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用人者的胸襟要寬廣
無論在何時何代,用人者都必須具備一個明顯的優點,那就是要有寬廣的胸襟和情懷。早在古代,荀子對領導者提出過很嚴格的要求,他要求作為領袖的人,不僅要有學問,同時還要有良好的品德,這種品德須長年不斷地自我修養才能達到。因此,要有活的學問加上自修而來的品德,才算具備擔任領袖的條件。一個出任重要職位的人必須具備:實用的才學、謙虛的做人態度和高尚的品德。
用人者的高尚品德包括哪些內容呢?其一是要用人之長,寬恕之短。人有所長,必有所短,正因為其短處才顯現出其長處,因此不能忌諱人的長處而隻看重人的短處。
其二是要獎勵人的長處,要容忍人的短處,使人能盡自己的力量;反之,如果不使用人的朝氣,摒棄人的暮氣就不能使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的長處和短處各得其所,就不能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從古代用人的經典上,我們看到“任賢使能”是用人的一個最高法則。這一法則語出《吳子·料敵》:“陳功居列,任賢使能。”大意是,根據功績來任官職,重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宋代王安石《興賢》又說:“國以行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就是說,國家重用有德的人就能興盛,舍棄賢才而獨斷專橫就會衰亡。這個道理說起來可大可小,一個國家如果不重用人才就會走向衰亡,一個軍隊如果不重用人才就會戰敗,同樣,一個企業如果不重用人才就難以興旺發達。
市場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贏得了人才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一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商戰中取得勝利,必須要有一流的企業家來製定正確的決策,一流的科技人才開發尖端產品,一流的管理人才進行監督生產,一流的銷售大軍來推銷產品。
海容乃大,廣納百川。“任賢使能”,還需要企業家有寬廣的胸襟。凡是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人,事業上沒有不成功的。反之,妒賢忌能,任人唯親,企業就會失去戰鬥力,在激烈的競爭中一敗塗地。
68.忠義也要兩全
用人要有過人的膽略,更要有領率萬馬千軍的氣魄。對於忠義之才,一定要大膽使用,放心使用。三國時的劉備就很有用人之膽。他既有知人之明,又有善用之量,正如陳壽所說:“先主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他以久戰沙場20餘年的老將,枉屈盛情,三請躬耕於野、後俟27歲的青年諸葛亮於隆中草廬。從而贏得了“千兵易得,一將難逢”的軍師,可謂慧眼識英雄;北方角逐期間,他識拔下級軍吏趙雲,任之為主將。北征漢中,他擢拔部曲出身的“猛將魏延於卒伍”,出任漢中太守,而“一軍盡驚”(《三國誌·魏延傳》)。還有龐統、法正、張飛、關羽、李恢、馬超、黃忠等,劉備都把他們放到足以發揮才能的崗位,量才器使,讓他們為蜀漢政權建立和鞏固作出更大的貢獻;所有這些,都堪稱我國曆史上識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佳話。
在用人問題上,劉備是最有成功經驗的。劉備強調忠義,爭取各個階層和各個階段的人才。劉備出身下層,自難贏得上層官僚地主集團和地方強大割據勢力的支持。他說他“靖匡漢室、翦除國賊曹操”是“忠義奮的”,他以勤王漢室的“忠”,爭取上層集團的同情和支持,並在董卓、袁紹、公孫瓚、呂布、曹操等群雄混戰的隙縫中,求得生存,發展自身勢力。更重要的還以“仗義疏財”、“舍身取義”的“義”,招攬下層民眾,團結和收攬各階段、各階層的人才。劉備集團的人才,較之孫曹集團的一個明顯特征,便是出身微賤,來自社會下層。關羽張飛是遊民,糜竺張世平是商人,魏延是部曲,趙雲是下級軍吏;諸葛亮自稱是布衣,住草廬,耕隴畝,但這些人在一個“忠義”思想的團結下,終於依靠人氣旺盛,而三分天下,這是由於劉備的忠義用人策略運用得當的結果。劉備重信義,因而眾士仰慕,患難相隨,“若水之歸海”;劉備就是以忠義思想教育部眾,招攬人才,終於逐步由小而大、由弱而強,如此才能凝聚起一支散而複聚、敗而再起的興複漢室、與孫曹抗衡的堅強隊伍。
69.任人唯賢
古人指出,賢明的統治者能夠舉賢任能,不避親疏,不拘前後,在這樣以德用人的明主旗下,一定能夠招攬天下的英才,成就霸業。
三國時,劉備旗幟鮮明,政治針對性強。劉備是漢室後裔,打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這是孫曹政治上致命的弱點。在正統觀念幾成為社會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時代,劉備打出這一旗號,自較孫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攬人才。劉備常說:“每與曹操反,事乃可成。”劉備靠這一點起家,也是靠這一點收攬各地區、各階段的人才。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幾乎無不打上這種反曹正統觀念的烙印。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在劉備南下荊州時加入劉備集團的,赤壁戰後,雙雙表封左右軍師,才加入劉備集團的。而名將黃忠原是曹魏的裨將軍,歸附劉備後,定軍山一役,勇冠三軍,擢為後將軍。軍師諸葛亮,早在汝南就學名師曲玖時,就曾罵“操為國賊”,表示“決不北向,委身曹氏”;劉備手下主將趙雲,也稱“國賊曹操也”!另一軍師龐統,年青時,譽稱“荊楚儒學高俊”,他罵北方軍閥和曹操混戰是“雅道陵遲,惡人多而善人少”。法正、費中、黃忠等也都出於“尊獎王室”,又慕劉備英才蓋世,爾後才加入劉備集團。這些堪稱三國時期不可多得的文武英才。他們加入劉備集團,然後成為核心人物;時間地點不一,最初的動機也不盡相同,但帶著強烈的反曹正統觀念,則是他們的共同點。劉備打著這樣的政治旗號,南征北戰,左衝右突,從而收攬了麵北人才,發展了自己勢力,由於劉備能夠舉賢任才,所以天下人才紛至,使劉備的實力得到空前壯大,終於拉起一支鼎足三分的反曹隊伍。
除此之外,劉備還懂得化敵為友則我益強敵益弱的道理,能夠化敵為友,壯大自己削弱敵人。他善於收容對方、敵方人才,並予以信任培養,劉備集團中不少核心人物,都來自敵方。例如法正,時稱“奇有智術,著見成敗”,原是劉璋的軍議校尉;戰將馬超,在往奔漢中時,聞劉備英名,“密書請降”;還有如董和、許靖、劉巴、李恢、楊洪等著名文武官員,原先也都是曹操、劉表、劉璋的部屬。在他們歸降之後,都得到了劉備充分的信任和培養,壯大了劉備集團的力量,為劉備創建和鞏固蜀漢政權,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70.用人要以信待人
用人之道,不僅在於重視用人,而且在於講究信用。重視人才知人善任與講究信用都是成功事業的必不可少的客觀條件。如果不能重視人才和知人善任,人才本身再有能量,也難以發揮。既要用,又對人家不放心,不信任,那麼縱然有九牛二虎之力,有諸葛孔明之智,也無法使其才華施展。
聰明領導對於長期在本公司工作的人,根據他們的能力,在一定時期內就給他們晉升或加薪;對於那些從別的單位吸收進來的人員,亦根據他們的技能予以重用,沒有歧視表現。如此才能使全體員工產生歸屬感,並為本公司效力。
楚漢相爭時,楚人季布,行俠仗義,在楚很有名氣。有個名叫曹邱的人,常借權重獲取錢財,季布很看不起他。曹邱拜訪季布,季布不理他。曹邱便說:“楚人常言‘得黃金百兩,不如季布一諾’。你在梁、楚一帶名聲如此之大,這都是我替你到處宣揚的結果啊!而你為何卻要拒絕我呢?”季布聽了,非常高興,便把他當做上賓來招待。臨走時,季布還送了一份厚禮。後來曹邱繼續替季布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
“一諾千金”就是由此而來的。作為一種贏得被統禦者信任的藝術,它在統禦謀略中應有重要位置。戰國時,商鞅采用一諾千金的辦法招攬人才,並在諸侯中樹立了威信,使國家日益強大,這就是一諾千金則眾望所歸的例子。
71.品德比才能更重要
從用人的角度來說,德與才是不可分割的。對於水來講,德使它溫和柔潤,這樣才可以行船載物或灌溉良田,無德之水會泛濫成災,殃害百姓。對於木來講,德使它能曲能直,這樣才可以造船做槳,或作為棟梁椽檁,無德之木逢強則曲,遭曲則折,隻能做引火之用,永遠成不了大氣候。所以,以德服人是最好的統治方法。
古人指出,德行與所負的重任不相稱,那麼必然會帶來嚴重的災禍;能力與所居的職位不相稱,那麼必然會造成極大的禍害。所以用人要盡量處理好德、才的關係,使德與才能夠相互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