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的讚歎和仰望下,故鄉越發風姿綽約;風吹來,漫山紅葉似浪湧,一波一波逐浪高;又似美女的秀發,雲鬢輕搖,儀態萬方……今天,真是個金秋裏難得的好天氣。拾級而上,群山、草地、牛羊、山崗,在我麵前蜿蜒流動,我的眼睛一遍一遍地撫摸著這些風景,一些往事乘著清風,紛至遝來。身邊不時有越過我的人,說說笑笑著趕上大隊伍,作家協會的楊黎明主席正在前麵跟協會的朋友們談笑風生,講解寒同山的曆史和古跡。此刻,沒有地位的高低,沒有工作的束縛,天地間,隻是這一群熱愛生活的人,在這天地間說古論今,談天說地。
中午受邀到一個老鄉家裏吃農家飯。樸素的農家飯,樸素的鄉情,親情的包圍,讓我們仿佛置身於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這一刻,我們遠離現代文明,於塵世的一隅返璞歸真……
房子還是從前的樣子,牆上已經褪了色的對聯,烏黑油亮的門環,到處都是家的味道。牆體是用石頭和泥壘成,屋內房梁裸露著,漆黑的顏色,沾染著曆史的塵垢,雀眼小窗上蒙著塑料油紙,抵擋風雨的侵襲,牆上斑駁的痕跡,是滄桑歲月遺留的印記。堆集院中金黃的玉米,東窗下高大的月季,還有碩大豔麗的雞冠花,每一處都在溫暖的記憶。看著這場景,忽然就想起了孟浩然的一首詩: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
故人在詩中所描繪的場景,此刻不正在眼前上演麼?置身於城市鱗次櫛比的樓群,鋼筋混凝土堅固了我們的住所,但同時也凝固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阻隔了親情的溝通。此刻,這片熟悉的房舍,將凝固了的親情逐漸溫軟,給我帶來如此親切溫馨的回憶。院子中,一草一木,都是思鄉夢中最熟悉的道具……
楊主席提議把這裏作為作家協會的創作基地,希望協會成員能寫出更多的好文章。而我,更願我的家鄉,從此插上騰飛的翅膀,把家鄉的信息帶給遠方的遊子,慰藉他們思鄉的心靈。這次楓葉節采風,真正的以楓傳情,讓我真正回了趟娘家,那些久違的親情,滋潤了我幹涸許久的心田……
注:徐立平,萊州市人,中國散文詩研究會會員,萊州市作協會員。
天然奇景龍溪園
程皓
在萊州市柞村大抬頭村南鎮窩洛子村西北、臨疃河水庫東南一個山坳中,現
存明代巡撫遼東右僉都禦史趙耀的別墅——龍溪園遺址,當地人統稱為“老母洞”。
趙耀(1539—1609),字文明,號見田,為隆慶五年(1571)進士,曆任河南提學僉事、浙江提學副使、山西參政、按察使、巡撫遼東右僉都禦史等職,歸田後曾與邑人董基編纂《萊州府誌》。據《東萊趙氏家乘》記載,東萊趙氏原籍四川成都紅花市內,世傳為蜀漢順平侯趙雲之後,明初趙守義任遼東金州衛經曆,以防禦倭寇功擢僉事,因而占籍萊州,明清以來名人輩出,成為著名的文化世家。第六世趙耀、趙煥、趙燦三兄弟,前兩者分別考中進士,後者則考中舉人第二,有“東萊三鳳”之稱。趙耀之孫士元、士亮、士寬、士完、士冕兄弟五人分別官至泉州府同知、順天府丞、潁州知府、少司馬兼東閣大學士、鎮江知府,被顧炎武稱作“趙氏五龍”。趙燦之孫趙士喆,是明末著名學者,山左大社的組織者,甲申明亡後避兵登州鬆椒山,蓄發不去,與弟子董樵耦耕海上,是一位氣骨凜然的遺民誌士。清乾隆年間,趙士亮的後代趙鳳輝、趙鳳彩兄弟,同時考中庚寅科舉人,時人謂之“雙鳳齊鳴”。趙鳳彩曾孫趙鸞掖,則是清末地方學者。民國年間有趙琪,曾任龍口商埠局總辦、膠澳商埠局總辦,主持纂修了《膠澳誌》、《東萊趙氏家乘》、《東萊趙氏楹書叢刊》,並重刊了《萬曆萊州府誌》,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地方史資料。
關於龍溪園,清代掖縣南關村人侯登岸在其所纂的地方誌《掖乘》中提到:“城南寒同山之陽,明大中丞趙耀別墅。……其地兩岸對峙,峰巒異狀,中涵流水,天然奇景。”整個龍溪園占地約20畝,周圍崖壁上開鑿有幾個石窟,裏麵原有石像,園區遠處是雲峰山、寒同山等山脈。每逢雨季,北側崖壁上狀若龍嘴的中涵,吐出潺潺流水,正好落入下麵的水潭裏,氣勢蔚為壯觀。
據趙耀曾孫、趙士亮長子趙玉藻所撰《龍溪記》記載,當年這裏曾“辟有小園,環以玫瑰”,每逢春夏之交,鳥語花香,景致怡人。園東“萬柳隨堤,丹崖回抱”,是昔日的“溪門”。進入其間,南岸為黃花塢、臥龍岩、落雁灘,灘盡頭處有雙峰壁立,曾鐫有明代狀元劉若宰題寫的“龍溪”二字,現已無存。龍溪“蓄水泓深,中涵砥柱,藉橋而渡”,北部山岩上原有注雲閣,閣前似天門中斷,瀑布雷轟,有深潭可達十丈,清澈見底,四周山勢狀若遊龍,岩壁如龍身,每逢陰雨天,即似淩空之狀,此岩壁本已無存,近年也被修複並彩繪一新。注雲閣對麵有洞窟題曰“梅岑洞”(俗稱老母洞),匾額起首是“天啟癸亥端陽”字樣,落款是趙士亮(字丹澤),即趙耀之孫。該匾額上的字跡係用銅片鑲嵌,至今已400餘年曆史。梅岑洞內原來供奉老母娘娘神像,洞左岩壁上也辟有小石洞,該洞原本已毀,所幸牌匾及老母娘娘雕像保存下來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當地村民們於梅岑洞左上方岩壁上另鑿一石窟,把“梅岑洞”匾額移此,並把老母娘娘雕像彩繪一新後重新放置,下麵設置了香案。與此同時,還把附近的藥王洞、龍王洞、四海泰洞外麵都建了小廟以遮擋風雨,並修建了一座豆神廟。水潭北側石壁峭直,爬上頂峰,側身東望,原有石筍林立,“危峰下,天成雲窟,即罘洞”,洞上有五彩斑斕的散花岩石。南側馬鬣峰,“兩岩對峙,細通一線,壁間長鬆亭亭,直入雲表”,外麵有五老峰,這裏就是“溪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