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同山之陽,萬峰殊秀,據東萊之名勝。中有玉台村,先中丞別墅在焉。南逾大河裏許,先徵君辟地作小園,環以玫瑰。每春夏之交,鶯花曆亂,香氣襲人。出園而東,萬柳隨堤,丹崖回抱者,溪門也。稍入境,忽開敞,石角時時入水間,南岸平地可營道院數十人者,黃花塢也。自塢而下為臥龍岩,來為落雁灘,灘盡,雙峰壁立,石鐫劉若宰太史“龍溪”二大字。蓄水泓深,中涵砥柱,藉橋而渡。自此峰巒掩映,竟作瀛洲仙圃觀矣。依北岩,建注雲閣,閣前天門中斷,瀑布雷轟,方潭十丈,清可鑒底,壁上有龍影。每陰雨,鱗甲飛動,意欲淩空。對閣辟洞曰:梅岑,塑大士像,洞左岩又辟小石洞,以仙橋俯視龍潭,心神俱栗,自閣上觀之,殊飄然有淩雲想。潭北石壁峭直,鑿孔不容足,援鬆枝而上,陟極巔,側身東望,景色忽異,紆回投澗底,過飛魚峰,數武石筍林立,穿屋而入,危峰下,天成雲窟,即罘洞。洞上層巒紅綠婆娑,即散花岩,岩半有天耳石,稍東石色變為黃赤,石文皆成鬼麵,逕轉而南,至馬鬣峰,兩岩對峙,細通一線,壁間,長鬆亭亭,直入雲表,外屏以五老峰者,溪南門也。登玉台山,憑高遠眺,蒼綠萬頃,微風乍起,清音欲來。少文所謂,撫琴動操,眾山皆響也。北出西泠澗、采菱芡、狎魚鷗,複抵玫園。昔王謝嗜山水,子弟鹹能得其意,為江左名流雅事。況溪中林木,位置皆徵君手植,餘安得不珍重,邱壑以永樂饑之誌哉!南山之梵宮,北林之仙閣,願以俟異日。
杜牧生平簡介
杜牧人物生平: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時期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出身高門士族,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杜牧校書郎。
杜牧生活在內憂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時期,從青年起就關心國事,抱有挽救危亡、恢複唐王朝繁榮昌盛的理想。23歲時寫成《阿房宮賦》,以秦朝的濫用民力、奢逸亡國為戒,給本朝統治者敲了警鍾。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製策登科,授弘文館校書郎。同年十月離開長安,到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府署中擔任幕僚,後轉入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觀察使崔鄲幕中任掌書記、判官等職。十數年間奔波各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他進一步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於"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多所探究,尤喜議政談兵。在淮南幕府中寫的政論文《罪言》等,對修明朝政、削平藩鎮提出了切中時弊的見解。著名的《張好好詩》,也寫在這一時期。
開成四年(839)回長安,曆任左補闕、膳部及比部員外郎。會昌二年(842)以後,相繼出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額外強征的苛捐雜稅。會昌年間,宰相李德裕主持抗擊回紇侵擾和平安澤潞藩鎮叛亂的軍事活動。杜牧為了實現其政治主張,上書陳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納,並取得“澤潞平,略如牧策”(《新唐書·杜牧傳》)的成效。可見他確有實際政治才幹。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複出為湖州刺史,一年後又內調為考功郎中、知製誥。官終中書舍人。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權貴,仕宦不很得意,從而對社會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態度。但抱負難以施展的苦悶,又造成他縱情聲色、頹廢放任的生活作風,有一些“風流豔事”流傳。
杜牧詩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他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
《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其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
《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裏。”董其昌《容台集》稱:“餘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係太和八年(834)32歲時所書。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台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係》均有影印。
文學成就: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麵的成就,詩、賦、古文都堪稱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詩歌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麵。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杜牧留詩:
山東省萊州市境內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夏代建有膠東地區最早的封國——過國;秦時築有中外聞名的秦始皇崩駕處的沙丘城;自漢時築有海水祠,宋時始建“東海神廟”,定製為皇家祭海之處,成為天下祭海之盛典,中華龍文化發祥地、道教發祥地之一;自明始為府治之地。所以,自古以來名人墨客紛至遝來,如李白,杜牧、蘇東坡、劉迎、李清照等均在萊州留下佳作。
寒同山乃萊州道家修煉之聖境,山上建有神洞仙府,香火盛燃。山前沃野,五穀果蔬豐盈;山村民居,綠樹繞映,炊煙飄淡,山水人家。臨疃水庫環繞,清流小船,似月光寶鏡,山青水秀,乃風水吉地。更有金秋紅楓,層林盡染,錦繡華寶。國內盛綻紅葉,又帶寒字的山,唯有萊州的寒同山。寒同山,詩中寒山也。
相傳,唐代詩人杜牧,曾到萊州訪古並登上寒同山,寫下了《山行》這篇膾炙人口的名詩絕句,成為這裏寒同秋韻美好的寫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由此,萊州的寒山之美名聞天下。優美的詩句,傳揚著寒同秋色的博大幽然和引人入勝的魅力;如畫的詩境,描繪著紅楓秀女般的柔芳馨潤和牽人情懷的風韻,讓人醉戀神怡……。
山行古詩賞析
【注釋】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③徑:小路。
④白雲生處: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
⑤坐:因為;由於。
⑥斜:此字讀xiá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居然還有人家。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的楓林晚景。經霜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至山腳下麵。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嫋嫋,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