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驢發起脾氣不走路,小和尚怎麼做都製服不了它,老和尚的方法成功了,那同樣這個辦法也適用於愛發脾氣的人。就比如對“生氣”念念不忘的人,就是固執地讓自己一直沉浸在不快樂、生氣的情緒中不肯出來,而轉移注意力,就是為封閉的心胸打開另一扇門,不再憶起煩惱,看到生活中的陽光,發現生活的多彩,明了生活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在兵法《三十六計》中,最後一計是“走為上計”。打仗也好,生氣也罷,我們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逃離讓我們生氣的人或事是最積極的處理火氣方法。“眼不見心不煩”就是這個道理。
那有人會提出異議:“我也不願意總想著生氣的事,可就是控製不住啊!”而我想說的是,人的思想是由自己的大腦控製的,而非某件生氣的事。若是自己經常被生氣和不良情緒所控製,那自己豈不是很被動?若是他的大腦、身體、心情都要受外界的人和環境所影響,而每天的太陽照常會升起,其他人也在繼續生活,這些是不會因為你的“生氣”而改變,更不會因為體諒你的情緒而有發生變化。所以,若想指望著別人不惹自己生氣,便會心態平和,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大禹治水,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采取了引導的辦法,而不是阻擋。洪水來了,是阻擋不了的,所以,隻能引導,讓水按照我們的意願流向大海,這樣,就會成功。如果將生氣比作洪水,我們越是想它,阻止它,反而火氣會越來越大。
這時候再回到上麵的問題——控製不住“想念”生氣的事。我們不必一遍遍告訴大腦:忘掉生氣,不想生氣。我們想別的事,做其他的事,讓時間慢慢把生氣給消化掉。
來講一個我親身的體驗,那天下班回到家,孩子正在看電視,我問她,寫完作業了嗎?她一下子緊張起來,小聲說,給忘記了。上班前,我和孩子商量好,寫完作業再打開電視,現在,她明顯就是在撒謊,我上班走後她就把電視打開了。我也是個火氣大的人,表情立刻嚴肅起來,孩子見我生氣了,關掉電視,嚇得一溜煙跑到書桌前拿出作業本。我跟著她來到書桌前,嚴厲地說:“你……”孩子捂著屁股叫:“別打我,別打我。”我知道這時候教訓她,隻會耽誤寫作業的時間,大聲說:“快寫吧。”說完,轉身就走開了,我擔心自己控製不住火氣會打孩子。
孩子默默地開始寫作業,我心中的怒火卻未平息,這股氣在胸中悶著很是難受,無處發泄。但說實在的,這種感覺對自己來說並不好過,口幹舌燥,心跳加速,我在客廳裏來來回回地走以消火氣,可越走越心煩,於是我打開冰箱,拿出最愛吃的糖果吃。吃著吃著,發現有一塊味道和原來不一樣,仔細看竟然是獼猴桃味的。突然想起同事正在找這個味道的糖果,便打電話告訴她在哪裏可以買到……
半小時後,孩子拿著作業本出來說:“媽媽,我寫完作業了。你不生氣了?”我放下電話,盯著孩子,這才想起,剛剛我是非常生氣的呀!這會便不生氣了,心情還挺舒暢。
因為是親身經曆,感觸更深一些。生氣和不生氣的感覺真是不一樣。如今,我們都講究養生和保健,我看就先把所有的“氣”解決掉,這對健身是最有益的。而轉移注意力就可以快速地忘掉“氣”。
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最心疼自己的隻有自己。別總跟自己較勁,執著地揪住“氣”不放,遇到看不慣的人,不如意的事,試著轉移注意力,把眼睛看向其他的事,受益的還是自己。
4.製怒需要加強自身修養
台灣著名作家劉墉總結說:“能成大事業的人,都散於舒散心情,他們多半有著豁達的胸懷和開朗的性格,能夠在繁忙激動之後,放鬆自己,享受寧靜,靜觀外界的發展,籌算未來的進度,並恢複元氣和衝力。”
就如上一節所講的生氣時,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很多人能輕易做到,可還有些人懂得道理,但卻做不到。所以,控製怒氣,讓自己永遠快樂相伴,快意一生,還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
人類情感豐富,生氣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也屬於人之常情。可雖然所有的人都會生氣,但生氣後的表現卻不同。有的人大發雷霆,捶胸頓足;有的人默默不語,獨自掉淚;有的人義憤填膺,以暴製暴;還有一些人,處變不驚,以靜製動,表現得很有“內涵”。那麼,最後舉例的一類人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修養”。
建國初期,為了充實中國科學院,中央有關部門要調著名曆史學家顧頡剛到中科院曆史研究所工作。當時誤傳顧先生要求每月薪金500 萬元(指舊幣,折合新幣 500 元),不然就不去北京。這件事被周恩來知道了,他非但不生氣,反而說:“中國有幾個顧頡剛?他要 500 萬就給 500 萬。”顧頡剛先生聽說後深為感動,向有關領導解釋誤會,並要求一定要請他到北京來。他感慨地說: “我從周總理的身上看到了團結大多數人一道工作的真正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