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公司評級共有21個級別,由最高的Aaa級到最低的C級。信用評級級別分為投資等級和投機等級兩個部分。
(2)穆迪評級。穆迪評級主要有長期債務評級和短期債務評級。
長期債務評級:長期債務是指到期日在一年或以上的債務。穆迪長期債務評級是對這些債務有關固定收益債務相對信用風險的意見,是評價該金融債務無法按承諾履行的可能性,同時反映違約概率及違約時蒙受的財務損失的業務。
投資級別評定說明
Aaa級優等信用質量最高,信用風險最低。利息支付有充足保證,本金安全。為還本付息提供保證的因素即使變化,也是可預見的。發行地位穩固
Aa級(Aa1、Aa2、Aa3)高級信用質量很高,有較低的信用風險。本金利息安全。但利潤保證不如Aaa級債券充足,為還本付息提供保證的因素波動比Aaa級債券大
A級(A1、A2、A3)中上級投資品質優良,本金利息安全,但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候還本付息的能力會下降
Baa級(Baa1、Baa2、Baa3)中級保證程度一般,利息支付和本金安全現在有保證,但在相當長遠的一段時間內具有不可靠性,缺乏優良的投資品質
Ba級(Ba1、Ba2、Ba2)具有投機性質
的因素不能保證將來的良好狀況。還本付息的保證有限,一旦經濟情況發生變化,還本付息能力將削弱。具有不穩定的特征
B級(B1、B2、B3)缺少理想投資
的品質還本付息,或長期內履行合同中其他條款的保證極小
Caa級(Caa1、Caa2、Caa3)劣質債券有可能違約,或現在就存在危及本息安全的因素
Ca級高度投機性經常違約,或有其他明顯的缺點
C級最低等級評級前途無望,不能用來做真正的投資
注:前4個級別債券信譽高,履約風險小,是“投資級債券”,第五級開始的債券信譽低,是“投機級債券”。
短期債務評級:短期債務是指到期日在一年以內的債務。穆迪短期債務評級是對這些債務有關發行人短期融資償付能力的評定。
等級評定
Prime-1(P-1)發行人(或相關機構)短期債務償付能力最強
Prime-2(P-2)發行人(或相關機構)短期債務償付能力較強
Prime-3(P-3)發行人(或相關機構)短期債務償付能力尚可
Not Prime(NP)發行人(或相關機構)不在任何Prime評級類別之列
(3)穆迪中國簡介。2001年7月,穆迪公司在北京設立代表處,開始拓展中國業務。2003年2月,穆迪公司成立全資附屬公司——北京穆迪投資者服務有限公司,由穆迪公司負責中國金融市場的董事兼總經理——葉敏先生出任主管。
3.惠譽評級
(1)公司簡介。惠譽公司成立於1913年,由約翰·惠譽(John K.Fitch)創辦,惠譽(Fitch Investors Service)於1997年並購了國際銀行評級機構(IBCA),更名為FitchIBCA;於2000年收購了Duff&Phelps,更名為Fitch;同年,還收購了Thomson Bank Watch。惠譽是全球三大國際著名評級機構之一,也是唯一的歐資國際評級機構。惠譽總部設在紐約和倫敦,在全球設有40多個分支機構,擁有1100多名分析師。
1975年,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可惠譽國際為美國認定的評級組織或稱NRSRO(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
(2)惠譽評級。惠譽國際的業務範圍涉及國家、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結構融資評級。惠譽的信用評級方法更注重於現金流,強調對收益、償債倍數和杠杆的現金流量分析,包括財務實力評級和支持評級。
財務實力評級:財務實力信用共分5個等級,分別為A、B、C、D和E,其中A表示信用級別最高,E表示最差。
級別評定
A財務狀況良好,業績穩定且高於同業平均水平
B風險預期良好,沒有大的問題,業績總體來說優於同業平均水平或等同於平均水平
C風險預期較好,但存在一個或多個問題,有可能導致風險加大,或者總體來看其業績已低於同業平均水平
D在一些重要方麵現已停業,其財務狀況可能低於平均水平,盈利能力差,有能力利用自身資源進行恢複,但需要一段時間
E有非常嚴重的問題,需要或可能需要短期支持
支持評級:支持評級是對評級對象所處國家、主管部門和股東的支持強度進行評級,共分5個等級,分別為1、2、3、4和5,其中1表示支持強度最高,5表示支持強度最差。
級別評定
1得到政府部門明確提供支持的承諾,或者在評價者看來在國內外是舉足輕重的,必要時會得到政府支持的評價對象,政府已做好準備並能夠對其主要銀行予以支持
2即使未得到法律上的承諾,在評價者看來仍會受到政府支持的評價對象
級別評定
3評價對象所有者擁有足夠的聲望,在評價者看來擁有在必要的時候得到股東支持的資源
4有可能但不確定得到支持
5雖可能得到支持,但這種支持不可信賴
(3)惠譽中國簡介。在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中,惠譽是最早進入中國的評級公司。2000年,惠譽已正式進入中國市場。2003年6月份,惠譽在北京成立了代表處,主要從事資料的搜集、研究、報告、宣傳等工作。
第二節信用評價研究簡介
一、信用評價研究常規特性介紹
(一)信用評價的定義
信用評價就是對各類市場參與主體履行相應的經濟契約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以此作為信息使用者的決策依據,是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一種管理活動。
(二)信用評價的體係
信用評價作為一個完整的體係,包括信用評價的要素和指標、信用評價的等級和標準、信用評價的方法和模型等方麵的內容。其中信用評價指標和信用評價方法是信用評價體係中最核心的兩個內容,同時又是信用評價體係中聯係最緊密、影響最深刻的內容。
(三)信用評價的特點
信用評價是一種生產信息的勞務活動,它產生的信息具有見證信用和評價信用的功能,因而具有綜合性、時效性、複雜性、信息性、簡潔性、可比性、服務對象廣泛性、全麵性、公正性、監督性、形象性、社會信用基礎性等特點。
(四)信用評價的分類
信用評價分類,按評價對象分,可分為企業信用評價、項目信用評價、證券信用評價和國家主權信用評價;按評價方式分,可分為公開評價與內部評價;按評價收費與否分,可分為有償評價與無償評價;按評價內容分,可分為綜合評價和單項評價。
(五)信用評價的依據因素
信用評價依據包括經濟環境、市場環境、企業素質、財務狀況、債務擔保等因素。
(六)信用評價的方法
信用評價方法,是對受評客體信用狀況進行分析並判斷優劣的技巧,它們貫穿於信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的全過程。按照不同的標誌,信用評價方法有不同分類,如:定性分析法與定量分析法、主觀評價法與客觀評價法、模糊數學評價法與財務比率分析法、要素分析法與綜合分析法、靜態評價法與動態評價法、預測分析法與違約率模型法等,以及各行業的評級方法。最常見的評價方法有:要素分析法、綜合分析法、加權評分法、隸屬函數評價法、功效係數法、多變量信用風險二維判斷分析評價法等。
(七)信用評價的作用
信用評價有助於體現資本市場的公正、公平與誠信,有助於金融機構確定授信風險程度,有助於企業防範經營風險。信用評價的作用具體可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1)信用評價可用於揭示債務發行人的信用風險,降低交易成本。
(2)信用評價是融資市場的一個通行證。
(3)信用評價是市場經濟的身份證。
(4)信用評價有助於改善經營管理的外在和內在動力。
(5)信用評價可以協助政府部門加強市場監管,防範金融風險。
(6)信用評價迎合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
(八)信用評價的程序
常見的信用評價程序可分為:前期準備、信息收集、信息處理、初步評價、確定等級、公布等級、跟蹤評價等7個階段。
二、信用評價研究文獻綜述
(一)信用評價的程序
石新武教授在《資信評估的理論和方法》一書中提出了資信評價的程序具體可分為7個階段,分別是:前期準備階段、信息收集階段、信息處理階段、初步評級階段、確定等級階段、公布等級階段、跟蹤評級階段。李振宇、李信宏、邵立強等在《資信評級原理》一書中提出了資信評價程序大體可分為6個步驟,分別是:前期準備、現場調查、分析評級、決定資信等級、公布資信等級、跟蹤評級。林漢川、夏敏仁在《企業信用評級理論與實務》一書中提出了信用評價的操作程序可分為7個步驟,分別是:接受委托、確定評級方案、評級調查、信用等級的決定、通知企業信用等級結論、複評、監測與跟蹤。張其仔、尚教蔚、周雪琳、施曉紅在《企業信用管理》一書中提出了企業信用評價的基本程序可分為11個步驟,分別是:接受評級申請或委托、成立評估組和專家委員會、製定評估方案、準備評估基礎數據和基礎資料、進行評估計分、形成初步評估結論、撰寫初步評估報告、評估報告複核、通知被評企業或委托人,建立評估項目檔案、公布評估結果、跟蹤監測。
我們在綜合上述觀點後,設計出適合於公立醫院信用評價的程序。
(二)信用程度的決定因素
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領導小組辦公室修訂的中級會計資格考試指定用書中明確:客戶資信程度的高低通常決定於5個方麵,即客戶的信用品質(Character)、償付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經濟狀況(Conditions),簡稱“5C”係統。中國信用網在《信用風險評估方法發展趨勢》一文中指出:有些金融機構將其歸納為“5W”因素,即借款人(Who)、借款用途(Why)、還款期限(When)、擔保物(What)和如何還款(How)。有些金融機構將其歸納為“5P”因素,即個人因素(Personal)、償還(Payment)、借款目的(Purpose)、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erspective)。CAMPARI法評價將信用分為7個方麵進行分析,分別是:Character(品德,即償債記錄)、Ability(償債能力)、Margin(企業從借款投資中獲得的利潤)、Purpose(借款的目的)、Amount(借款金額)、Repayment(償還方式)、Insurance(貸款抵押)。於研在《信用風險的測定與管理》一書中提出: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常用的信用分析指標是“6C”法,即借款者的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擔保(Collateral)、經營環境(Conditions)和現金(Cash)。
無論是“5C”“5W”“5P”要素法、CAMPARI法還是“6C”法,在內容上均是大同小異的,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將每一要素進行一一評分,通過定性分析的方法確定評價對象的信用狀況。
(三)信用評價方法
期權定價模型的“破產模型”理論,也稱作信用風險的期權定價模型,在很多方麵與Black.Scholes(1973)、Merton(1974)以及Hull和White(1995)的期權定價模型比較相似。Black.Scholes.Merton係列定價模型表明:公司的破產概率取決於公司資產相對於其短期負債時的初始市場價值和資產(股票)市價的波動率,當資不抵債時,即公司資產的市場(清算)價值低於其短期負債價值,則該公司實質上已經破產。KMV公司研究提出的期望違約率(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EDF)模型也是基於這一理論。模型的結構包括兩種理論聯係。一是將股票價值看成是建立在公司資產價值上的一個看漲期權,二是公司股票價值波動率與公司資產價值變化之間的關係。實踐中,通過觀察在一定標準差(資產市價與償債價值的標準差)水準上的公司(其初始資產高於負債)在一年內有多少比例的公司破產,來衡量任一具有同樣標準差公司的違約概率。由於資產市值的估算還取決於股價波動率的估算,估算的股價波動率是否可作為公司資產價值估算的可信指標有待商榷。阿爾特曼研究的債券違約模型(Mortalityratmodel)和Asquith、Mullins(1989)的期限方法(Ag.ingapproach)是按標準普爾和穆迪的信用等級以及債券到期年限,利用債券實際違約的曆史數據建立的違約概率經驗值,用以對各類信用等級和期限債券的違約風險的衡量。標準普爾(1991)和穆迪(1990)兩家著名評級公司修正了這一模型並作為他們的常規金融分析工具。此類模型甚至可以擴展到貸款違約風險分析中。但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商業銀行無法收集到足夠的貸款違約曆史數據,以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違約概率數據庫。神經網絡是從神經心理學和認識科學研究成果出發,應用數學方法發展起來的一種並行分布模式處理係統,具有高度並行計算能力、自學能力和容錯能力。神經網絡的結構是由一個輸入層、若幹個中間隱含層和一個輸出層組成。國外研究者如Altman、Marco和Varetto(1995)對意大利公司財務危機的預測中應用了神經網絡分析法。Coats、Fant(1993)、Trippi和Turban,Kevin、KarYanTan和Mdody Y.Kiang(1992)采用了神經網絡分析法對美國公司和銀行財務危機進行了預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國學者楊保安、王春峰等(1998)也在此領域進行了初步探索。但是,神經網絡的最大缺點是其工作的隨機性較強。因為要得到一個較好的神經網絡結構,需要人為地去調試,比較耗費人力與時間,因此其應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製。美國紐約大學斯特商學院教授阿爾特曼(Edward I.Altman)於1968年提出了著名的Z評分模型(Z Score Model),Z評分模型是一種多變量式的分辨模型,通過選擇一部分最能反映借款人財務狀況、對貸款質量影響最大、最具預測或分析價值的比率,設計出能最大程度區分貸款風險度的數學模型,對貸款申請者進行信用分析及資信評價。
從實際情況看,影響公立醫院信用狀況的因素很多,有的屬於數量方麵的,可用經濟指標來表示;有的屬於質量方麵的,需要用文字來描述。我們認為,可以用量化表示的,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不容易或不可能用數量表示的,就通過實踐經驗、分析推理和主觀判斷來評定,必要時也可以采用專家投票的辦法加以解決。從係統分析的觀點來看,定性是定量的基礎,定量是定性的深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從國內外信用評價工作的實際情況看,由於我國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評價信息數據庫,綜合評價法是最實用的。因此,本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方法,根據實際現狀,采用綜合評價法對公立醫院進行信用評價。
(四)信用評價等級
標準普爾將長期債務信用等級分為12級,即AAA、AA、A、BBB、BB、B、CCC、CC、C、R、SD/D、N.R;將短期債務信用等級分為8級,即A-1、A-2、A-3、B、C、R、SD and D、N.R。穆迪將長期債務信用等級分為9級,即Aaa、Aa、A、Baa、Ba、B、Caa、Ca和C;將短期債務信用等級分為4級,即Prime-1、Prime-2、Prime-3、Not Prime。惠譽將長期債務信用等級分為12級,即AAA、AA、A、BBB、BB、B、CCC、CC、C、DDD、DD、D;將短期債務信用等級分為6級,即F-1、F-2、F-3、B、C、D。3家公司的債務信用等級劃分均有一個共同點,即均是按信用狀況由好到差、由高到低,信用程度等間距劃分的。
本書綜合這3家評估公司等級劃分的共性,結合常規習慣,設計出適合公立醫院信用等級劃分的評價級別。
(五)國內外信用評價研究理論
在我國,早期的企業資信評價指標體係是1992年全國信譽評級委員會籌備組製定的工業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係;楊雄勝、臻黛在《財政研究》中發表了一篇題為《企業綜合評價指標體係研究》的文章,文中列舉了我國常用的4套企業綜合評價指標體係,分別是財務評價指標體係、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係、綜合評價指標體係、資本增值保值考評指標體係,前兩個指標體係是由財政部發布的,第3種指標體係是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4種指標體係是由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規定的;石新武教授在《資信評估的理論和方法》一書中列出了企業債券信用評級指標體係、商業銀行信用評級指標體係、保險業資信評級指標體係、股票業績評級指標體係、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指標體係和個人資信評價指標體係;林漢川、夏敏仁在《企業信用評級理論與實務》一書中列出了工商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係、製造業企業與流通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係、建築安裝房地產開發企業與旅遊企業等行業的信用評價指標體係。另外,在美國,有華爾(A.wall)企業評價指標體係、企業財務評價常用指標體係、鄧\|布萊德裏特公司的主要行業財務指標體係以及教科書提供的企業評價指標體係。在日本,有《日本經營指標手冊》提及的評價指標體係、日本中小企業經營指標體係、簡便經營分析指標體係、通產省企業綜合經營力評價指標體係、企業活力研究所企業活力評價指標體係和日本經濟新聞企業評價指標體係。
第三節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現狀
一、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現狀
上一輪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結論是“改革基本不成功”。
為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製,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意見》。《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中指出:“2009—2011年重點抓好五項改革:一是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製度建設,二是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製度,三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四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五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是五項改革之一。改革啟動實施以來,取得了明顯進展和初步成效,實現了階段性目標。在此基礎上,2012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提出:“著力在全民基本醫保建設、基本藥物製度鞏固完善和公立醫院改革方麵取得重點突破。”再次強調了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性,要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積極推進,圍繞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進行體製機製創新,便民惠民措施全麵推開,多元辦醫穩步推進”。
二、醫藥衛生體製改革難點
醫藥衛生體製改革是一項長期艱巨複雜的係統工程。當前醫藥衛生體製改革中還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利益格局深刻調整,體製性、結構性等深層次矛盾集中暴露,改革的難度明顯加大。具體表現在5個方麵。
(一)醫療服務供需矛盾突出
“十一五”期間,全國醫院門診量同比增長50%,住院量增長100%,但全國醫院醫生數量僅增長23%、病床數增長32%,各級醫院患者爆滿,排隊等候時間加長,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民醫療服務需求的增長。
(二)體製機製改革推進困難
新一輪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啟動以來,新增投入改革內容進展迅速、成效顯著,但體製機製方麵的改革,如藥物生產流通、公立醫院、人才培養等領域進度緩慢、發展不平衡。
(三)藥品生產流通矛盾突出
醫藥衛生體製改革關鍵是製度的創新和完善,缺乏製度的創新,破除“以藥養醫”、實施基本藥物、控製醫藥費用就不能成為醫院和醫生的自覺行為,積極性也難以發揮。
(四)公立醫院缺乏頂層設計
我國公立醫院存在政府職責不明確、激勵機製扭曲、監管不力、醫療資源配置失衡等方麵的核心問題,公立醫院改革必須加強體製機製創新,確保回歸公益性、調動積極性的實施策略、路徑和政策選擇。
(五)人才建設有待係統規劃
目前,我國各級各類醫學院校畢業生進入醫療機構從業人數比例較低,醫學院校畢業生轉化為住院醫生的培訓不夠嚴格,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提高受到一定限製。
三、公立醫院配合重點
醫藥衛生體製改革是一個宏大的係統工程,是重大的製度創新。為確保改革深入發展,我們應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係、鞏固完善基本藥物製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製、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統籌推進相關領域改革、建立強有力的實施保障機製。針對目前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難點,我們尤其需要各級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全力配合,突出體現政府主導作用,破除“以藥補醫”機製;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優化醫藥收費結構;發揮醫保調節作用,引導患者合理就醫;加大財政保障力度,體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積極維護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