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要談的是傳媒與政治的關係。
法國的政治生活在戰後發生了重大變化。法國的政治和文化一樣,在戰後也受到了傳媒的影響。大家知道,法國當下處於總統大選的白熱化階段,兩天之後我們會進行投票,法國公民將通過自己的選擇來推舉出下一屆法國總統,目前有兩位候選人排名靠前。
法國的總統選舉五年舉行一次。從1958年第五共和國誕生至今,18歲以上的公民都有權通過自己的投票選舉國家領導人。今年的大選對新聞傳播學界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傳媒在這次大選中的作用特別值得關注。要理解傳媒在大選中的作用,我們要回顧一下法國公民和政界之間的關係變化。
20世紀70年代,在法國的各級競選活動中,政治家們都必須參加大型的群眾集會進行拉票,並要在幾千人麵前發表演說。除了參加集會和發表演講之外,他們也要接受報刊、廣播、電視記者的采訪。因為在1982年之前,廣電媒體是國有的,所以他們發表的言論也有所局限。選民在投票前如果想要了解競選人的施政綱領或政治觀點,通常要通過讀報、聽廣播或者通過競選海報來了解。
但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法國人看到了美國的競選方式,即肯尼迪運用電視手段贏得了選舉。他們認識到通過電視方式進行競選,效果會更好。從1976年開始,法國開始模仿美國的廣播電視節目如《與媒體會麵》等,讓選民了解政治人物。政治關係不再是競選人和選民不同角色之間的關係,而是由四個角色共存並起作用的關係。
在這四個角色當中,首先就是在政治人物周圍的一批傳播顧問。
最近15——20年以來,在西方主要的國家都有此現象:這些傳播顧問細致地研究政治人物們的言談舉止。為的是更好地在電視畫麵上展現政治家的魅力,更好地吸引選民。
由此以來,政治人物的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不再那麼注重自己的施政綱領,自己有什麼樣的政治承諾,而是受視覺傳播效果的支配,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他們甚至認為,形象好就能當選,而不再是他們的主張或者綱領起決定作用。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現在正在進行的法國大選的兩位主要競選人,一位是右派的薩科奇。他的傳播顧問們正在仔細研究每一次的民意調查,每一次的公開演講,他們把這種事先的排練準備到沒有一次講話不是事先規劃好的,沒有一次講話是偶然脫口而出的。薩科奇的競爭對手,也就是現在排名前兩位的羅雅爾,她能夠得到她所在政黨的支持,最主要的就是她特別早就開始注意掌握傳播技巧,長期以來,她在傳媒麵前的表現都非常出色。羅雅爾所在政黨認為,她就是法國人民眼中最適合當總統的候選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她特別上鏡,特別是能夠得到選民的好感。
在當前的法國政治生活中,第二個重要的角色是記者,或者準確說,是政治記者。
但是,這個角色中最重要的還是電視記者,因為他們有很大的權力與影響力。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節目的嘉賓;他們有話語權,可以任意地對嘉賓、對選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記者不再是原先的選民和候選人之間的中介,而是成為政治生活中的另外一個角色,和選民、競選人同樣地位的一個角色。
第三個角色是民調機構。
法國是世界上民調最多的國家之一。以前法國的民調機構隻是對政治生活進行一些民意調查,而現在民意調查專家越來越在法國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他們這些專家對民意調查的結果進行評論,而這些評論又反過來影響民意調查。
第四個角色是作為選民的法國公眾本身。
與二十幾年之前不同,選民現在是根據民意調查和正式演講來作出判斷:誰是最理想的總統候選人。
研究人員最關心的是以上四種角色當中,誰是最主要的角色,誰在法國政治生活中發揮最關鍵的作用。目前,沒有很明晰的結論,因為這一現象十分複雜,我們願意就此做一些討論、研究。比如,我和我的同事們進行的一項研究就是為了了解這四種角色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怎樣產生的,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從三個方麵來進行這個研究:第一個方麵,我們研究圍繞著這些政治人物的智囊團是如何決定演講的內容的,是怎樣的一個過程;第二個方麵,我們研究記者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取舍新聞的素材,如何取舍自己的報道;第三個方麵,我們抽取了一定的選民樣本,請他們來觀看有關大選的這些廣告、節目,然後測試他們的反應。通過這三個方麵的工作,我們去了解政治生活四種角色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