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使用人才不能籠統
你也許正領導著一個大的公司,麵對公司上下幾百號人,你是否了解他們呢?他們屬於哪一類人?你會區別地使用他們嗎?西方現代研究理論認為,下屬們的表現因為性格氣質類型的不同,常會趨向於如下幾種類型,你不妨了解一下,看看有無道理:
(1)馴服型下屬。這種人精於工作,也有知識、技術和才華,能得到一些同事的喜愛與尊重。但由於工作性質或人事結構,使你的知識、才能得不到發揮。對這種境遇,你早就不滿,也早就想找個能證明自己的地方或工作,但你不能大膽陳述、努力捍衛,而隻是拐彎抹角地講一講,信息得不到傳達,或根本被上司忽視了。一切全因為你像一隻鴿子那樣溫順馴服,不知明天的自我在哪裏,一切等別人來使之變化。
(2)狂妄型下屬。這種人不能說不自信,甚至是自信過了頭。在工作上能幹,表現也很不錯,但卻看不起同事,用不愉快、敵視的態度跟人相處,與每個人都有點意見衝突。行為上太放肆,幹涉、騷擾別人。大家對這種人“恨而遠之”。你的好辦法,好成績,人家也全不理會。
(3)心不在焉型下屬。你可能心不在焉地工作,時常遲到早退、拖延工作或者東遊西蕩打發工作時間。毛病不在於你做不好工作。在你用心時,你的工作是第一流的,隻是因為你並不促使自己恰如其分地工作,所以你根本就沒有發揮你的潛能。起初,上司或許也有點失望和惋惜,可到了後來也不寄什麼希望了。上司總是想方設法把這種人打發走,或者調到無足輕重的崗位上去。
(4)抱怨型下屬。一邊埋頭工作,一邊對工作不滿意;一邊在完成任務,一邊愁眉苦臉。讓人總覺得你消極、被動,而上司認為你是個幹擾工作、愛說牢騷話的人,隻知道對工作環境和同事的工作發牢騷,泄怨憤。也許你希望工作和環境秩序好一點,卻不能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方式認真提出來,而隻一味地抱怨。同事認為你難相處,上司認為你不順手。結果升級、加薪的機會卻被別人得去了,你隻有“天真”的牢騷。
(5)水牛型下屬。對任何請求,都笑臉迎納。別人請你幫忙,你總是放下本分工作去支援,自己手頭落下的工作隻有另外加班。你為別人的犧牲不少,但很少得到別人與上司的賞識,背後還說你是無用的“無實”。對自己的權利、利益從來不知道去維護,也不敢去爭辯。在領導麵前不會說“不”,把許許多多不能完成的工作都壓到自己身上,全然不知道向上司提出來。到頭來心中感到委屈、不好受,隻能到家中向妻兒發“脾氣”。
107.造大聲勢的竅門
縱觀用人的全過程,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現象,一些有權的人在初出茅廬時都采用任人惟親的方法來壯大聲勢,而在其羽翼豐滿之後就采用任人惟賢的方法來鞏固局勢。閻錫山和蔣介石都是這樣的人。
在近代,閻錫山的用人規則與蔣介石的用人規則有一定相通的地方。蔣介石用人要過問是不是黃埔係,是不是浙江籍;閻錫山用人也大量選用他的家鄉五台人。
閻錫山善於提拔安排自己的心腹,這些心腹對他十分忠誠。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後,閻逃到大連隱居。山西被張學良接管,張學良對山西進行“整編縮軍”。閻召集徐永昌、商震、傅作義等晉軍將領到天津商討“整編”方案。這些晉軍將領雖然接受了張學良的命令,但又在暗地裏接受了閻錫山的操縱和遙控。山西的一切變更,包括人事安排,確定政策等,都必須向閻錫山彙報後才能決定。1931年8月,閻錫山潛回到山西後,晉軍將領直接受其指揮。他與親信定下計謀,驅逐了蔣在山西的勢力——國民黨山西省黨部,東山再起,重握山西大權。
閻錫山安排親信有他的特點,政府的官位有限,軍隊的官位也有限,他就成立各種組織,這些組織由他直接領導,這樣,具體的負責人不必受另外上級的約束,直通閻錫山。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便於閻錫山控製,二是負責人感到榮幸,因而會死心塌地地為閻賣命,這種任人惟親方法對於閻錫山壯大聲勢、培植勢力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任人唯親使用最多的關係無非是老鄉、同學、親戚等,作為要出人頭地的許多下層人士來說,走這條路可能會更容易一些。
早在清代時,李蓮英為了追求榮華富貴,出人頭地要做太監,可在當時,有這種目的的並不隻有李蓮英一個人,若沒有一點關係的還真進不去。
李蓮英個子瘦小,若以當時清朝宮廷太監的標準來衡量,他是根本不夠資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機會,李蓮英聽說在宮廷中有一個太監是他老鄉,且是同一村的。於是李蓮英大膽地去找了這個老鄉。
李蓮英當時很窮,沒有錢買東西去送禮。他想出一個辦法,一天他瞅準了正是這位老鄉出來當值時,他才去報名,然後用一口地道的家鄉話說出了自己的姓名與籍貫。李蓮英的這位老鄉聽了這聲音,身體不由抖了一下,遂抬頭看了看眼前的這位小老鄉,心裏暗暗記了下來。
後來,在這位老鄉的幫助下,李蓮英做了慈禧太後梳頭屋裏的太監,以梳得一頭好發型深得慈禧寵愛,最後成了慈禧太後麵前的大紅人。
李蓮英隻說了幾句話,就博取了對方的注意與好感,但要注意的是。這幾句話是家鄉話,是鄉音,而對方也恰巧是同鄉人,且又同處異鄉,在這種情況下,李蓮英輕而易舉地爭到了一個名額就不足為奇了。後來,李蓮英有那樣的威風,與他懂得投靠老鄉利用關係這一小道不無關係。
108.群策群力用人術
中國有句俗話,“眾人拾柴火焰高”,也就是說人與人應該精誠合作,一個人假如整天板著冰冷的麵孔,自視清高,他將成為離群的孤雁,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度過寂寞的一生。而作為主管,如果一味地沉浸在惟我獨尊的世界裏,則有可能失去下屬的支持。要獲得下屬的支持,如下5條建議將是有效的:1.人才靠培養,光靠從外麵挖來人才是難以讓大家達成共識的;2.士為知己者死,人的能力與向心力是靠激勵發揮出來的;3.我們要用的是最適合於該項工作的人,而不是最好的人;4.培養部屬工作的成熟度,使其潛力得以顯現;5.利用輪調或第二專長的培養,使部屬隨時能接班。事實證明,以上5種方法也是曆代政治家所慣用的經驗和方法。
漢光武帝劉秀就是這樣一位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經常以各種方式對功臣表示關懷,給予特殊寵愛。
賈複是劉秀手下的一員猛將,在射犬破青犢軍的激戰中,他作為主將身先士卒,高舉旌旗先殺人敵陣,衝亂敵軍陣腳,取得戰鬥的勝利。眾將都很佩服他的勇敢。後來,在與五校軍的戰鬥中,賈複負了重傷。劉秀聽說以後,十分沉痛,關切地對人說:“我之所以不讓賈複單獨率軍作戰,獨當一麵,因為他打仗太不顧惜自己了,今天果然發生了不幸。聽說他的妻子懷有身孕,如果生下女孩,我的兒子就娶她;如果生下男孩,我的女兒就嫁給他。不要讓他再為妻子擔憂。”
賈複聞知,感激涕零,傷勢剛愈,即趕赴薊州與劉秀會合。見到賈複康複,劉秀和營中兵將都很高興,不久,在攻打鄴城的戰鬥中,賈複又衝鋒在前,立了戰功。
劉秀肯關懷幫助部下,也同時獲得別人的幫助,所以他獲得的福分和祿位是源遠流長的。
109.上下一心,其利斷金
我們大家都知道,三國時,諸葛亮以天時、地利和人和來分析漢末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的情況。劉備占的是“人和”。但他卻未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就連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也“出師未捷身先死”。劉備政治集團為什麼失敗?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這個史實至少證明了一個問題,即光靠“人和”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原因是劉備用人才範圍太窄,沒有像曹操那樣盡收天下忠士,而隻是熱衷於小範圍的桃源三結義,這是其失敗的地方。
但後來,孔明在隆中,建議道:“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再主張: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聯孫權,然後北伐曹魏。這樣,孔明用了三方力量終於保全了蜀國。這又是其成功的地方。
古人指出,“眾人拾柴火焰高”,在使用眾人的方法上,應注意下列原則:任用一君子,其他君子就都來了;任用一個小人,其他小人勢必也會爭著來到;任用了正直的人,好人就會受到鼓勵;誤用壞人,邪惡之徒就會紛紛混進來;退一小人,那麼一類小人就會被退去;用一賢人,那麼一批賢人就會被起用。
所有小人同時退去,那麼所有賢人同時得到起用,四海之內就會安寧;依靠眾人的力量而辦理事情,沒有辦不成的;依靠民眾,這是治理人民的人之最重要方法;依靠眾人的勇氣,那麼就是對勇士孟賁也不害怕了;依靠眾人的力氣,那麼就是對大力士烏獲也不畏懼了;依靠眾人的視力,就是對聖人孟離也不把他放在眼裏了;依靠眾人的智慧,就是對堯舜也不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