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亨利便滿懷自信地來到一家大公司應聘。20年後,已成為這家大公司總裁的亨利,查證自己並非拿破侖的孫子,但這早已不重要了。他說:“接納自己,欣賞自己,將所有的自卑全都拋到九霄雲外。我認為,這就是成功最重要的前提!”
接納自己需要勇氣,也需要毅力。接納自己,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也是一個人長大、成熟的過程。這當然是一個痛苦的經曆,因為我們會逐漸發現,自己不是那樣完美,也不可能變成理想的自己,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缺點,直麵自己的優點需要勇氣,直麵自己的缺點更需要坦誠,需要包容。
如何接納自己,有幾點建議:
1、首先要能客觀的認識自己。一片枯敗的落葉能化作春泥嗬護花,一個不起眼的蛙貝能把一粒沙石孕育成璀璨的珍珠。既然如此,每個人都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都一樣有閃光點,我們要客觀地、全麵地認識自己。
2、另外還要有自信!電視劇《大宅門》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老奶奶為鞭策小孫子好好學習,每天早上對孫子都要喊一嗓子:“長大了是想挑大糞還是開銀行?”小孫子說:“開銀行。”於是,小孫子信心十足地上學去了。老奶奶給小孫子的長期暗示增加了他的自信,沒了自信,那份潛在的自卑依然會存活你心中,也許你就因此被自卑蒙蔽了雙眼。
3、試著發現自己的優點,挖掘自身的潛力,完完全全接受自己。有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親的朋友能幫助自己找到一份謀生的差事。父親的朋友接連對他發問,精不精通數學、法律等專業,青年隻能搖頭告訴對方……自己連絲毫的優點也找不出來。“那你先把住址寫下來吧。”青年寫下了自己的住址,轉身要走,卻被父親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寫的很漂亮嘛,這就是你的優點啊,你不該隻滿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數年後,青年果然寫出享譽世界的經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法國十八世紀著名作家大仲馬。
依據這三點建議,你不妨試著去改變自己,重新審視自己,接納自己的所有,勇敢麵對生活。
2.隻有傻瓜,才會討所有人喜歡
孔子曰:人皆有己所好,豈能願如人意! 美國前任國務卿鮑威爾也這樣總結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你不可能同時得到所有人的喜歡。”
因為興趣、愛好、為人處世原則等的不同,人與人的性格、秉性也就各不相同。你若是想和所有人都搞好關係,在單位,上至領導,下至同事;或是在學校,所有的老師和所有的同學。那麼你將付出百倍的精力和時間去應付各種人,你要幫他們解決困難,你要為他們解悶……你想:我隻要盡心盡力為每個人,他們就一定喜歡我。但事實恰恰相反,你再怎樣幫助,甚至討好某些人,他們依然不會欣賞和喜歡你。這樣的結果是不是感到很委屈?但我所說的是真實的人性表現。
英國《每日郵報》7日刊登作者露西·泰勒的文章,通過她一名女性密友的故事分析這種“友善病”。泰勒的朋友對工作、家庭、朋友麵麵俱到,撫育兩個孩子、照看房子、參加家庭教師協會會議、照顧老母親之餘還當起兼職護士。親友們有問題也都愛向她求助。一個侄女每天給她打電話,控訴自己丈夫,聲稱婚姻走到盡頭,一說就是數小時,時而痛哭流涕,時而怨聲載道。
表麵來看,這名朋友是大家眼中最友善無私的人。而她私下對泰勒坦誠,自己身心俱疲。有一次麵對一名傾訴煩惱的同事,她表麵上禮貌應對,還不斷安慰對方,實際上早已不耐,“我想讓她閉嘴或滾開,想扇她一耳光”。
泰勒在文章後總結說,人們從小就被教育說對人友善是一種善行。許多人和她的這名朋友一樣,不斷給予以取悅於人,不由自主地讚同對方、滿足對方要求,難以對別人說“不”。
像這種在人際關係中追求完美的人,當別人說他這人不錯時,他的心情會異常興奮。因為就他一個人能讓所有人都喜歡,其他人都做不到,會有一種勝人一籌的感覺。這不就說明他是最優秀的嗎!對於那麼多不一樣的一群人,他居然能讓所有人喜歡,這是超能力所在啊!
可是,這樣的人,不覺得他某時會有點像牆頭草嗎?!要不停的左搖右晃才能讓牆兩側的人都滿意。難道大家都從心裏喜歡他嗎?他確實有如此的能力,還是僅僅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其實,有很多人在想這種人是華而不實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行事讓別人都喜歡,說明采取了折中的方法,讓大家都隻是勉強接受,沒有出現那種非常支持的情況,當然也不會出現極力反對的情況。而在某些人的心裏實際上並不真正喜歡他,這仿佛是對他行為的諷刺,他才會感到傷心、失落、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