的。

學生:中西方的差別是否有優劣?

張方:西方的東西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適合與否的問題。中國很多東西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國的人口結構,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政府的政策也要有和外國不一樣的觀念、思路。中國沒有很大規模的中產階級,貧富差距大,法律還在發展,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這個時候如果你要照搬西方的媒體管理經驗,完全是不可能的。

台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比如最近的一個假新聞,這個問題在媒體開放時代很容易發生。台灣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男孩和母親的朋友談戀愛,這個新聞發展到最後成了一部連續劇,每天都有新的進展。最後大家發現這兩個人和媒體是相互利用的。大家說是市場機製、法律不健全,觀眾素質不高,其實是這個媒介的自由被濫用。中國社會問題很多,如果一個有影響的媒體被濫用,即使是一個虛假的名義,也可能造成社會的動亂。這個就是中國特色。進步和保守之間永遠有拉鋸,你不去給它刺激、壓力,就不會有進步。所以在拉鋸中如何走兩步退一步,我想也是國家的政策。可以先試點,如果沒問題再去開放,這個也是很穩的一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