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麵對一些不合常規的事情,如何處理尤為重要。周總理就是用他寬廣的胸懷把人才留在中國,體現了周總理良好的修養,這足以讓他成為世人所愛戴的好總理。
可見,修養是對心靈的耕耘,性情的陶冶。這就是人類社會的文化。修養是個人魅力的基礎,人身上一切吸引人的長處均來源於此。修養是人格魅力的體現,發自內心的主動的吸取外部營養的修身養性。有著良好修養的人具有一種強烈的親和力,你與有修養的人零距離接觸,如品香茗,如浴陽光,如沐春風。
那麼相反的,無修養的人又是怎樣的呢?動不動就生氣的人修養不會很好;幸災樂禍顯出你的修養較差;趨炎附勢,張口就說假話的人沒修養……修養差的人,人際關係不好,同時他自己也很難受,得不到周圍人的喜歡,他自己也會感到懊惱。同時,一個人的覺悟、修養很低,他的思想境界自然就低,好比井底之蛙,內在儲存的知識有限,不願意努力的跳出狹隘的圈子,得不到發展。不求上進。
《大學》裏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佛學有雲:相由心生。你的內心是怎樣的,你就會以什麼樣的眼光看外麵的人和物;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外麵的世界,得出的結果不符合實際。相由心生,改變內在,才能改變麵容。一顆陰暗的心托不起一張燦爛的臉。有愛心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由此,修養之重要,豈妾言乎?人若無基本的修養,豈非自討苦吃?一生淒涼,豈非自作自受!
的確如此,生活中有太多不值得我們去計較的事情。如果我們控製不住自己的怒氣、火氣,隻會讓自己也沉陷在不良的情緒當中,對身心健康沒有一點好處。有人說:“怒氣會讓人愚蠢,閑氣會讓人失神,怨氣會讓人灰心,壞脾氣會害死一個人。”要想不生氣,就要時刻注意心性的修煉,事事都要加強自我修養。理性的思考,平和的心態,積極的自勵,處世的心機,都是平息怒火、變生氣為爭氣的法寶。
隻要我們能遇事不氣,遇事不亂,以一種和平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一些事,那麼我們就會享受到生活本應有的快樂和幸福,我們的人生就是一種智慧的人生、一種讓人羨慕的人生!
那麼,我們可以把修養理解成修剪、養育,它是可以經後天培養並有所提高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麵開始:
1、提高認識。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對別人不能要求太高,要學會諒解、謙讓。在非原則問題上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免於動氣。感情表露是人的修養的外在表現。對事物要有客觀的認識,心胸開闊,不為一點小事而動怒。有修養的人遇到問題,不會大發雷霆,而是沉著冷靜、心平氣和,即使自己有理也能讓三分,因為他們心中有全局、有他人。而那些修養差的人,往往會為妨礙滿足個人利益的事而動氣,所以提高修養,提高認識水平,是克服愛生氣毛病的根本所在。
2、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做人的養分。
南懷瑾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儒家是糧食店、佛家是百貨店、道家是藥店。”遺憾的是,物欲橫流的世俗社會,人心浮躁,絕大部分人已經忘卻了寶貴的傳統文化。即使有人記得這些傳統文化,也更多的是附庸風雅做擺飾,或者是作為一種技術知識,趕潮流學點兒。傳統的文化雖也有一些糟粕,然而更多的是精華,尤其是在人生內修方麵。
古代的傳統文化,是思想的載體,教我們如何道法自然,融入自然,合於天道;通過傳統文化修養,可凝神靜心,達到內定,對於人生也往往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對於整個傳統思想文化來說,它教會我們的是如何為人處世;它是一門如何開啟人生大智慧的學問!
一位企業家朋友,在他的書房,堆滿了各類書籍,這也讓他飽覽群書,涉獵各個領域。讀政治書,以養大氣;讀業務書,以養才氣;讀文學書,以陶冶性情;讀史學,以使己明智;讀諸子百家,以思圓行方。他曾笑言自己是“半部《孫子兵法》打天下,一個人要懂得戰略、政略、謀略,才能謀定而動,才能擁有智、仁、勇三大德”。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