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3 / 3)

特區文學在廣東乃至全國,究竟居於什麼樣的位置?在廣東文學當中作為一個文學群體,並擁有自己的某些代表作,在廣東是處領先的位置。深圳經過了十年的三個發展階段,有了幾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有了幾種掌握著不同創作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的作家。再有,表現深圳作家實力的,是在文學樣式上的求新和突破。能夠在國家級出版社、國家級大型刊物出版和刊登長篇小說,這應該看作深圳文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成績。

問:能談談劉西鴻小說藝術上的特點嗎?

答:廣東青年女作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是黃虹堅,中期是幾位女作家多元鼎立,現在劉西鴻成了廣東的“十二釵”中佼佼者之一。

劉西鴻作品體現了強烈的個性特點。劉西鴻作品的個性化之所以能實現,是因為她開始建立了自己的人物體係,有了屬於自己的敘事風格,有自己特有的韻味、旋律與格調。她筆下的人物都是現代廣東文明都市社會中的青年男女。這些因素構成了劉西鴻作品的新的文學素質,使她將來可能有一個燦爛的前景。廣東文學要同今天中國文壇風雲四起的文學思潮、流派抗衡,重要的武器就是反映現代都市文明,反映新文明下的廣東人。

劉西鴻的敘述風格體現了她的審美意識的獨特風格。語言不僅是作品的形式,而且和作家的審美意識、審美經驗聯係緊密,創作個性的區別是審美情趣、審美經驗區別造成的,當一個作家的審美意識和他的內心體驗在起作用時,他就會形成自己特有的語言風格,語言氣勢。劉西鴻的語言風格是充分劉西鴻式的。如“月亮像她的胸針一樣,是鐵的,是石頭的,而不是雞蛋花。”劉西鴻的韻味、格調有一點淡淡的憂鬱,又有一點別致,但主要是灑脫的,是有節製的適度的灑脫,處於比較自然的狀態。

少女式的清純、輕靈,是李蘭妮小說的特點。近期寫作的散文,似乎注入了男性作家的一點“粗”質,一點“雜”味。是超越敘述者性別角色的一種嚐試。文明的發展,文化的進步,是這個作品曲曲折折思維的指向。她不直說,更不直訴,隻是借助人對物質要求的變化,諸如由天天希冀吃肉,到對蔬菜發生興趣,到發現肉的“血腥味”,到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從而造成多義性的深刻、深沉。是久居大都市生存的喧鬧背後的寂寥?是現代工商文明對恬淡的需要?是物質文明之後對廣義上大文化的重新調整?也許都是。藝術上作形而上的追求,保留一種韻味,挪開一片聯想的空間,又能作正麵切入,寫出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點燃出時代氣息和時代風尚的精神取值,這種作品達到了更高境界。

問:您思考過特區文學的形態特征問題嗎?

答:特區文學的文學形態,是不是應該突出它的邊緣性、雜交性、移民性、本土性對現代文化的認同。移民文化,改造,更新,提高了本土文化的層次。在這個“結合部”,不僅僅是文化的交彙,而是一個綜合的交彙。綜合的交彙帶來了綜合的效應。現代社會的文明所帶來的應該是人的素質的提高,人的素養的提高,人真正具有現代人的品格,我覺得這是我們作家應該關注的,希望我們的作家不是在創作的共性當中,而是在共性的反叛當中建立自己的文學個性與文學品格。

從創作的角度,深圳作家需要強化南方旋律。從作家的角度,深圳作家要更多一點哲學的、理性的意識。處在一個特殊的結合部上,深圳作家應該更容易尋找人類生存狀態、人文環境的共同主題。

問:最後,想聽聽您對新時期改革文學的看法。

答:改革文學的概念可作狹義的理解,也可作廣義的理解。從1979年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發表,到1984年柯雲路的《新星》發表,到1986年改編成電視劇贏得億萬觀眾,中國的改革文學走完了它的第一個重要曆程。我們應該給予它在新時期文學中一個恰當的位置。但這類改革文學也出現了某種思維定勢:一是反映了一般的社會心理需要,如“清官意識”,沒有反映出處於經濟改革振蕩之中的人們更為複雜更為微妙的心態;二是藝術格局還較為拘謹。那麼,廣東改革文學的現狀如何?廣東作家是搞遊擊戰的,不善於進行大戰略行動,不善於搞集團軍,搞大規模的戰略轉移。新時期文學第一個十年中幾個有影響的文學思潮,除了“傷痕文學”廣東有介入,其他的幾個思潮,如“反思文學”、“尋根文學”、“現代派文學”,在廣東都沒有產生怎樣的回響,這反映了廣東作家的某些進步,也反映了廣東作家的某些保守。在這種“遊擊戰”中,廣東改革文學除了呂雷、林經嘉的作品屬於“正宗”之外,還有一個新的層次的出現。章以武、黃錦鴻的《“雅馬哈”魚檔》盡管不那麼深刻,但畢竟反映了商品運動、商品意識衝擊下生活秩序和節奏的變化。後來出現的許雁的話劇《裂變》、張莉莉的《人生不等式》、朱崇山的中篇小說《流動的霧》、丹聖(李丹)的《小姐同誌》以及張曉然的話劇《大趨勢》,則透露了現代經濟運動所帶來倫理道德觀念和知識價值變化的新信息。改革文學要進入更新的層次,必須深入現代人的文化意識和心理結構。

新時期改革文學的切入點在於寫人。這個人的觀念已經發生變化了。是現代社會的人,是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的人。“文革”前十七年的文學作品的人,基本上是政治型的人,是被政治異化了的人;“文革”後,文學作品中政治型的人變成了社會的人,包括道德、心態、價值觀、人際關係、人格理想都表現了社會人的屬性。今天文學作品中的人,就應該不僅是政治的人,社會的人了,而且還應該是現代社會中具有現代觀念和現代商品經濟意識的人。廣東的文學要走向全國,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地位,需要在反映廣東現代文明方麵先走一步。不僅要寫出人的觀念的變化,還要寫出這種現代觀念下的人的精神個性、精神氣質。

在改革的大潮中,作家不僅應有一般的參與意識,還應該有強烈的公民感。改革的大業牽涉到千千萬萬人的利益,也包括作家的利益,他們不僅要更新自己的觀念,強化自己的責任,並且要使千千萬萬的人真正意識到:不走改革之路,我們的民族就沒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