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四個因素之間的複雜關係,恐怕要想出一個明晰的結論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關於這個複雜性,我舉兩個例子說明。第一個例子是在五年前的大選中,就是希拉克總統贏得選舉連任的那年,在選舉投票之前,沒有一家民意調查機構、沒有一名記者預測到極右派的人物勒龐能夠進入第二輪競選。第二個例子是法國對歐盟憲法的公投,當時在投票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法國大部分人將會投讚成票,事實上很多反對票。這些事情表明:四個因素之間關係複雜,很難說明它們之間誰是主導。
這次到中國來,很多人問我最近這次大選誰會贏。遺憾的是,我並沒有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變數很多。盡管投票隻是兩天的時間,但我隻能告訴大家,近幾個月來,民意調查顯示薩科奇的排名占到優勢地位。
最後,我想簡單小結一下傳媒與政治的關係。大家都看到,傳媒與政治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它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政府的執政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個變化已不再像以前一樣簡單。誰是主導的,誰是被主導的,也不再清晰。
從政治的角度來說,政治家們需要改變自己傳統的工作方式。以前,在競選之前,他們可以不用著急,可以僅僅聽自己的顧問的建議,然後才做決定。可是今天,由於傳媒的壓力、新聞的壓力,政治家們需要在許多問題麵前馬上表態,如果不馬上回答記者和公眾的提問,做出及時反應的話,人們就會認為他是無能的。這種及時的反應又使得他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考慮怎樣回答比較合適,而是要急於應付民意調查、應付新聞記者。從競選者角度來說,帶來的另一個危機就是:人們會質疑他說的話有多少是可信的。
在這裏我想提醒各位,傳媒的時間和政治的時間是不一致的,各有各的節奏。傳媒的時間要求迅速、要求即時,不能延誤;而政治的時間則需要一定的思考、需要一定的距離,在時空方麵還需要一定的餘地——這兩個節奏是完全不一樣的。
同時,現在的一些政黨及其擁護者,在推舉他們的競選領袖時,已經不太考慮這個人的能力如何,而往往首先考慮的是他們是不是上鏡,是不是容易獲得公眾的好感——這成為他們選擇的第一標準。對於那些經常有機會在媒體前露臉的政治家來說,他們就比較得力,因為他們善於在媒體麵前發表談話;而對於一些現在還默默無聞的政治人物來說,盡管他們能力很強,但是媒體不認識他們、公眾不認識他們,他們沒有太多的機會在公眾麵前表現,所以他們成功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小。
誠然,與幾十年前相比,公民對政治的信心越來越足。我們在比利時、法國、英國進行的一個研究調查顯示:聽廣播、看電視多的人,也比別人對政治的理解要多、要深。
如果將“聽廣播、看電視多的人,也比別人對政治的理解要多、要深”看做是傳媒政治化的標誌之一的話,那麼,第二個標誌是:近些年來,選民確立自己的投票意向的時間離大選的時間越來越近。以前選民可能很早就會決定要投誰的票,可是現在卻越來越難做出決定,越來越晚做出決定。而怎麼來做判斷,會聽廣播,會看電視,會自然不自然地受到傳媒的影響。
那麼,在談到傳媒對政治的影響時,很多人都會問這種影響到底是好還是壞。在我看來,很難說是好還是壞。但是至少有一點:傳媒對政治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更複雜,而記者有時候不敢、不願承認這一點。
因此,我在教學的時候就特別強調:作為一名新聞傳播類院係的學生,他們如果想成為一名優秀記者的話,光是有嫻熟的新聞實踐技能還是不夠的。你不光需要會寫作、會采訪、會拍片、會剪輯,還需要對自己的新聞實踐進行思考,能夠自覺抵禦來自政治、商業、文化等方方麵麵的影響,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當然,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但至少是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通過我以上的講座,各位對當今法國傳媒對文化、政治生活的影響有了個大致的了解。當然,傳媒與文化、政治的關係,在中國與法國並不一樣,大家若有疑問,我們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