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不做情緒的奴隸,要做情緒的主人(1)(2 / 3)

由此可見,壞脾氣真的不是個好東西,且不說壞脾氣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有些時候無法換回,就是壞脾氣、壞情緒隨時滋生,即使沒造成什麼惡果,但對自己的身體和心態也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小美在工作上受了委屈,回到家後看什麼都不順眼,衝老公和孩子發脾氣。孩子莫明其妙,不解地問媽媽怎麼了。老公生氣地說,你媽媽神經病。看吧,小美的壞情緒把全家人的心情都被影響了,自己心裏的鬱悶和難受也並未消失。都說發脾氣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可是小美看到孩子委屈,她心裏也不好過。而且,小美向家人發完脾氣後並未感覺到舒心,順暢。所以,發脾氣並不是舒緩心情的好辦法,反而是給壞心情火上澆油,更加劇了壞情緒的滋長。

因此,學會控製不良情緒,學會不用發脾氣來表達情感是多麼重要的一項課程啊!人有很多煩惱都先從“氣”開始,消氣也就消掉了煩惱。那麼如何控製火氣呢?下麵章結有更多的介紹。

2.心平氣少的生活才可貴

壞脾氣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煩惱和心累,所以我們要學會如何去控製它,而不能被它所控製。就如羅伯·懷特說的那樣: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製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製情緒。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周遭時刻會發生很多事,有些事會讓我們興奮、喜悅,也有些事會讓我們感到沮喪,甚至憤怒。在大型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甄嬛告誡四阿哥:“喜怒不形於色,心事勿讓人知。”就是告訴我們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2006年世界杯足球決賽中,法國球星齊達內,在加時賽的最後10分鍾用頭衝撞對方球員,裁判給了他一張紅牌結束了自己的世界杯生涯,也使球隊的冠軍拱手讓給了意大利。而齊達內之所以犯規是由於受到了對手挑釁才情緒失控的,結果一失足成了千古恨。

可見,憤怒、火氣帶給我們的是煩惱和悔恨,我們避免被心累所擾就要學會如何控製火氣和憤怒。看一位得道高僧是如何啟發婦人,學會控製情緒的故事。

古時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說禪論道,開闊心胸。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隻是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這時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種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荼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在這個故事中,高僧用禪理告訴我們什麼是“氣”,為何要“怒”。“氣”便是不加控製的情緒,是那種別人吐出而自己卻接到口裏的東西。吞下便會反胃,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

憤怒是一種很難控製的情緒,也是最具誘惑性的負麵情緒。許多人因缺少自我控製,不冷靜沉著,情緒因為毫無節製而騷動不安,因不加控製而浮沉波動,因為焦慮和懷疑而飽受摧殘。

心理學家曾指出,人的情緒往往隻需要幾秒鍾、幾分鍾就可以平息下來。但如果不良情緒不能及時轉移,就會更加強烈。比如,憂愁者越是朝憂愁的方麵想,就越感到自己有許多值得憂慮的理由;發怒者越是想著發怒的事情,就越感到自己忍無可忍,必須發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