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6—9日,深圳—廣州初筆,11月11日,廣州續筆
注:由於出版的原因,隻讀到了《文彙月刊》1984年1—10期的報告文學作品。這篇評點,也隻能是對部分作品的評點。[3]文學評論·傑出傳記文學在中國的缺失傑出傳記文學在中國的缺失
走進來,發現走錯房間了,因為太多陌生的麵孔和太陌生的研究領域。但我還是來了,因為研討會主辦方吳東峰先生的盛情,也是為主角李春雷和他的《木棉花開》來的。
我是傳記文學熱烈的,甚至是瘋狂的閱讀者,我的藏書前一段經過大清理之後隻餘下三類:一是文學名著;二是凡我能夠買到的政治大人物和文化名人出版的傳記;三是各種領域包括曆史、經濟、軍事、外交、法律、宗教的代表著作或是有爭議的著作。中國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不僅僅是小說的時代,同時是小說和報告文學共存共生,共同見證那個偉大時代,思想解放的時代。中國至今沒有或者不是那麼容易產生偉大的傳記作家。現今稱得上優秀和知名的,恐怕隻有葉永烈了。在西方的思想領域,有兩類作家是受到社會極大的尊重和尊敬,這兩類作家成為社會的尊嚴,比許多作家的知名更知名。一類是專欄作家,一類是傳記作家。如果說專欄意義上的作家中國尚有出色者,就是柏楊,他與三十年代的魯迅更是雜文大家。
至於大人物特別是政治家的傳記,是不是應該具備一個基本特征或品格,即用國家的概念或用國家的形象或國家命運來記錄書寫。諾貝爾給傳記文學最高的獎賞,就是二戰時期反法西斯聯盟三大巨頭之一的丘吉爾,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傑出的大人物傳記,比如美國曆屆的總統,寫得最好的,或者堪稱應該更加命運化,更加詩性。當然也包括新媒體中的某種時尚。傑出的傳記文學可以把它當成一部詩歌來讀,也可以把它當作戲劇來閱讀。
我對現在的報告文學不是漠然,而是感到內心的失望。許久沒有閱讀中國的報告文學,今天讀到李春雷的《木棉花開》,我不敢相信,還真的有這種報告文學,它感動了我。這部人物報告,在寫作形態上,選擇了一個具有曆史標誌性和話語權的人物,一個有著符號象征意義的人。回望中國最早期改革開放的曆史,南下的任仲夷(包括廣東深圳的表庚),加上四川的趙紫陽、加上安徽的萬裏、福建的項南、河北的高陽才構成了中國最早期改革開放的艱難起步,或者說商品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換的秩序的一種啟動。真沒想到李春雷會在那麼短時間內完成,因為他寫的任仲夷,就是在廣東生活了很多年的人或作家,也不一定能讀懂他多少。盡管任仲夷隻在廣東執政了五年,我對其主觀印象和價值的一種評價,屬於不折不扣的中國第一代改革開放的拓荒者和扛鼎人物。《木棉花開》寫出了思想者的智慧和人格的魅力,任仲夷絕對是這兩者統一的一個領導者。這也是一部文學性很強的作品。中國,曾是一度廢墟下的文學沒有崛起,廢墟下的作家沒有寫作的自覺。沉默成了解脫的代名詞。一個人的實力或國家的經濟總量是一個概念的話,李春雷則是一個具有寫大的傳記作品或者優秀的傳記作品氣象的作家。當然,李春雷的憂慮也是可以理解的,寫出來能發嗎?能出版嗎?西方傳記中具有人類抱負和價值的軍人是三個人。艾森豪威爾將軍與英國蒙哥馬利元帥、美國巴頓將軍是二戰戰場最耀眼的三顆明星。傳記還確證艾森豪威爾將軍是二戰盟軍的一位天才人物和軍事最高統帥。被謀殺的肯尼迪,如果用今天的話,是當年那些有大作為的美國總統改革理念在行進當中的一次巨大實踐。自然我不能預言誰將是未來的美國總統,但希望他或她能像肯尼迪那樣實現改革,給美國人民帶來福祉,給世界人民帶來福音而非災難,那一定是當之無愧的。我還特別欣賞裏根。傳記關於裏根東西方冷戰思維的描寫,以及思維過程產生的一種卓越智慧。此外,諸如印度甘地,英·甘地家庭的傳記,那就不僅僅是一部帶有東方傳統文化的謀殺曆史,而且就是南亞、東南亞民族和國家走向解放或原始積累的血腥史;阿拉法特、約旦國王侯賽因等等的傳記,從中可以看到一部中東的戰爭史,也看到中東的民族解放史和一部殖民史。
大的傳記作家,應該有這種國家觀念,以國家形象創造的偉大責任和抱負。政治人物的傳記大人物的傳記還應該要有寶貴的思想財富的提煉。一個名人沒有名言不可能成為一個名人,一個名人一個大人物如果沒有思想的財富屬於他的理念提煉,是不完全的,也是遺憾的,欠缺的。裏根,東西方冷戰思維下的觀念,無論是對敵人,朋友或者對他自己及美國後來的統治者都有教誨意義。傳記作品還必須具備文學的經典性和傳播傳世功能,這裏不多談虛構和非虛構文學,但是我讚成傳記文學應該比小說對人物的刻畫、塑造更經典,它的故事情節,人物曆程在政治道德、人性和曆史的衝突當中,你就按照曆史的真實和人生的真實的判斷來寫。但有一個前提來自作家自我,你必須完全進入人物內心,完全進入他的價值理念世界。如果成功的話,相信會成為中國作家勇於曆史擔當的一部關於政治人物大人物的傳記。
最後給研討會提兩個問題:報告文學和傳記文學各自的特性在哪裏?報告文學和傳記文學是不是兩種文學的寫作?
(這是作者2009年9月25日下午在廣東從化文軒苑召開的中國傳記文學中短篇研討會上的即席發言)[3]文學評論·天才話劇作品《雷雨》不朽天才話劇作品《雷雨》不朽
今年,是曹禺先生天才話劇作品《雷雨》誕生六十周年,值此之際,香港影視劇團即將來穗進行公演,深情感謝他們給廣州觀眾送來了一台藝術珍品。
我們不會忘記,1991年秋天,香港影視劇團曾來廣州演出法國喜劇《油漆未幹》,話劇本身豐富的戲劇性因素與深厚的社會性內容,盧敦先生出色的藝術表演,給當時較為寂寥的話劇舞台,平添了春光的色彩。
《雷雨》的文學價值將是不朽的。用現代人的眼光和視覺去審視、去演繹這部三十年代的曆史名劇,賦予了其時代新的審美意識和精神個性,也必將具有永恒的魅力。這也就是《雷雨》盛演不衰,被一代又一代戲劇工作者所鍾情,所厚愛的全部奧秘所在。相信香港影視劇團將以藝術的創造力與再生力,為這部名作注入新的生命內蘊。
香港影視劇團自1987年建立之後,在盧敦先生的精心栽培下,為話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富有建設性的貢獻。我們內地的藝術工作者,要學習他們的敬業和進取精神,也為兩地的文化藝術交流,拓展拓寬更多的渠道。
1993年6月2日於廣州白天鵝賓館[3]文學評論·南方文化論綱南方文化論綱
近些年來,伴隨著廣東在國內地位的日益上升,有一個論題,一直在我的思維場儲存著、活躍著,非得用文字整理出來不可,否則,無法安寧。而今,值此第四本文學評論集《曆史會記住這些名字》出版之際,以“跋”的形式,來完成這個擱置多年而又不斷挑起思緒的話題,即是:關於南方文化的總體思索。
區別於各種地域類型的南方文化的主體精神與基本特征
南方文化首先是但又不僅僅是一個地域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曆史概念和人文概念。它鮮明地區別於其他地域地理類型的文化。
南起海南島,東至遼東半島,還隻是中國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的一種構想與初具成效的實踐。顯然,關於沿海大文化圈的設想,尚未形成一種質的規範的新型文化形態。
以廣東為典型代表的南方文化,既區別於地域地理意義上的大南方文化,也區別於大南方文化中的“海派”文化,區別於以“京派”文化為典型代表的內陸文化、中原文化,區別於港台文化,區別於海外華文文化。
廣東文化有種種別稱:“嶺南文化”、“嶺南文派”、“珠江文化”、“珠江大文化圈”等,我想用一個規範的統一的概念,即南方文化,或以廣東為典型代表的南方文化。
由於傳統的基因與力量,更由於近代、現代、當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不停頓變動,南方文化最終健全與完整地形成自身的主體精神與基本特征,從而也打破了“中原文化中心論”大一統的文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