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會安靜。
“靜”是一種修身的方法,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佛家有禪靜,道家有虛靜,概莫如此。作為普通人,能恬靜地讀書,沉靜地寫作,安地的思考,寧靜地生活,就是你最大的福分。人,心若安靜了,便聽不到任何外界喧囂的嘈雜,不會糾纏於一些瑣碎。如一潭清幽的水,包容一切,悅納一切。控製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靜下來,做一個有城府的人,做一個有涵養的人。
安靜,流露的是一種內心的高潔。誰會不用仰視的目光注視著這樣的人呢?誰有力量,抵擋安靜的語言?誰有能力,壓倒安靜的眼神?
靜則生慧,靜則生智。一個人能不能“智慧”就要看他們是否“靜”的下來了。“靜”是穩,是思考和理解的過程。
“靜”就像一把尺子衡量著一個人的成熟與否,遇事越冷靜、沉著,離成功也就越近。冷靜地正視失敗,冷靜地分析形勢,冷靜地權衡利弊,冷靜地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危機後的成長就有了必備前提。
涉世深的人,往往不是從表麵來看事物本質。大戰前的寂靜,往往是最難琢磨的,有駕馭能力的人,能夠從中看到銷煙炮火和對方的行動,從而禦敵於未然。然而在真正炮火紛飛的時刻,卻可以穩坐釣魚台,一切都顯得如此平靜,盡在掌握之中。
……
在這裏隻舉三個方法來提高自身修養,當然還有很多方式。多讀書、多接觸藝術作品等,提高自身的修養便有足夠的能力去控製自己的情緒,不會被氣憤情緒所左右,恬淡的生活,幸福一生。
5.一定要有知已,可以說說掏心窩子的話
當一個人產生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難過、不快、憂鬱等不良情緒時,有時會產生持久性的消極情緒體驗。也就是某人或某事引起我們的悲、憂、恐、驚、怒、躁等消極情緒的因素消失之後,身心數日、數周、甚至數月仍沉浸在消極狀態中,不能自拔。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太多的煩惱或是鬱悶積壓久了誰也受不了,心情不好,脾氣也跟著不好。在前邊也提到過,大禹治水成功之處就是在於疏通。那麼,麵對我們的不良情緒,最好的辦法也是疏導。
首先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傾訴,有幾個知己,向他們傾訴心理話。
一位關係學家說,世人都需要“某些人成為他們能吐露自己生活瑣事的對象。”而能承擔此“重任”的便是我們稱之為知己的人,互相鼓勵,互相安慰,並肩走過人生的任何階段。在他們麵前,我們可以敞開心扉向他們傾訴自己的煩惱、不快,釋放壓在心中的疲憊。說到知己,我們都羨慕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感歎自己遇不到那樣誌同道合的知己。古人有“士為知己者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麵對知己,我們能夠敞開心扉,袒露心跡,傾訴煩惱和憂愁。把心中的壓抑和苦悶全部都倒出來,也許知己什麼也解決不了,幫不上什麼忙,但知己卻可以把你的心釋放出來。同時,互相信任,互相理解,高興時你們可以一同享受,在精神上得到愉悅。
阿蘭、麗紅是我從小到大的玩伴,我們性格相似,很合得來。即使都各自成了家,有了孩子,但經常還會聚到一起,吃吃飯,聊聊天,互訴衷腸。
就比如那次,大概是晚上十點多,睡夢中的我被電話鈴聲吵醒。阿蘭在電視裏哭哭啼啼地說,要離婚。我安慰她說,什麼也別說了,穿好衣服到樓下等我們。隨即我又給麗紅打電話。半小時後,我們三人坐在一個小飯館裏聽阿蘭說事情原委:阿蘭老公喝多酒回來後,吐得衛生間很髒,還把電視調得特大聲,吵到阿蘭和孩子。阿蘭說他幾句,他也和阿蘭大聲嚷嚷,氣得阿蘭眼淚直掉,他卻倒床上呼呼睡著了。阿蘭一個人左想右想氣越大,她想到了為了老公一家吃苦受罪的往事,現在日子好了,老公就開始嫌棄她了,她想到了離婚。
我和麗紅互相看看,知道阿蘭正在氣頭上,當阿蘭把一肚子的委屈和不滿訴說之後,我說:“不提過去,今晚先喝酒。”阿蘭一邊喝一邊繼續訴苦,我看著她的樣子想:人在生氣的時候,把別人的優點也讀成缺點了。很快,阿蘭就喝醉了,我們扶她回家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