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曹操因為劉備酒後怕雷、居閑時種菜而看輕劉備,認為他是個“無膽無識的人”,劉備的這種韜晦之計終於使他從曹嫉恨中平安脫身。
用計在我國曆史上可謂是豐富多彩,特別是那些麵對君王之威,深陷官場險惡之中的官吏來說,他們如果不懂得一二種韜晦之計的話,是很難保全自己的性命的。下麵就簡取曆史上的幾種加以舉例說明:
其一,“忍”可以保身。燕王部屬葛誠被建文帝收買,騙朱棣入京(南京),建文本想將他扣留,但一時找不到借口,便又放他回了燕京。燕王一回,立刻裝瘋賣傻。有一次出門幾天不回,後來有人找到他,見他睡在泥淖裏,把他扶起來,他還大罵:“我好好睡在床上,幹嗎要搞我出去?”他在暑天穿著皮袍圍著火爐還渾身打抖,說天氣太冷了。
其二,“忍”可避禍。在國民黨抓壯丁時,有些青年農民將自己的右手食指砍掉,抓兵的見沒有食指,無法扣動槍的扳機,便沒有抓他,從而躲避了戰死的厄運。
82.德行用人有竅門
聰明的上司在用人時一定要有容人的大度,對於不能為我所用的人才,可以寬容的讓他選擇,而對於能為我所用的人才,不要計較他的出身、缺點和仇怨。從前堯帝把天下讓給許由,而許由不願意接受逃走了,但是堯帝卻不強求他,後來終於得到了舜帝這樣的優秀人才;試想如果堯帝心眼狹窄,不能夠寬容對待許由,那麼天下人才怎麼能夠投到堯帝的旗下呢?舜帝這樣的傑出人才就更不可能慕名而來了。
運用人才的著眼點在於才盡其用,而不要去追究人才的過去和缺點,舉賢不避仇就是成功運用人才的最好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因犯政敵管仲代替自己做宰相。而桓公說:“管仲他在以前戰鬥時射我一箭,這還不算,他的箭中居然帶鉤,可見他是存心要置我於死地,這支箭我還保留著,像這樣的人吃他的肉都不會滿足,難道還能夠用他為相嗎?”鮑叔牙說:“為人臣下的人,都是各為其主的。今天您若重用他,他將一心一意為您謀天下,豈能以一個人仇恨而拒用一個天才呢?”鮑叔牙一而再,再而三,終於說服齊桓公拜管仲為相。管仲對齊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官製進行了一番改革,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春秋時,楚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員、寵姬妃嬪統統出席,務要盡歡。席間奏樂歌舞,美酒佳肴,飲至黃昏,興猶未盡。楚王命點燭繼續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人敬酒。
忽然一陣怪風,吹熄了所有蠟燭,漆黑一團,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揩油,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斷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座附耳對楚王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趕快叫人點起燭來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
楚王聽了,忙命不要點燭,卻大聲向眾人說:“寡人今晚務要與諸位同醉,來,大家都把帽帶折斷痛飲。”
於是各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點燭,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
席散回宮,許姬怪楚王不給他出氣,楚王笑說:“此次宴會,目的在狂歡,酒後狂態,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豈不是大煞風景,豈有宴會原意?”
許姬聽完,方服了楚王的用意。這就是有名的“絕纓會”。後來楚王伐鄭,有一健將獨率數百人,為三軍開路,斬將過關,直逼鄭的首都,使楚王聲威大震,這位將後來承認他就是當年揩許姬油的那個人。他因楚王施恩於他,不究他的錯,而發誓畢生孝忠楚王,成為一員忠將。
現代社會中,老板對下屬,應該量才任用,要求他們養成廉恥之心,鼓勵他們加強道德修養,而對他們的微小過失則有所容忍和掩蓋,這樣做是為了保全他人的體麵和企業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