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傍為因)2。(景之晚傍是則句兩,後見天所白是句兩前明點)1:(思意層多蘊含流人詩)3。(麗美外格才楓林,映輝相互葉楓的豔紅和霞晚的絢麗,照夕有才晚車停為因)4。(極之喜愛葉紅對他見足,去離車登得不舍還,晚傍了到,返忘連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隻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誌,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誌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麵。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係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麵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係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隻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隻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隻是在為後麵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製。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麵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歎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道教的起源與發展簡介
1.道教的起源與形成
(1)道教是土生的宗教:道教是中國古代宗教按其自身內在的邏輯,經過長期的曆史發展而形成的,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2)起源於自然的崇拜:華夏先祖崇拜自然、崇拜鬼神,盛行溝通人神意願的占卜等多種方術。這種原始宗教逐漸演變成殷周時期的對“天”或“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宗教經曆了顯著的理性化演變,與社會文化知識的分化。諸子紛起,百家爭鳴,其中尤以道、儒、墨(三家稱為“顯學”)、陰陽家、神仙家等,在文化史上都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3)形成條件:至漢代,社會對宗教又產生急迫的需求,儒學發生宗教化,佛教也於此時傳入。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當時崇尚黃老的思潮,兼綜合各家思想,並與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等逐步合流;從而,為中國文化“根柢”的道教的形成準備了必要的思想條件。
(4)道教教派的成立:東漢順帝時,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已經成書。張陵也於漢安元年(142年)受得“正一法文”和“正一盟威秘籙”,遂入蜀傳“正一道”(俗稱“五鬥米道”)。他設立“二十四治”,廣收徒眾,訂立規條,形成道教中第一個教派,道教於此時正式創立。稍晚的光和(178-184)中,張角在東方廣傳“太平道”,建立起“三十六方”的道教組織。
(5)道家與道教:道家是以老、莊為代表的先秦哲學派別,道家哲學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淵源。老、莊被道教奉為教祖、神仙,他們的著作被尊為經典,《道德經》更是教徒必須習誦的功課;《老子》、《莊子》闡發的“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的教義思想與神仙方術無不發端於此。“道”被視為天地萬物的根源,老子被尊為“道”之化身“太上老君”。道教的三清尊神及包羅天神、地祇、人鬼的神仙譜係也都是從“道”衍化而來。道教核心的成仙思想和各種修煉方術也有道家神秘思想及養生術的淵源。老子有“長生久視”、“穀神不死”之類的言論;莊子書中有關於“真人”、“至人”、“神人”和他們“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入水不濡,入火不熱”、“乘雲氣,禦飛龍”之類的思想。道教繼承發展了這些思想,相信“道”可“因修而得”,並為此而實行一係列的“道功”、“道術”,如服食行氣、房中、守一、外丹、內丹以及齋醮、符籙、禁咒等。所以,道家是道教最要的理論基礎,道教是道家某些思想的發展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