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節儉是致富的靈丹妙藥,小錢也能變大錢(3 / 3)

有錢人的用錢原則就是這樣,隻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他們認為不該用的地方,是一塊錢也不會花出去的。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洛克菲勒早年在一家大石油公司做焊接工,任務是焊接裝石油的巨大油桶。要焊接就會有焊條的鐵渣掉落,他細心地發現他每焊接一個油桶要掉落的鐵渣每次不多不少正好是509滴,他想要焊接那摞得像山一樣高的油桶要浪費多少焊條呀!於是他改進了焊接的工藝和焊接的方法,讓每次滴落的鐵渣正好是508滴。這樣這家大石油公司全年的節約資金是5.7億元之多!而洛克菲勒本人也因此獲得了一次極佳的晉升機會。

當他有了一些積蓄的時候,他開始自己創業。由於剛開始步入商界時,經營步履維艱,很快就花完了他好不容易積攢的一點錢。於是他冥思苦想怎樣發財,卻苦於沒有方法。一天晚上,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推銷一種發財秘訣。他為此高興極了,第二天急急忙忙到書店去買了一本。他迫不及待地把買來的書打開一看,隻見書內僅有“勤儉”二字,就再沒有任何內容了,這使他大為失望和生氣。後來,他反複考慮這個“秘訣”的“秘”在哪裏?起初,他認為書店和作者在欺騙他,一本書隻有這麼簡單的兩個字,他想指控他們在欺騙讀者。後來,他越想越覺得此書言之有理。確實,要想發財致富,除了勤儉之外,沒有其他辦法。這時,他才恍然大悟。此後,他將每天應用的錢加以節省儲蓄,同時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計地增加一些收入。這樣堅持了五年,他積存下800美元,然後將這筆錢用於經營煤油。在經營中他精打細算,千方百計地將開支節省,把贏利中的大部分儲存起來,到一定時間再把它投入石油開發。照此循環發展,如滾雪球一般使其資本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經過30多年的“勤儉”經營,洛克菲勒成為北美最大的三個大財團之一,其財團下屬的石油公司,年營業額可達1100多億美元。

努力掙錢是開源,設法省錢是節流。巨大的財富需要努力才能追求得到,同時也需要杜絕漏洞才能積聚。

有錢人的用錢原則是:隻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真正的有錢人,無論他的生意多麼紅火,要想取得更多的利潤,節約每一分錢,實行最低成本原則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有一項對美國百萬富翁做的調查中發現,典型的美國百萬富翁給自己或他人做一套服裝不超過399美元。超過50%接受調查的百萬富翁所買的最貴的服裝在399美元以內;隻有10%的人買過1000美元左右一套的服裝;隻有大約1%的人買過2800美元左右一套的服裝。相反的,25%的百萬富翁所買的最貴的服裝為285美元左右一套,10%的百萬富翁所買的最貴的服裝為195美元左右一套。

這說明了什麼呢?這說明,富人的肖像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節儉!節儉!再節儉!

節儉是富人的美德。往往是越富的人反而越節儉。因為富人知道財富獲得艱辛,因為他們擔心財富不加控製就像打開的龍頭的自來水一樣流走。

一個人不管所麼富有,絕不能隨意揮霍錢財。如果你買了一件漂亮的物品,消費習慣可能會促使你接著去買10件。如果你不能壓住你的第一個願望,那麼隨之而來的願望就無法滿足。窮者如果模仿富人,就如同青蛙要把自己漲得像牛皮一樣大,這是很愚蠢的。生活中可能會有這樣一些諷刺性的場麵出現:由於奢侈和浪費,一些人變得一無所有,不得不向那些曾經為他們所看不起的人去借債。

菲利普·阿莫曾經說:“一個節儉、誠實和有經濟頭腦的年輕人怎麼會不成功呢?怎麼會沒有財富上的積蓄呢?”又說:“節儉和運用財商創造財富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原因。我從媽媽的教育中獲益匪淺,我繼承了蘇格蘭祖先們的好傳統,他們都很節儉,講究理財原則。”

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知道,除非他養成節儉的習慣,否則他將永遠不能積聚財富。一個人應該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存錢,這樣他會變得節儉,這是最寶貴的習慣。節儉是財富的創造者。

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對於手中的錢財,常犯的錯誤是有多少錢花多少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甚至因此可以利用銀行借貸,而隨意擴張信用,陷入負債累累、入不敷出的境地。因此,懂得如何開源、節流以及正確評估投資風險非常重要。

節約一分錢,就等於賺了一分錢。把錢用在刀刃上,這應該是每個年輕人對自己的基本要求。

8.不花錢消費學做換客族

錢幣是圓的,所以容易滾走。

——托裏安諾

胡珊在一家外資公司做財務,收入還不錯。她平時最喜歡買各種各樣不同的香水。很快幾十瓶香水已經把家裏的梳妝台堆滿了,用也用不完,扔更加舍不得。

公司因為要節省經營成本,胡珊的收入減少了,她開始想辦法省錢。“我發現最近身邊一些同事和朋友都加入了‘換客’一族,在網絡上把自己閑置的東西和別人交換成自己想要的東西。”胡珊覺得這種方法很好玩,於是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將一瓶隻用過幾次的香水擺到朋友介紹的網站上,發出交換的帖子,沒想到當天就收到了網友回複,表示願意用某品牌的化妝品來交換。第一次交換成功之後,胡珊徹底成為“換客族”,把家裏各種各樣的物品掃蕩一番,清理出一批閑置的衣服、日用品等,準備一一放上網站交換。

在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靠物物交換來獲得自己需要的商品。現如今,隨著網絡的盛行,這種交換方式再一次煥發生機,為越來越多的“換客族”所追捧。

最有名的換客當屬“別針換別墅”的主角。2005年7月,美國小青年麥克·唐納利用互聯網開始了為期1年的換物經曆。他先用一枚特大號的紅色曲別針與兩名哥倫比亞婦女換來一支魚形鋼筆,然後在西雅圖換到一隻繪有笑臉的陶瓷門把手,接著再到弗吉尼亞州換回一隻科爾曼牌的烤爐;隨後加州潘德頓海軍陸戰隊空軍基地的一名軍官要了這隻烤爐,並給了他一個發電機,他又用發電機換到了一個具有多年曆史的啤酒桶;古老的酒桶得到了加拿大一名電台播音員的青睞,遂用一輛舊的雪上汽車與他交換;再後來汽車換回了一次花銷不菲的旅行,然後麥克·唐納將機會轉讓他人,換取了一輛1995年生產的泰龍敞篷車,又隨即將敞篷車轉手給一位音樂家,得到了工作室錄製唱片的一份合同;最後麥克·唐納把這個機會給了鳳凰城一名落魄的歌手,換回了一套雙層公寓!

這個奇特的故事被美聯社報道之後,以物換物的原始交易方式在我們身邊漸露端倪。

“換客”們以物易物,使這種在貨幣被發明之前的原始交易方式借助當今的高科技得到了“新生”。“換客”們得到的不僅僅是自己喜愛的物品,他們得到更多的是以物易物的樂趣。在這裏他們不再遵循傳統的價值觀,他們遵循的是“需要決定價值”理論。

如果你想交換的自己想要的東西,同時又能盡量少的花錢,就可以選擇當一名“換客”。在網站上發布出自己有哪些閑置的物品,在寫出想交換的物品,然後靜待有興趣的網友前來交換。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網上換物通過網友之間的交換使物品物盡其用,是符合節約型社會要求的,經過規範發展,相信會有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歡這個新生事物。

不過,當換客也並不是沒有任何風險的,由於以物易物不涉及金錢交換,交換過程必須脫離網站才能實現,因此不能受到網站提供的中介機構保護,風險比購物網更大。

還有換客的誠信問題。由於缺乏有力的保障手段,物物交換,尤其是價值較高的物品之間交換還存在很大的風險,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試驗和規範。很多網站正在力圖完善信用方式。如今大部分換客網站都要求換客完成交換後,雙方必須對該次交換作出評價,對好評率越高的換客,其誠信度自然越高,其在今後發表的換物信息也越有可信度。

不要怕別人說自己吝嗇

9.把你的消費欲望押後三日

奢侈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因為不幸的是,你獲得愈多,就愈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

——安格爾

陳女士是辦公室職員,平時運動較少,有一次陳女士聽同事說起運動好處時有點怦然心動的感覺,於是周末特意趕到一家健身俱樂部想了解一下健身年卡的辦理費用。經過反複比較與討價還價,他們倆最終以原價的75%購得兩張健身卡,總共花費了7500元。

接下來的日子真是充滿樂趣,他們每到周末就會去結伴健身,然後一起回家,感覺真是好極了。可是堅持了不到三個月,兩人的鍛煉興致就被疲勞所取代。誰都不願意再去了。

其實陳女士和丈夫去健身俱樂部總共不超過10次,如果按照單次價格100元/人計算,僅僅需要支付2000元。可是他們卻為這10次健身,總共花去了7500元。幾乎相當於兩個人月工資的總和。

與陳女士夫婦的消費經曆幾乎如出一轍的馬力夫婦,幾年前,從市郊搬到了市中心,每天沒有地方散步鍛煉了,兩人經過左思右想之後,決定購買一台跑步機。自從有了這個想法,他們就開始狂逛體育用品商店。最後經過數次比較,他們買了一台14000多元的跑步機。

雖說價格不菲,但是與市中心健身俱樂部的年卡相比,他們覺得還是挺劃算的,因為畢竟這個屬於一勞永逸的“長期投資”。剛買回健身器的時候,馬力夫婦經常搶跑步機,但是不到一個月,兩人就不再搶了,他們的跑步興趣蕩然無存。現在,他們每天回家後都懶得看跑步機一眼。後來兩人又迷上了打網球,每到周末兩人就往網球場跑。

每個人都難免偶爾購回大量閑置物;每家肯定都會有買來不久就因為沒用而被丟棄的東西;而大部分時候都是買了東西之後,用過很短一段時間,就再也用不上了。

事實上這些都說明,購物者買回去的這些東西都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那麼多沒用的東西之所以被買回家,主要是由於不良的購物習慣在作祟。而改變或控製這種壞習慣的最好辦法,就是在買東西之前徹底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個東西。

理財專家認為:如果想買的東西,先等三天,之後可能就變得沒有興趣。三個星期之後,可能就把它給忘了。再過個三個月後,新產品的出現使原先中意的東西變成了便宜貨。結果,三年後原本再喜愛的家電也都變成垃圾,進了垃圾車,這樣的話,節儉的目的就達到了。

所以,如果你手上有錢,不如立刻存到銀行。存進後認為再提出來比較麻煩,便不會衝動地購買東西,因此能仔細考慮有無需要購買,並且能夠多比較幾家。即使要買,也要好好選擇以後再做決定。

事實上,世上的任何東西,絕對無法保證“一定會價值攀升”,而是有時升值,有時貶值。不知不覺中,有時還會變成資產價值為零的情形。正因如此,許多人總會在購物之後後悔。

所以在買東西時要問問自己:“將來如要把這東西處理掉,它還會有多少價值呢?”這時,你就不會買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了。買進的東西,如果要再賣出去,大概隻剩下一半的價值了。

人們有時麵對餐廳的美酒佳肴,就會食欲大動。其實美食是糖尿病的主因,對於營養補給是沒有好處的。事實上,隻要營養均衡,即使吃的盡是粗茶淡飯,也能夠延年益壽。當然,除了“衝動購物”之外,還有“衝動丟棄”。在丟棄東西之前,應該冷靜地好好考慮一下。還能夠繼續穿的衣服,修理後尚可使用的家電等等還是可以再利用的。

總之,我們花錢的時候,如果能夠有意識地讓自己理智一些,把想買的東西等三天,而將想要丟棄的東西,多留一天。如此,就會發現還有半數以上物品是可以再使用的。

10.不要輕視“小錢”的流失

儲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一定的儲蓄,我們的很多計劃都將毫無意義。機會存在於各處,但隻提供給那些手中有餘錢的人,或是那些已經養成儲蓄習慣的青年人。

——約翰·D.洛克菲勒

張雲是一家公司的銷售經理,月薪9000元,他有一個買彩票的習慣。張雲每周都要堅持拿出100元購買彩票,他從第一次購買彩票至今已經堅持五年多了,儼然已經成了他的一個習慣。張雲的投資理念就是: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隻要能將購買彩票的習慣堅持十年,肯定能有中大獎的可能。

但是五年過去了,他獲得的最大的獎金額也僅為1000元,中獎的次數也隻有可憐的3次。如果細細的算一筆賬,就知道張雲這個習慣吞噬掉他多少錢:一年總共有52個星期,按照每星期投資彩票100元計算,五年,總共在彩票上花費的金額是26000元。再減掉他三次總共的中獎額是3000元整,彩票投資總共吞掉張雲剛好是23000元整。

在很多投資大師眼中,投資彩票贏利比賭博贏的可能性還要小,因為投資者根本無法知道彩票總的銷售數量,因此也根本無法知道自己的中獎幾率和回報率。

打個比方說,假如總共有400萬張彩票,張雲買了一張,那他能贏的幾率就是400萬分之一,而他期望的收益是100萬元人民幣。按照風險與回報率看,事實上大部分博彩遊戲都是玩家必輸的遊戲。

如果張雲把他每月用於投資彩票的錢拿來投資基金,即使是購買的年收益率在5%左右的基金,如果采用定期定額固定投資法,然後再將每年的分紅轉為再投資,這樣,五年來他可得的投資本金及收益總共為3萬元;若按10%的複利計算,五年的本息和就更高了,如果能堅持十年收益則可能突破8萬元。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平時輕視小錢的投資者們,相信仔細算過賬之後,一定也出了一身汗,事實勝於雄辯,浪費小錢所付出代價實在是很高的!

一位理財專家說:“盡管金額完全相等,但不同麵值的鈔票,在使用時的情形會不一樣。在對待一些數額既不太大,也不太小的錢款時,一般說來人們都不會產生太強烈的心理震動,因此即使造成了浪費,也不至於心疼。”

如果將較大的款項用化小的方式換算成一項一項“款”,在使用時就會謹慎得多了。

實際上,往往是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最能讓人直觀地、深刻地體會到金錢的寶貴。

當準備無謂地消耗一筆錢時,不妨想一想。用這筆錢能夠購置多少日常的必需的物品。通過這種“化小”的換算方式,也可以避免很多浪費。

一些商家也正是利用了這種“化小”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誘使顧客掏腰包。

比如,很多商品的廣告在宣講其價格時,喊出響亮的口號:

“你每天隻需少抽一支香煙,就可以……”

“你每個小時隻需付出3角錢……”

“借1萬元每天僅25元利息……”

……

通過如此的“化小”之後,給人的一種感覺就是:隻不過這麼一點點錢,小意思,買吧(借吧)……殊不料,這正中商家的下懷。

這種“化小”術之所以能如此有效地刺激顧客的購買欲,就是因為它具有極強的迷惑性,往往將相當昂貴的商品,鬼使神差地在購買者的心目中變成了廉價的商品。

看著這誘人的“送溫情”大銷售,本來不敢“輕舉妄買”的顧客,也不免怦然心動了。於是購者如潮。許多人因此打破了節儉計劃,等到發現自己開支超過計劃時,已經晚了。

要知道每一個硬幣都是一棵財富之樹的種子,是我們人人都羨慕、人人渴望擁有的財富之樹的種子。如果你幻想自己擁有一棵這樣的樹,如果你想年老的時候可以過上安逸的生活,你就要理智地行動。從現在開始,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硬幣吧!

如果能夠節儉地利用自己的收入,免除不必要的開支,那麼幾乎任何一個壯年勞動力都能夠自給自足。但不幸的是,人們往往會發現,這卻是一件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許許多多的人甘願艱苦的工作,但是能夠做到生活節儉、量入為出的人卻不到十分之一。大多數人的收入沒過多久就被吃喝一空,他們從不拿出一小部分作為積蓄,以備在疾病或者失業等緊急情況下使用。所以,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在工廠倒閉的時候,在資本家凍結資金不再投資的時候,他們就會陷入了困境,甚至要破產。那些賺來錢就立刻花掉,從不為未來作任何儲蓄的人,不會比一個奴隸過得更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