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書記講的我們確實深有感觸,小黃山的壯美、小三峽的秀麗,十裏荷花的風雅給我們的柳城之行沬上了絢爛的色彩。
四、革命老區:建黨與開辟革命根據地
當下說到武義,人們都知道其以溫泉旅遊而聞名於江浙一帶,又以更香有機茶葉風靡京城上下,卻鮮有人知武義還是中國革命的老根據地,這是武義人值得驕傲的曆史記憶。
1.中共武義地方組織的創建
早在1926年8月,中共武義縣第一個黨支部宣告成立。當時在金華七中師範部讀書的武義籍中共黨員千家駒、徐雲從同金華錢兆鵬來武義建黨,先後發展李守初、何覺人、邵李清、王子如、王惠質、蔣卓南等人為中共黨員,並在縣城頭巷李守初家舉行入黨宣誓儀式,成立了中共武義縣第一個黨支部,推選李守初為書記,邵李清等6人為委員,隸屬杭州地委領導。
武義縣黨支部成立後,支委分工深入城鄉,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1926年11月,北伐軍胡公冕團挺進武義,武義黨支部組織群眾夾道歡迎,並組織黨員為北伐軍當向導,參加戰時服務團支持北伐。至1927年4月,全縣建立黨支部9個,發展黨員近百名。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先後三次“清黨”,中共武義地方組織領導人被迫隱蔽他鄉,留下的黨員成立武義臨時縣委,由王子如擔任書記。1927年10月,中共武義縣委機關遭破壞,同年11月,省委指派徐英回武義擔任縣委書記,恢複黨的活動。徐英回家鄉後,在下王宅重新組建武義縣委,推選邵李清為縣委書記。至1928年底,全縣共有黨支部67個,黨員750多人,並建立了東、南、西、北四個區委。
中共武義地方組織創建後,積極籌建工會、農民協會和婦女協會,邵李清在邵宅成立第一個農民協會,全縣共建立了150個鄉村農民協會,會員有2萬多人。
原宣平縣中共地方組織始建於“4.12”反革命政變後的1927年8月。宣平籍中共黨員潘漠華在杭州參加中共浙江省委領導的秘密工作時,推薦同鄉共產黨員潘振武負責宣平黨的通訊和組織工作,又指派同鄉黨員曾誌達攜帶省委指示回宣平建黨。曾誌達回家鄉後,與潘振武發展陳俊入黨,在柳城東街協盛醬園後屋召開會議,成立了宣平最早的黨組織“三人小組”。隨後,發展俞契琴、吳謙、潘思源為中共黨員,成立中共宣平獨立支部,由曾誌達任支部書記。同年10月,省委批準成立中共宣平縣委,曾誌達任縣委書記,陳俊等4人任委員。不久,省委機關遭破壞,潘漠華在杭州被捕,出獄後回宣平上坦,避居冷泉岩進行黨的活動,曾誌達等前往共商建黨和開展農民運動大計。縣委召開活動分子會議,發動工農開展革命鬥爭,至1928年底,宣平縣先後建立5個區委、35個黨支部,有黨員500多人。各級黨組織積極發動工人農民開展“二五”減租、“小土改”等革命鬥爭。
武義地方組織的創建與卓有成效的工作,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武義縣工農革命運動的蓬勃興起和紅軍暴動、武裝鬥爭持久的開展,奠定了最早的革命基礎。
2.組建紅軍反圍剿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武義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組建了紅軍打土豪反圍剿。1929年6月,中共六屆二中全會精神傳到浙江,隱蔽在義烏的縣委書記邵李清回到武義組建紅軍。1930年1月27日,邵李清等8人在今邵宅王村附近的龍潭坑秘密召開會議,麵對白色恐怖,決定組建紅軍隊伍,根據省委下達的“舉行總暴動”的決定,指派紅軍骨幹到縣境內東、南、西、北四鄉組建紅軍武裝。3月,在金華、武義交界的大公山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浙武紅軍遊擊隊”,建立了總指揮部,由徐金財任總指揮,邵李清任黨代表兼副總指揮,下設東、南、西、北四路紅軍遊擊隊指揮部。東路紅軍指揮部設在上茭道沙溪、三角坑一帶;南路紅軍指揮部設在郭洞寶泉岩、清溪坑一帶;西路紅軍指揮部設在上四保的仰天壟;北路紅軍指揮部設在清塘附近的野豬塘。紅軍遊擊隊組建後發迅速,4月,在白姆的上橋又成立了西路紅軍遊擊隊茶山營,6月,根據鬥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又成立了第五路紅軍遊擊隊,紅軍人數迅速擴大到3000多人,革命勢力遍及全縣山區,並影響金華、縉雲等鄰縣邊境。
與此同時,1930年5月,宣平紅軍在今俞源鄉陽鋪坪首先建立北營,邱金隆任指揮。6月上旬,宣平西營紅軍在今桃溪鎮大河源成立,鄭汝良任指揮。6月中旬,宣平南營紅軍在今大溪口鄉山下鮑成立,潘成波任指揮。6月下旬,宣平縣委在坦洪鄉上周村雞紫坪召開各營負責人會議,成立“宣平紅十三軍浙西第三縱隊軍事委員會”,由曾誌達等7人組成,並由曾誌達出任宣平紅軍總指揮,其時,宣平紅軍發展到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