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在宣平一帶先後組建了共產黨領導的東、南、西、北四個營的紅軍隊伍,即紅十三軍浙西第三縱隊。這是一支影響深遠的人民革命武裝。在二千餘人的紅軍隊伍中,有好大一部分是英勇的佘族兒女。
1935年由粟裕、劉英率領紅軍挺進師480人,從遂昌瓦窯崗到達宣平縣東坑村(現屬西聯鄉),擊斃了該村惡霸劉增福、傅永星、傅金土,還張貼了打土豪、分田地等內容的宣傳標語。1935年到1937年間,他們堅持了三年遊擊戰爭,之後浙東遊擊隊六支隊一直在武義開展武裝鬥爭。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同樣有不少有誌佘族青年參戰。解放後的剿匪鬥爭中,有200多名佘族青年踴躍參加民兵組織。澤村鄉佘族青年藍挺芳、藍土芳,帶領民兵參加了圍剿頑匪鮑子仁、童貴昌的戰鬥。抗美援朝時,又有20多名佘族青年參加誌願軍,奔赴朝鮮參戰。藍火友烈士於1953年7月2日的一次戰鬥中犧牲在朝鮮戰場上。佘族人民為解放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偉大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3)佘族的生產方式
曆史悠久的佘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生產、生活習俗。
——社會生產習俗
佘族人民一直依山而居,佘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蕃薯為主,狩獵經濟為輔。
早在公元7世紀,佘族先民的農業生產主要是“刀耕火種”,所耕之地多屬於缺乏水源的旱地。受土質、水利等自然因素的限製,農作物產量不高,所以終年勞作依然過著食不裹腹的艱苦生活。由於長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獸出沒之地,因此佘族的狩獵經濟一直比較發達。
柳城佘族狩獵活動一般在農閑時節進行。男性佘民最喜歡集體出獵,每次出獵,都是自願結隊前往狩獵地點,按事先的分工分成兩組後,一組負責把野獸趕出,另一組叫“守靶”小組,把守野獸出沒的地方,等野獸竄出之際射擊。佘族的狩獵活動還有另外一個特色,那就是佘民對獵神——七五神的信仰。在出獵前,隊員們都要到獵神爺七五神廟中上香,請求獵神的保佑。祭祀結束後,眾獵手要朝天鳴銃以示神威,然後由其中一名獵手把未燃盡的香插於槍口,到了狩獵的地點把此香插於山腳下。在分配獵物的時候,他們還遵循著平均分配的原則,在獵物四足未捆好前趕到的人都有一份,童叟無欺,男女均等。“農耕”與“狩獵”是佘族早期的生產習俗。
柳城佘族人民近代農業生產還包括山地生產和手工業生產。山地生產以種植蕃薯為主,同時兼種黃豆、玉米、蠶豆、花生、毛芋、洋芋等,部分佘民亦種植生薑、宣蓮等。下湖源、白馬下、堰下等地佘民種植“宣蓮”相傳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如今,許多柳城佘民都種植“宣蓮”。
勤勞淳樸的佘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繡的能工巧匠。他們的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佘族居住的地區普遍出產毛竹、杉木,因此部分佘民在農閑的時候,都會編製一些鬥笠、筐等竹器農具;除了編製外,家庭紡織也是佘族家庭手工業中重要的部分。婦女紡的麻布,織的腰帶,在滿足自家需要後,還會拿到市場上出售。
——生活習俗
佘族人民“結廬山穀,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現在隨著佘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建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佘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佘族平時的飲食和當地漢族相同,主食有大米和蕃薯,雜糧有小麥、高粱、小米、玉米以及南瓜、馬鈴薯、芋頭等。副食有竹筍、蔬菜、野菇、野菜、魚、肉、蛋等。節日食品較有特色,主要有烏米飯、菅葉粽和糍粑等。
佘族服飾文化多姿多彩,佘族服飾以“鳳凰裝”最具特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繡著各種彩色花邊,有大紅、桃紅夾著黃色的花紋,鑲金絲銀線,象征著鳳凰的頸、腰和美麗的羽毛;紅頭繩紮的頭髻,高高盤在頭上,象征著鳳髻;全身懸掛著叮當作響的銀器,象征著鳳凰的鳴叫。相傳佘族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招他為駙馬,在與三公主成親時,帝後娘娘給三公主一頂非常珍貴的鳳冠和一件有珠寶的鳳衣,祝福女兒三公主像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吉祥如意。婚後生下三男一女,當盤瓠王的女兒長大出嫁時,美麗的鳳凰從廣東鳳凰山銜來了五彩斑斕的鳳凰裝。從此,佘族婦女穿鳳凰裝,以示萬事如意。
——民間文化
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佘族人民創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佘族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他們都是以歌來敘事、抒懷、言誌的,以歌耕作、會友、傳知、施教、自娛,在婚嫁、喪事、祭祖等習俗活動中,更是少不了歌。可謂無所不及,所以佘鄉曆來素有“歌的海洋”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