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陳是,平心待物,鄉裏人有爭論,有是非,都來求他判定。陳是於是告訴他們的對錯,以至誠之心對待,時人日:“寧可受刑罰,再也不希望被陳是先生瞧不起。”有一年莊稼收成不好,百姓貧窮,盜賊夜晚來了,停歇在梁上。陳是訓示說:“做人宜當自勉,不善的人,他的本性不壞,是迫於饑寒。時間長了就行為不正,像梁上君子就是這樣。”盜賊大驚,跳到地上,對陳是叩頭請罪。陳是說:“看你的相貌,不像作惡的人,應當克製自己,重新做好人。”於是,送給小偷兩匹布,讓他回去了。從此,穎川城沒有盜賊。

宋代的著名曆史學家司馬光對德和才的關係,有過深刻的分析。他認為,德是才的統帥,才是德的憑借。一個人的才力,必須受品德的統領;隻有好的品德,才能更好地引導人,使他的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否則,一個道德低下的人,他的才能,隻會把他引導到錯誤的道路上去。同樣,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隻有以自己的才能為憑借,才能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作出自己的貢獻。他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他認為:“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這就是說,一個有道德的人,他的才能越大、技術越高,他必然會用他的才能和技術來更好地為人民、為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而人和人之間的道德關係,也就能更加和諧融洽了;相反,一個沒有道德的人,他必然會以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和才能來謀取自己的私利,損害他人的利益,而人和人之間的道德關係,也就必然更加惡化了。今天看來,司馬光強調“德”對“才”的統帥作用,認為在才與德的關係上,德占有重要的地位的思想,還是有重要意義的。

古人認為,“德與才,不可偏重,譬之於水,德在潤下,才即其載物溉田之用;譬之於木,德在曲直,才即其再楫棟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瀾;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葉。德而無才以輔之,則近於患人,才而無德以主之,則近於小人。世人多不甘以愚人自居,故自命每願為有才者,世人多不欲與小人為緣,故觀人每好取有德者,大較然也。二者既不可緣,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自修之方,觀人之術,皆以此為衡可矣。”

毫無疑問,德與才是相互促進的關係。德像水的源流,水要活起來要靠才的推動,德才具備則清波蕩漾、川流不息,永遠有前進之勢。德又像樹木的根,隻有它深深植於沃壤之中,才的枝葉才會繁茂。德才相濟則萬傾林濤,勃勃生機,永葆其生命的旺盛。縱觀天下成功的事例,都是德才相濟的典範。

72.貴在真誠用人術

在企業經營中,如何識才,如何用才?這個問題,對於每一個企業家來說尤為重要。可以這樣講,以誠求才和用才者——必勝。

縱觀古今中外,以誠求才的領導具有如下三個方麵的經驗,他們的做法也大同小異,都是圍繞著一個“誠”字做文章。

(1)人與人之間需要以誠相待,領導與部屬之間也需要心與心的交流。要了解一個人的心,並不是僅憑讀幾本心理學教科書就能做到的。學習心理學固然有必要,但那畢竟隻是些表麵文章,人們隻能從中借鑒一些與人相處的方法。拿著心理學教科書去與人打交道,無論你把對方的心理分析得多麼透徹對方也絕不會向你敞開心扉。你也許會問長問短,甚至不惜逢迎。

(2)要做一個好領導,就要有一個寬廣的胸懷。人與人相處,總要有一方先打開胸襟,誠心誠意地接納他人。如果彼此間等待對方先有所表示,那麼別指望會有互相理解、彼此合作的那一天了。領導與部屬之間要想保持良好的關係,老板就應該去做先打開胸襟的人,主動向部屬表示友好,用自己的誠意去換取部屬的真誠。

(3)有的人意誌堅強、性格倔強、不懼怕困難,領導就應不斷地表揚他們、鼓勵他們;而有的人性格比較脆弱,一遇到困難就垂頭喪氣、畏懼不前,對於這樣的人,領導單說兩句鼓勵的話是不夠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設身處地能夠理解他的苦惱,然後再幫助他解除苦惱。

“三顧茅廬”,出自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這是一個膾炙人口、傳頌千古的故事:

東漢末年,劉備聽說諸葛亮極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親自去尋訪。諸葛亮當時隱居在隆中,人稱“臥龍先生”,並稱住處一帶的高岡為臥龍崗,他就住在岡前的茅廬裏。劉備經徐庶介紹,曾先後三次專程拜訪他。頭兩次諸葛亮故意避而不見,最後一次才見了麵。劉備苦口婆心地請求了半天,諸葛亮才答應出山相助。從此,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出了許多奇謀妙策,打了許多勝仗,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因為劉備當時訪求賢才,是那樣的虔誠,所以後人比喻多次登門拜訪,叫“三顧茅廬”。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三”字在這裏並非隻是代表次數,而是包含著更深一層的意思——真誠。

例如美國的時裝大王戴維·史華茲的成功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美國有5千多家大服裝公司,競爭異常激烈殘酷,幾乎每天都有服裝公司破產倒閉。在這個充滿“血腥味”的戰場裏,史華茲的服裝公司卻能由小變大,後來居上。其成功奧秘就在於:他具有劉備那樣寬闊真誠的胸襟和求賢若渴的精‘神,他以真誠之心所聘請的傑出人才使他的企業充滿生命力。

73.以德用人方能成功

在中國曆代,統治者的道德與他們統治的政績有著密切的關係,唐朝時唐太宗以公德治天下,自己勤儉持政,為天下人作出表率,所以便有了“貞觀之治”這樣中國曆史上的全盛時期,而比他早執政數十年的隋煬帝卻荒淫無度,所以天下一片混亂,暴動騷亂不止,這兩個人的執政結果就足以說明德行治天下的道理。晚清時,天下處於紛爭的亂世,太平天國和撚軍此起彼伏,此時曾國藩高舉道德治天下的大旗,帶動一批士人撲救危火,終於使清朝又多維持了幾十年的江山。所以後人在評價曾國藩時說道:

“滿清之所以中興,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者,蓋非人才消長之故,而實德業隆替之征也。波洪楊石李陳韋之才略,豈不能比擬於曾胡左李之清臣?然而曾氏標榜道德,身體躬形,以為一世,但其結果競能變易風俗,換回頹靡,吾姑不論其當時就應之手段,思想之新舊,成敗之過程如何,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達達人之道,益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

由此可見,在危難之世,道德的號召力是巨大的,成功的領導人能夠巧妙的運用道德的力量,一舉改變天下的局勢。

在現代社會,領導人的品德已不再是泛泛而談意義上的忠義等內容,而是自身人格魅力的表現。在集體內部,領導人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要,在一個企業內,一方麵管理者要言行一致,以誠待人,則“誠於中而行於外”,讓人覺得“人生樂在相知心”,為真誠、善良所凝聚和吸引。他們都自覺團結在企業周圍,有一分光發一分熱;另一方麵管理者和負責人,對職工要以誠相待,對自己則嚴格要求,凡是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首先照辦。對於別人的不足之處,坦誠指正,如對方有異議則給以時間思考,自己耐心的等待著,直到問題得到圓滿解決。決不以大壓小,搞家長作風。

這種人格力量,必定會優化了企業內部的人際關係,構建了良好的團結奮進的環境和氛圍,不斷充實和提高員工隊伍的素質。

74.與人為善用人術

用人的絕招在於要識人而用,那種坐在高堂之上指使下屬幹這幹那兒不遂心的人十居七八,這是因為管理者不了解下屬的心意,不調動下屬積極性的緣故。

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社會上比較能夠接受的領導者的形象,是穩定的、有涵養的、虛懷若穀的,但領導者也有強烈的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願望,當麵臨自己和下屬錯誤時,往往不容易處理好這一問題,如由於人類的劣性根,原本就不容易承認自己的過失。所以恐怕很多人會在犯錯而受到指責時,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對領導者來說,如果下屬在犯下過錯,而陷入前述所說的狀態時,務必先消去他的怨氣,並設法讓他由激動的狀態平靜下來,進入反省期間。由於任何悲傷或痛苦都會隨時間的消逝而消逝,所以隻要時間一過,以往的反感便會一掃而空,如此便能冷靜地與人談話了。下麵所說的這個教育孩子的例子可以說是與人為善的領導者行為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