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鄉土中國到新鄉土中國是一個過程,從夢想到現實也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選擇了武義,那麼,我們就要走進武義的曆史,尋找曆史的記憶,從而透視武義,了解曆史的武義,認識開放的武義,以把握新農村建設的武義。
(第三章)“風物是秦餘”曆史記憶中的武義
唐朝時與王維齊名的大詩人孟浩然,在遊曆東南時曾到過武義,寫下了描寫武義山水的詩——《宿武陽川》。詩曰:
川暗夕陽盡,孤舟泊岸初。
嶺猿相叫嘯,潭影自空虛。
就枕滅明燭,叩舷聞夜漁。
雞鳴問何處:風物是秦餘。
“風物是秦餘”,正是唐代武義風俗古樸,保留秦代遺風的生動寫照,也是從古到今武義社會風物特征的一種文化表達。
一、解讀武義:地理與建置
武義縣位於浙江省中部,地處金、衢盆地東南邊緣地帶,東鄰永康、南界麗水、縉雲,西連遂昌,北接金華、義烏。其地勢南高北低,中部隆起,丘陵起伏,山地連綿。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雄雞岩、龍頭眼睛、龍潭背、烏龍尖、六千崗等七十九座,最高峰為西聯的牛頭山,海拔1560米,均係仙霞嶺延伸的一些分支,其中以樊嶺最完整。南有柳城平原,北有武義平原。全縣麵積1577.2平方公裏,丘陵占61%,山地占33%,平原占6%。縣境內水源豐富,較大的河流有武義江和午溪(宣平溪),以樊嶺為分水嶺,分屬錢塘江水係和甌江水係。武義江流向西北,上接永康江,流經桐琴、履坦等地,進入金華與東陽江合流,主要支流有清溪、白溪、熟溪、白鷺溪等。午溪流經縣東南,注入麗水縣的大溪,支流僅有東、西兩溪。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適宜,雨量充沛加上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真是自然條件優越的一塊寶地。
早在新石器時代,武義就有人居住。草馬湖、千丈岩、祝村、新宅、荷豐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鏃等都提供了物證。上古之時,禹劃九州,武義為揚州地。公元前2000多年時,夏少康封其子無餘於會稽(今紹興),號於越,武義便屬越地。自此至戰國中期,武義均屬越。今壺山鎮金鞍山和章岸村鳳凰山,還發現有商、周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6年,楚懷王滅越國,武義遂屬楚。秦統一六國後,置會稽郡,武義屬烏傷縣地至兩漢。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年),析烏傷的上浦為永康縣,自此經南北朝到隋,武義俱屬永康。唐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時,析永康西境置武義縣,以其縣東有百義山而得名,隸婺州,後改名武成縣。天佑元年(940年),複名武義。自此到宋末屬婺州東陽郡,元朝屬婺州路,明初屬寧越府。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至民國初均屬金華府。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道,屬金華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製,直屬浙江省至解放。而原宣平縣部分,秦朝屬閩中郡,西漢時屬東甌國,西漢昭帝始元二年(85年)屬會稽郡回浦縣,東漢章帝章和元年(87年)屬會稽郡章安縣,順帝永和三年(138年)屬會稽郡永寧縣,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屬鬆陽縣,三國吳少帝太平二年(257年)屬臨海郡鬆陽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屬永嘉郡鬆陽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屬處州括蒼縣,唐、宋、元及明初,均屬處州郡麗水縣。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分麗水縣宣慈、應和兩鄉及懿德之北鄉,以剿宣平寇為名,始置宣平縣,屬處州府至清。民國三年屬甌海道,民國十六年直屬浙江省。解放初屬麗水專區,1952年改屬衢州專區。1955年衢州專區撤消,改屬金華地區。1958年10月,武義與永康合並為永康縣。1961年10月與永康分縣,恢複武義建製,宣平仍劃屬武義縣。全縣人口三十餘萬,其中有佘族1萬餘人,主要分布在柳城鎮。
二、鄉土情結:壺山與熟溪
武義人自古風俗純樸,鄉土感情濃烈,這種鄉土情結聚集於壺山和熟溪。
1.壺山,是武義人的祖山
壺山,是武義人人文特征的象征,其海拔高280米,坐落在武義縣城西北角。這座矗立在武義平原之中的小山包卻顯得格外挺拔而且還是那樣雄偉。早時,人們一說起武義或武義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見壺山淚汪汪”。雖說這是對古時武義人性格的描述,卻也包含著武義人對壺山的深情與依戀。壺山在武義人心中是祖山,她有神氣、有靈氣、有豪氣。
據清嘉慶《武義縣誌》記載,壺山因山上有潭水,其狀如壺而得名,壺山在《府誌》《通誌》上皆稱湖山,是武義縣城的主山,祭土神穀神的社稷壇就設在壺山上。武義人有觀壺山預知天氣的習慣。筆者記得小時,第二天準備出遠門想預知當日天氣,老人定會告訴我說抬頭望望壺山頂不就知道了!說是如果見著壺山頂有雲,稱之“壺山戴帽”,即可斷定天要下雨。壺山上建有壺山寺、慈雲庵和亭閣數座,是遊人墨客喜歡的小憩之地。壺山還是曆代官宦、學士的必遊之地,遊客在讚歎之餘,吟詩留念,武義現存頌揚壺山的古詩尚有十多首。明萬曆年間,武義知縣張國裳曾給壺山頭亭即淩雲亭撰聯曰:“錦繡萬花穀,乾坤一草亭”。據說雨後的壺山景色尤其壯麗迷人,清人倪成萱有詩讚“武陽十景”,其中之首景讚便是《壺山春霽》,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