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亭臨噴薄,驛樹出城來。
落影陰猶合,連山望忽開。
禪枝宿眾鳥,石柱仄青苔。
兜率知名寺,氣酣歌吹台。”
清人徐俟台的《春日遊壺山》寫得更是情濃意真:
“新雨初收霽色開,春風蕩漾思幽哉。
鳥能解語銜香至,山亦知時擁翠來。
無限巒光生遠岫,何妨屐齒破蒼苔。
老僧也識尋芳趣,徙停亭臬允不回。”
今日壺山,每逢雨前雨後,“戴帽”風格依舊未變,望壺山之巔,煙雲縹緲一如仙境。春季壺山之翠綠如寶石臨城中,秋時金暈繞壺山之頂如神佛視城內,夏季壺山送爽形成一清涼穀,冬季壺山生高雅,更見其風情萬種。壺山就是風姿綽約武義人的象征。武義人愛壺山,壺山是武義人生活的福地。
2.熟溪,是武義人的母親河
熟溪是大自然賜給武義人的禮物,它是武義人的母親河。熟溪不僅養育了武義人,同時美化了武義縣城。熟溪,古名武陽川,元代至正年間,取“溪有水則歲熟”之意而改名熟溪。
熟溪發源於桃溪鎮碧水壇,全長27.6公裏,先東北行並沿途合入番背、深井源、大坑口諸小溪,至源口村,有梅崗溪(小同水)自右岸彙入源口水庫,再東流出白姆,受管坑水出李蘭橋。李蘭橋以上河段稱麻陽港,李蘭橋以下河段稱熟溪。她依次有烏溪、古竹溪、雙坑溪、南缸窯溪自右岸彙入。熟溪徑直穿越縣城,於胡處、丁前處彙入武義江,然後下婺江,過蘭江,進富春江,最後由錢塘江注入東海。
前述盛唐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曾在武義建縣不久到武義,留下了《宿武陽川》一詩,清人倪成萱讚繪“武陽十景”之二的《熟水秋澄》雲:
天高雲去盡,溪水繞盡餘。
接縷垂芳餌,潛波想巨魚。
狎鷗輕白浪,別浦落紅蕖。
出郭已清目,溶溶滿太虛。
古詩人筆下的桃花源——熟溪,風物古樸幽雅,誘人神往,千百年來靜靜地淌流在武義的大地上,滋潤著武義人,養育著武義人。如今熟溪在湖畔公園的伴陪下,更是風情萬種,分外妖嬈,古老的母親河——熟溪煥發出了青春光彩。
三、佘族聚居:柳城佘族鎮鳥瞰
佘族——武義唯一的世居少數民族,聚居在柳城這個小鎮上。這不禁讓人發問:佘族是怎麼來到四周皆為漢族的這片土地之上?它又是如何在柳城綻放自己獨特的風采?在武義日益繁榮的今天,佘族向人們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
1.源流:柳城佘族的曆史記憶
打開塵封的記憶,曆史上的佘族經過幾度輾轉遷徙來到柳城定居,並在後來的革命戰爭中英勇不屈,為國家的建立貢獻自己的力量;還在和平年代延續自己獨特的生產、生活習俗。令人留戀的尤為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宣蓮”和優美動聽的山歌。
(1)武義佘族來曆
佘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自稱“山哈”或者“山達”,意為居住在山裏的客人。由於曆代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和民族歧視以及戰禍和自然災害等原因,迫使他們離鄉背井,輾轉遷徙。據《武義柳城鎮誌》記載:佘族最早遷往浙江(景寧)是唐永泰二年(776年)。宋、元時期,佘族遷徒更加頻繁,活動的範圍也愈來愈大;到了明、清時期,佘族自南而北,大量往浙江、安徽等省遷徒,武義佘族遷入時間從明朝末年到解放前夕,大多祖居雲和、景寧兩縣,途經麗水、鬆陽、遂昌等地遷居而來。目前定居在柳城地區的佘民有鍾、雷、藍三姓。
武義的佘族現有人口萬餘人,聚居在柳城佘族鎮的有3500餘人,是浙江佘族人口聚居最大的一個民族鎮,屬浙江省18個民族鄉鎮之一。佘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對外通用的是漢語文。
(2)革命鬥爭小史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佘族人民飽受壓迫,不斷遷徙。因此佘族人民具有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優良品質,在革命鬥爭年代,他們的這種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共產黨的指引下,他們和被壓迫的漢族人民一起,團結戰鬥,給反動統治者以沉重打擊,為革命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武義宣平兩縣人民積極組織農民協會,開展減租減息、打土豪鎮惡霸的鬥爭。1927年,蔣介石發動“4?12”大屠殺,瘋狂迫害共產黨人。在白色恐怖下,廣大佘族青年不畏強暴,積極參加地下黨組織。1927年底,澤村鄉種子源、塢春、黃山頭、鮑畈等村的雷明清、藍根福、藍根水等20多位佘族青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初,廣大佘族黨員和群眾積極投入了全縣轟轟烈烈的減租反霸鬥爭的農民運動。各地黨組織發動佃戶到財主家焚燒契據,抗租抗稅,鎮壓惡霸,並發動了聞名的宣平農民暴動。國民黨宣平縣政府麵對佘漢人民風起雲湧的革命洪流,驚恐萬分。
1928年底,農民暴動遭到省防軍的殘酷鎮壓,白色恐怖籠罩著宣平鄉村。佘族黨員藍大路、鍾火林等人,走村串戶,重新組織革命力量,堅持地下鬥爭,不久,他們參加了攻打宣平城,以營救革命同誌為目的的劫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