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1 / 3)

2011.11 於寒同山下

龍灣河

寒同山前臨疃河水庫,源自東南方向十拉頂,河流原名為“龍灣河”。河流轉彎處有多處深潭,皆因激流水漩而致,深潭屢現巨龜浮沉,鄉人以為水龍深潛其中,因以名之“龍灣”,其河亦得名“龍灣河”。

群峰沃野彙天泉,

十拉頂上分流源;

龍灣河水西向海,

唱出九曲十八彎。

遇石轉向衝激蕩,

旋出圓橢神奇淵;

浮水巨龜證仙地,

欲騰祥龍潛深潭。

2011.11 於寒同山下

龍溪水

龍灣河源於十拉頂。初,周邊山脈雨後股股細流,始聚為大溪,後彙成大河。古人以山為龍,風生水起,龍馭水行。龍溪之水意為:龍乘雨來,下山入海。當年,龍灣河畔大台頭村東南有一巨石,上刻“龍溪”兩大字,以證“龍溪彙龍灣,大海連大山”之境界。“龍溪”二字乃明代狀元劉若宰題寫,現已無存。“龍溪園”乃萊州人趙耀所建,別墅於窩羅子村處。

山嵐沐雨龍脈展,

騰舞歡歌入大川;

環繞禪洞仙境妙,

龍溪美名華夏傳。

峰嶺彙聚成長河,

潤澤沃野染兩岸;

花木碧翠禾田綠,

養出碩果富人間。

2011.11 於寒同山下

龍溪園吟

龍溪園,清代掖縣人侯登岸在其所撰的地方誌《掖乘》中提到:“城南寒同山之陽,明大中丞趙耀別墅。……其地兩岸對峙,峰巒異狀,中涵流水,天然奇景……”整個龍溪園占地約20畝,周圍崖壁上開鑿有幾個石窟,裏麵原有石像,園區遠處是雲峰山、寒同山等山脈。每逢雨季,北側崖壁上狀若龍嘴的中涵,吐出潺潺流水,正好落入下麵的水潭裏,氣勢蔚為壯觀。龍溪園現存有梅岑洞、藥王洞、龍王洞、四海泰洞、豆神廟洞等洞窟,連同附近重修的老母廟,一直由窩洛子村村民王寶宙負責管理。

寒同山陽龍溪清,萬峰殊秀享勝名;

歸鄉趙公辟小園,玉台墅居先中丞。

玫瑰滿苑香襲人,鶯啼蝶飛醉花風;

溪門向東丹崖抱,萬柳隨堤枝搖影。

內景開敞南道院,入水石角露崢嶸;

黃花塢下臥龍岩,落雁灘盡立雙峰。

名代狀元劉若宰,石鐫龍溪大字紅;

朱墨留跡融天地,輝映河山留史銘。

北岩高建注雲閣,天門中斷瀑布轟;

方潭十丈清鑒底,蓄水泓深渡橋橫。

中涵砥柱龍壁顯,雨飛磷甲向空淩;

對閣辟洞曰梅岑,大士老母坐宮廷。

洞左有洞洞連洞,山外青山景中景;

仙橋俯視龍潭深,心神俱栗崇神明。

盤步山巔閣上觀,飄然遊哉淩雲生;

當得此處應愜意,已列仙班在仙境。

潭北石壁不容足,援枝而上徒步登;

側身東望景色異,迂回澗底飛魚峰。

石筍林立穿屋過,危峰天造雲窟成;

洞上層巒染紅綠,散花岩上婆娑景。

秀岩伴有天耳石,稍東石色黃赤明;

色彩斑斕錦繡地,石文現出鬼麵形。

轉南可至馬鬃峰,兩岩對峙一線通;

長鬆亭亭入雲表,外屏五老南門迎。

玉台山高憑遠眺,蒼綠萬穹妙音清;

撫琴放歌林間幽,聲傳山穀峰壁應。

北出西冷澗中行,采菱獵魚聽鷗鳴;

玫園精巧二十畝,奇花異草繞曲經。

世代修建蘊古訓,趙氏兒孫有傳承;

林木繁茂祖親植,梵宮仙閣人間情。

梅岑藥王豆神廟,四海泰洞龍王宮;

石像金身道教地,舊物推倒新建成。

寒同雲峰龍溪水,身處勝地成仙境;

中華文物保遺址,傳統文化得新生。

山青水秀窩羅子,一方民眾續遺風;

天地造物涵人文,勤奮追求鑄勝境。

古跡盛名成舊聞,新代開發再啟程;

龍年龍人龍精神,龍溪龍灣龍鄉騰。

2012 年三月初三吉日於大台頭村

大台頭村名

萊州市柞村鎮大台頭村,位於寒同山與龍灣河之間,居風水寶地。現有人口1561 人,456 戶人家。其村名是曆史上依村東南方位有一高土台而得名;小台頭村是土台小而村又小得名。還有一種說法:龍灣有真龍,二月二龍抬頭,龍為大,是大抬頭。台頭村在龍灣河之上,所以取名原為“大抬頭”村是也。

村前東南有高台,

台頭得名自然來;

因有龍灣生龍氣,

二月抬頭稱大抬。

2011.11於寒同山下

油簍墳

“油簍墳”,顧名思義,是因狀如古代油簍狀而名之。在宋代曾傳有“60 歲還甲子”的說法,說老人無用,60歲要建油簍墳,將老人放入墳中,活活餓死。在大台頭村曾出過幾個“油簍墳”。聽得此言,感而有詩。

曾說宋代油簍墳,

六十還甲活埋人;

仙境沃野見出土,

證得傳言確為真。

二米見方圓八卦,

北側盤炕無棺枕;

屍骨成堆或斜依,

青磚到頂埋怨魂。

2011.11 於寒同山下

苗姓人

在大台頭村挖出“油簍墳”中,發現有一石碑(墓誌銘),上麵刻記著大台頭村最早的先人姓苗,明朝洪武二年大移民時來自於四川。現在苗姓族人已絕代,村中大姓有毛、呂、葉、張等約10多個姓氏,都是後來陸續移居而繁衍至今。

仙境古人苗氏先,

洪武二年來四川;

故祖斷脈新村盛,

百姓千家擁水山。

2011.11 於寒同山下

愛民謠

乾隆年間,內閣大學士劉墉(民間稱:劉羅鍋)曾向乾隆帝介紹寒同仙境,於是,乾隆帝欲巡幸寒同。那時皇帝出行,依仗威嚴,鳴鑼開道,黃沙鋪地,勞民傷財。當時,山東受災,劉墉力阻乾隆成行,講了許多寒同山難行的諺語,以機智阻止了乾隆,免除了沿途百姓負擔之苦。

寒同仙境傳京師,

乾隆羨勝欲來視;

羅鍋愛民謊路艱,

阻皇遠行顯機智。

青石橋窄人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