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記性不要太好,我們要學會忘記或者是淡然看待往事中的不愉快,多看看天上的太陽,多聞聞嬌豔的鮮花。隻要我們重振精神,甩甩頭,把痛苦的過去都拋之腦後,著眼於現在,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幸福和快樂其實就在轉角處。
7.淡然麵對一切得與失
古人老子告訴我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還有人人都能背誦出來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講得也是這個道理。
那麼既然如此,我們此時得到的或是失去的,誰又知道在不遠的將來,這件事對我們個人起到的是什麼作用?它又給我們帶來是禍還是福呢?
“如果你因失去太陽而流淚,那你也失去群星了。”它在無形中暗示我們,得到是一種幸福,失去也是一種快樂。從某種程度來說。生命原本就是不斷體驗得與失的過程。得與失時常伴隨在我們的左右。有人總結說,人生是一種平衡,你擁有了這樣,必然會錯過那樣;你什麼都想得到,結果往往會失去更多。不要奢望人生中有絕對的公平,公平就如天平的兩端,一端的付出越多,別一端才能能承載更多的希冀。所以,在我們處於波穀時,不必太過悲觀,不必在意失去了什麼,總有一天會朝上走;而相反,置身波峰的時候,也不要忘乎所以,覺得自己得到了什麼,總有一天還會下來。
一生中,得失即是選擇,各種各樣的得失均是為了趨利避害。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每天都要麵對形形色色的得失,大到生命和愛情,小到平日的瑣碎小事,隻有辯證地看待得失問題,才能尋求出一種恬淡的心理平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然麵對一切得與失,必會少些煩惱,多存些快樂。
禪院裏三伏天,草地上的草枯了一大片,弟子說“快撒些草籽吧,好難看呀。”師父說:“等天涼了吧!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種。秋風突起,草籽飄舞。徒弟喊道:“不好了,許多草籽都被瘋吹走了。”師父聽到不緊不慢的說道:“沒關係,吹去者多半在中空,散下來也不會發芽。隨性。”
散完草籽,幾隻小鳥即來啄食,弟子又急了,衝著師父喊道:“師父,剛撒下的草籽被鳥啄食了很多。”師父一邊翻看著經書一邊說道:“沒關係,草籽本來就多準備了,吃不完。隨遇吧。”
半夜裏下了一陣大雨,弟子衝進禪房,喊道:“師父,這下完了,草籽被衝走了。”師父邊打坐,眼皮都沒抬一下說道:“衝到哪裏就在哪裏發芽,隨緣吧。”
半個月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了青苔,一些未播種的院角也泛出了綠意,弟子高興得直拍手。師父信步踱到院子裏,點點頭說道:“隨喜。”
禪師的這份平常心,看似隨意,其實是洞察了世間玄機的豁然開朗。而弟子卻不同,為草籽的事又是著急,又是上火,煩惱何其多?但事情的發展卻並未如弟子所擔心的那樣,誰會想到陰差陽錯、誤打誤撞地讓院子裏長出了綠色的希望,而弟子前麵為得與失所生的煩惱真是多餘的了。
一個人麵對大起大落,成敗得失,都能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態,他就能清晰的看到事物內部存在的相互間的因果關係,於亂麻中理出一絲頭緒來。反之,遇事一味的衝動浮躁,雖心可敬,但行為可怕;或者遇事猥瑣不振、停滯不前,那你永遠隻能與理想差之千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