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記憶:曆史的武義與開放的武義(3)(3 / 3)

因此之故,近、現代以來武義人外出做工、從商的極少,絕大多數人世代務農。正如武義民諺所說:“泥飯碗敲不破,種田地萬萬年”,“東賺錢,西賺錢,勿如灌水好犁田”。世代務農的經濟生活,造就了武義人敦厚純樸的人文特征,對此金華地區民間就評價說:“武義芋頭,宣平呆頭。”意即武義人敦厚、隨和,象芋頭一樣樸實;宣平人更加老實、憨厚。

武義人的這種特點與其自然條件有很大關係。武義土地肥沃,田多人少,當地俗語就說:“挖一鋤頭可吃三天”,“一年收成可吃三年”。故《武義縣誌》卷三引許白雲的話說:武義“地狹而土肥,其民殷庶。”這可以認為是武義人重農桑、尚節儉、敦厚誠實的物質基礎。又正如俗話所說:“東陽靠把斧,永康胡公祖,武義靠塊土。”這樣富庶美好的地方生活,豐衣足食,當然“不為商賈、技藝,輕去其鄉”。至今仍流傳著“武義人靠塊土,三天不見壺山就要哭”的俗語,表現了武義人濃似酒的鄉戀之情。總之,武義人的人文特征是:尚農、敦厚、節儉、戀鄉。

認識和了解武義人的這種人文特征,對於今天武義人在改革開放和新農村建設中所發生的巨大變遷不能不感到一種文化的震撼。

(第四章)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中的武義

改革給神州大地注入了新的活力,給武義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猶如《春天的故事》裏所唱的:“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武義城鄉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多年來,武義人民譜寫了一曲曲動聽的樂章,上演了一幕幕動人的故事。讓我們聆聽春天的故事,感受春天的腳步,走進武義改革開放發展的新時代。

一、朱總理給武義脫貧困帽的故事

武義縣茭道鎮的偏遠山區有一個貧困村——沈家村,全村120多戶人家,540多口人,人均隻有半畝田,村民們靠山吃山,惟一的副業就是上山砍柴換點錢。幾百年來,山村一直都處於一種悠然而寧靜的狀態。然而,1995年5月7日,這個寧靜的山村一下子沸騰起來,全村上下熱鬧非凡,這一天成了沈家村人最難忘的日子。

在這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一行在省、市、縣領導陪同下,來到茭道鄉沈家村訪貧問苦,考察民情。村民們見到總理,個個激動萬分,急切地向朱副總理致意。往日隻能在電視裏看到的朱副總理,現在竟千裏迢迢深入沈家村,來到農民的身邊,與農民近距離親切交談,這對沈家村人來說可是曆史性的時刻,是永生難忘的時刻。朱副總理和藹可親的問候感動著每一個人,溫暖著每一顆心。

朱副總理此行親自到村民陳森理、葉德忠和葉希根家裏,詳細詢問了他們的生活、家庭和早稻種植情況,隨後又和鄉村幹部、村民代表進行座談,詳細了解了沈家村農戶、人口、耕地和農業生產情況。座談會上,朱副總理說:“你們村裏老鄉衣服穿得很好,可是房子顯得老了些。”臨走之際,朱副總理站在穿村而過的東坑溪邊語重心長地對村支部書記沈會勤說:“村裏要搞一些副業,如辦個加工廠,這樣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加快致富步伐。”之後他還詢問村民有沒有電視機?有多少人買上了彩電?沈會勤彙報說村裏有80%以上的農戶有電視機,有不少是彩電。到了村口,村民們依依不舍地與朱副總理告別,歡迎他下次再來沈家村。他笑著說:“如果我再來,我希望看到你們生活得更美好。”

朱副總理的一番話激勵著沈家村人,增強了他們對改變現狀的信心,給他們指引了致富的方向,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成了他們脫貧致富的強大動力。如今的沈家村,早已今非昔比。昔日的黃土路改建成水泥路,村民出門不再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原來的泥瓦房變成了二層磚瓦房,有些家庭甚至住進了三層的小洋樓;原來隨意亂砍濫伐的山林植被得到了保護和培育,全村70%的農戶種植花木果樹,絕大多數已產生經濟效益,綿延的群山再次樹木繁盛;村裏有了衛星電視地麵接收站,村民們可以收看到更多的電視頻道,獲取更多的外界信息;村裏還成立了老年協會,把一間房子作為老年活動室,不論老人、婦女還是孩子,都喜歡到這兒打牌、聊天、看電視,增進了村民之間的感情,也豐富了村民的業餘生活;朱鎔基副總理當年走訪過的特困戶之一葉德忠家,如今也在屋旁的山上承包了20多畝山地,種植桃樹、李樹,一年收入3萬多元,這在以前他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還新蓋了二層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全家人過著富裕而幸福的生活。

如果朱鎔基副總理能再次來到沈家村,看到的將是已經脫貧致富、過上美好生活的現代農民和遠山青黛、近水蜿蜒、處處花果飄香、風光迤邐的新農村景象。

二、星光燦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