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用人者要有擔當

古人指出,“求將之道,在於智略。”對於那些下屬,一定要大膽施恩,以鼓勵他的忠心。這樣的話,有良心者能夠忠一不二,為知遇者舍身忘死;有血性者,能夠有一腔忠心的報國的義氣和情懷;有勇氣者,麵對強敵而毫無畏懼。而忠良的下屬,如果兼有智略者,更能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這樣的下屬當然人見人用。因此選拔人才的人,對於下屬隻求有一方麵的長處可取,不可因為有一點缺陷而拋棄了忠良之才。如果對於忠良之才的人過分苛求,則奸滑無能之輩反而會僥幸得以保全,並被重用。

在營救駐伊朗的美國大使館人質的作戰計劃失敗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立即在電視裏鄭重聲明:“一切責任在我。”僅僅因為上麵那句說,卡特總統的支持率驟然上升了10%以上。為什麼呢?因為做下屬的最擔心的就是做錯事,特別是費了九牛二虎卻依然闖了大禍。

假如你有一天不幸闖了大禍,夜不成寐,上司來了句:“一切責任在我!”那是何等心境?卡特總統的例子說明,下屬對一個領導的評價,往往決定於他是否有責任感,勇於承擔責任不僅使下屬有安全感,而且也會使你的上司進行反思,反思過後也發現自己的缺點,從而在大家麵前主動道歉,承擔責任。這樣做,看似把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使自己成為受譴責的對象,實質上不過是把下屬的責任分擔到上級領導身上,從而使問題解決起來更容易一些,而且一旦公司裏上行下效,形成勇於承擔責任的風氣,便會杜絕互相推委,上下不團結的局麵發生,使公司有更強的凝聚力,從而也更有競爭力。

近代奸雄袁世凱手下有個師長叫王懷慶,是直隸寧晉人。他很小的時候就參軍入伍,後來投靠了袁世凱,得到了賞識和重用,王懷慶投靠袁世凱之後,他的為人之道開始為袁世凱所熟悉和了解,袁世凱野心勃勃,一心要做皇帝,因此他想籠絡大批的人,效忠於自己,聽從他的命令,他把王懷慶也列入了自己的籠絡對象。

民國建立之後,蒙古的各親王在前清肅親王的遊說、煽動下,紛紛宣布獨立,反對共和,意圖苟延殘喘,保住他們的親王地位。袁世凱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便委任張紹曾為綏遠將軍,王懷慶為多倫鎮守使,征伐各個獨立的蒙古親王。

經過兩個多月的激戰,王懷慶率領的軍隊大獲全勝,全殲了蒙古各獨立的軍隊,凱旋回京。袁世凱為此重重嘉獎了王懷慶,並且叫王懷慶將這次作戰的各項開銷列出清單,到國庫報銷。王懷慶回去統計了一下,一共花費了30萬元左右。他想多報些以中飽私囊,但又不敢太過分,就開了張40萬元的軍費報銷單。

第二天,王懷慶拿著報銷單親自送到總統府,讓袁大總統過目。袁世凱看完後,嘴角露出了一絲淡淡的微笑。王懷慶趕忙解釋說:“這是我詳細核實過的!”袁世凱將單子往桌子上一扔說:“太少了,回去重寫。”

這句話著實令王懷慶感到意外,但他馬上又明白過來,這是袁總統給我施加恩惠,心裏一陣高興,他回去之後,壯起膽子寫了一張80萬元的報銷單據,誰料到袁世凱看後仍然說太少,讓王懷慶拿回去重寫,當王懷慶第三次來到袁世凱麵前時,手中軍費報銷單已經虛報到140萬元之巨了,袁世凱才提筆批了“準領”兩個字。

自此以後,王懷慶為袁世凱賣起命來更加出力了。

64.愛之愈深責之愈切

對於有錯者,毀滅性的帶有人身攻擊的批評是,無效的,嚴厲的批評是危險的,因為可能傷人的自尊心,並引發人的憤恨,受過攻擊性批評的人多半會自我防衛,找借口來逃避。

因此對於有錯者而言,批評是有必要的,可以幫助修正錯誤,步調一致完成目標,所需要的是在掌握批評技巧的同時,要及時示寵,以幫助他改之。

(1)批評要私下麵對麵傳達。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並不是使對方自我退縮,即使批評的動機完全正確,而且也隻是希望對方能夠改正,也不能忽略他的接受方式。因為不論指責如何正確無誤,隻要有第三者在場,便容易招致對方的怨恨,因為被批評者會覺得自尊心受損,顏麵盡失。而且書麵或其他遠距方式的批評,不但不夠直接,而且會讓對方沒有回應與澄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