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蘭在調整自己的視野時,仍未離開長篇小說這塊基地。她主要不是從橫向,而從縱向對長篇小說作整體性的批評。她的興趣,似乎同時兼及兩個方麵,重視長篇小說創作最新成果的研究,也重視探討長篇小說創作中一些規律性的問題。她的關於建國後長篇小說創作浪潮的尋蹤,就有不少新鮮見解,填補了某些研究的空白。
陳美蘭指出了我們當代文學史研究中忽略的一個問題:作為當代長篇小說的第一個創作浪潮,是1957年至1961年這五年間。而這一時期,正是我國的政治生活和思想領域愈來愈偏離客觀現實軌道的時期。
怎樣解釋創作與生活並不同步的這個矛盾現象?
為求得科學的結論,陳美蘭將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對這五年間長篇產生的“創作期要有準確的認識”上。她認為:這些長篇小說的“構思和寫作時間,絕大部分都是在1953年到1956年前後”,這“正是新中國長篇小說第一次創作浪潮的萌動期”。評論家還從當時國內外的政治環境、文藝思潮,尤其是蘇聯的文藝思潮對我國文學創作的深刻的、巨大的影響方麵,作了詳盡的論證。陳美蘭這樣闡述了她的論斷:
在一定經濟政治生活教育的基礎上,某種思潮的催化,往往是一種文學浪潮突起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國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長篇小說創作的豐收,既是作家長期生活積累的產物,是社會生活安定的產物,同時,更重要的它還是文藝思想解放的產物。
陳美蘭在探討新時期長篇小說第二次創作浪潮的“文學的新質”時,有一點是饒有興味的。她提出:這次長篇創作浪潮何以從反映古代曆史生活的作品開始?評論家在對這批產品的作者作過普查後發現:他們當中的相當一批都是近一二十年中在政治上遭受過不公正待遇的人,他們都不同程度上有著同等的不幸命運。他們探索生活的目光自然就轉向了曆史,希望從曆史生活中尋找現實生活的鏡子,從曆史發展的辯證法中獲得生活的信心和精神的解脫。這是一種更為冷靜的、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在這裏,評論家觸及了作家創造的主觀意識的作用,以及立世與為文的關係。
在女性評論家中,劉思謙在理論意識和整體意識所作的超越,力度和深度仍要高出一籌。在文風上,她保持了她一貫有的激情洋溢、文筆優美的特點。但她囊括的新時期小說的審美價值的命題,仍然是一些傳統的命題,第一個就是“崇高沒有泯滅”。不能不使人折服的是,劉思謙麵對這些傳統的命題,對其合理的部分,理直氣壯,毫不含糊地為之辯護,為之張揚,但又不忘把它置於現代意識的格局和境界中加以審視。
她熱情地呼喚:崇高既沒有泯滅,神聖也不會死去。崇高走過了一條曲折的路,美的曆程同人類進步的道路同樣坎坷艱難,但它還是火,還是風,還是河,而是火就會燃燒,是風就會呼嘯,是河就在流動。
劉思謙的整體是感情型的。但她的理智又是極其清峻的。她將新時期與以往時期小說的崇高美作了如下比較:
一、文學的崇高不是以往任何一個階段的重複,而是在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崇高審美價值的重造。美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變化,有舊質的揚棄也有新質的融入。這即是由意識的貧窮愚昧落後而激發出來的變革意識。
二、新時期文學的崇高美,正在擺脫以往的單調和蒼白,呈現為不同的層麵和形態。即使是最普遍的那種“艱難偉大的美”,也在發生變化。它不像過去的理想主義為了理想忘了現實,而是理想燭照下的現實。執著的理想和意識的曆史感悟強化了作品的批判鋒芒和曆史意識。
三、新時期小說崇高美在形態上的一個根本的變化,就是出現了數量可觀的悲劇崇高。文學悲劇意識之覺醒,一方麵是對過去那種虛妄的理想主義和盲目的樂觀主義的反省,另一方麵,民族振興的理想和實現理想的路上種種變換著臉譜的阻力,從正反兩極啟迪了作家的憂患意識。
在《小說創作中的悲劇觀念》一文中,劉思謙進一步區分了新時期文學之於傳統文學的三種新的悲劇體和悲劇觀。一種是“獨特的英雄悲劇”的出現,劉思謙把它的特征歸結為“目標本身的虛妄、荒誕與無價值”,“強權政治造成的人的整體荒謬可悲的生存方式”。另一種是“普通人的生活悲劇”,“其性質是正常中的反常、合理中的不合理、本來不應該發生而發生了、本來能夠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悲劇”。這種悲劇的美感形態區別英雄悲劇的崇高體、而屬於優美(秀美)體。再一種是“受環境製約的性格悲劇”,甚至是“個人的性格力量存在著限度”,“是個人與環境的合力所致,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劉思謙所作的這些理論概括,是以藝術的審美和鑒賞為堅實基礎的。她很善於從文學形象和文學現象中找出美學個性和美學特征,並自然地賦予它理想的形式。
不是有人懷疑甚至否定劉思謙,懷疑甚至否定一代中年評論家的藝術審美能力嗎?劉思謙們,一代中年評論家們,還不至於窮途末路,山窮水盡,他們仍有著深厚的活潑的再創造能力。他們並不固步自封,輕狂虛無,武大郎開店;他們麵向的,是文學批評觀念的現代意識、理論意識和整體意識,他們一定會有新的長進,新的作為!
1986年6月24日—9月15日,西安—廣州—北京—天津
注:本文論及的評論文章,隻限於1986年6月前報刊公開發表和出版的。[3]文學評論·方方及方方作品感應的記錄方方及方方作品感應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