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眾人力量大,智慧多。失去了眾多人才必然失敗,得到了眾多人才必然成功。
戰國時,楚君不惜以千金來求取千裏馬,他派出使者四處打探,3年後才打聽到馬的下落。等到使者趕到時,千裏馬已經死了,於是他以500金買下千裏馬的骨頭,帶回去複命。國王大怒:“我要的是活馬,你怎麼買了一匹死馬的骨頭回來。”使者不慌不忙地回答:“一匹死馬都值500金,活馬的價值豈不更高嗎?如果天下人都知道這件事,還怕好馬不送上門來。”果然,消息傳出後,國王很快就得到幾匹千裏馬。
後來燕昭王招攬人才,都先厚待郭隗,任命他為最高顧問,尊為國師。各地的賢達之士聽說此事後,紛紛前來投靠。昭王廣納賢士,充實國力,不久後進攻齊國,終於雪恥。
齊桓公征詢管仲用人的方法,管仲說:“升降、揖讓、進退禮節的熟習,這方麵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做大行職位;開墾土地,聚集糧粟,使地利完全發揮,這方麵我不如寧戚,請讓他擔任司田(管理土地的官吏);在平原戰場上能讓戰車馳騁而不亂,戰士勇往直前而不退卻,擂鼓進軍後,三軍將士視死如歸,這方麵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授予他大司馬(最高的軍事將領)之職;審理刑事案件,能不殺無辜,不誣陷無罪之人,這方麵我不如賓胥無,請授他大理(最高司法官員)之職;敢於冒犯君顏,忠言直諫,不怕砍頭,不在富貴權勢麵前低頭,這方麵我不如東郭牙,請讓他擔任大諫(諫官)之職。君王若僅要治國強兵,有此5人,就足夠了。若想在諸侯中稱王稱霸,那還需要我管夷吾才行。”
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各種方式結盟聯姻可以結成一個政治團體利用眾人力量穩固自己的地位,常見的方法有:
婚姻聯盟:子女聯姻,使自己和他人結為親家;以身相許,使自己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人;說媒拉纖,積極促成他人的婚事,暗中通過自己做媒的對象靠近他人;政治結盟;意見結盟;老鄉結盟;同學結盟;親戚結盟。
110.“鐵三角”用人的竅門
如果說冰淇淋、漢堡包是麥當勞的典型食品的話,那麼“鐵三角管理”就是麥當勞的典型用人藝術。
眾所周知,像麥當勞這樣容納了許多所謂“非傳統”人物的大公司,其管理也是別具一格的。而在麥當勞的初期管理中,就形成了其獨有風味的用人管理三角,號稱“鐵三角”,它是由克洛克、秘丹·馬丁諾、桑那本3人組成。
桑那本大學沒畢業就當了推銷員。在1956年,他加入了麥克唐納。在麥當勞最初的工作是連鎖店經營權的推銷員。不久,桑那本便被提升為公司的第二號人物,且有極大的財權。克洛克說,“我對錢不在乎,而且我知道我對公司在財務方麵的關注不夠。我所想要的,隻是想成為漢堡包快餐業的王牌,我覺得賺取利潤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桑那本對漢堡包和薯條毫無興趣,他與公司產品和加盟者保持很大的距離,他很冷靜,喜歡計算,我正需要這樣的人。”
事實證明克洛克是對的,他和桑那本成為最佳搭檔。這兩個要人的互補性非常強,這就使得他們本來似乎是兩個世界的人,可一旦合起來,則產生了無比的威力。
馬丁諾的獨到之處在於她有極強的交際能力,她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使得許許多多性格迥異,背景不同的做事方法大相徑庭的人能在公司裏如同一部機器上的各個零部件一樣有條不紊地愉快工作。她不平凡的用人眼光也令克洛克佩服。
就是這個用人“鐵三角”領導著麥當勞一步步走向成功。他們三人提供了三種不同的管理方法與技巧,由於個性迥異,待人接物各有手段,各自都對公司作出了很大貢獻。繼他們之後在麥當勞高級管理人員中,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管理三角,那就是透納、思恩勒與康力。這個鐵三角也為公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了防止公司出現人浮於事的情況,克洛克作出規定。每一個麥克唐納分店隻能有一個經理人員,外加三五個助手,其餘的人,都是臨時雇用的打工仔或打工妹。這樣一來,分店的開銷很低,盈利則豐,上繳總公司的利潤也相對提高。也許有人擔心臨時工太多,會影響麥克唐納的質量。其實不然,因為分店的關鍵、重要工作並非由臨時工擔任,服務質量不會受到影響。臨時工們也大多是勤工儉學的學生,他們都以能在全世界聞名的麥克唐納快餐店打工引以為自豪,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很快進入“角色”,工作熱情也高,頗受顧客稱讚。麥當勞的企業用人之術可謂是將人心都琢磨透了。
111.打虎親兄弟
中國有句古話叫:“父子協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變金。”意思是說,兄弟姐妹,都能損其小利,取其大節,同心協力,就能將土變金,既保證大家的利益,‘又不至於傷害情感。而這種情況大概是中國人家庭中對情感和利益分配最具有理想化色彩的想像罷了。
兄弟姐妹爭奪財產是中國人最典型的感情與利益爭執;兄弟姐妹同處於一個環境內,往往難於把眼光放遠一點,而偏好在彼此之間掃視,於是也就容易產生本來似乎不成問題的矛盾。小的時候,矛盾的原因常常出現於對父母感情的占有和分配,比如埋怨父母偏愛誰,懷疑父母討厭自己;大了以後,矛盾的由來則往往出於父母“財產”的分配份額。從理性上講,做子女的在對父母的感情與財產的取得與分配上,應當是具有平等權利的,父母在一般情況下,也應當盡量尊重和遵守這一原則。但是,中國人的父母往往會將東西分給更喜愛的兒女多一些,這樣爭奪就會更激烈了;中國人對利益的爭奪,往往不明說,但卻有比不明說更堂皇的說法,那就是“我不是為了爭這幾個錢,我是為爭這口氣,憑什麼我要少分呢?”人人都這麼說,但心裏未必這麼想。心裏說,反正多分少分也要分,我為什麼不多分點!即使是親兄弟姐妹,也常常在感情與利益分配時經常有向自我偏移的傾向,兄弟姐妹為爭奪財產分家最多的結果隻能兩敗俱傷,貽笑於人,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曆史上,都是屢見不鮮的。像這樣分家分得很公平的,古往今來幾乎沒有。這是因為:
其一,十個指頭尚且不一般齊,世界上絕對平均的事情原本是不存在的,更何況即使是父母,同是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的子女。也難以保證由於某些特殊的原因與機遇,沒有若幹偏心與偏愛。這也是情理之中,應當諒解的事實。
其二,做兄弟姐妹的,常常由於個人利益的關係,在看問題的時候,不知不覺地把砝碼悄悄地挪向自己一方。所以,在你看來公平的時候,往往已出現了傾向自己的偏移。如果,幾個兄弟姐妹都是這樣微微地偏向自己要求公平分配的話,這種“公平”恐怕就永遠也建立不起來了。
類似這樣的事,要在西方社會,當然會對簿公堂,法律是公正的、權威的,法律分配當然誰也無話可說。可是大多數人卻不願意上法庭,特別是兄弟姐妹為財產上法庭會被世人恥笑,一則社會壓力很大,二則中國人對法律也不相信,有畏懼,心理。所以在中國這類的爭執往往會有中國式的解決方式。一是請一個長輩出來調解,這個長輩大家都尊敬他,都信任他,他則拿家法、祖規來唬人。或是施平衡之術,使大家接受;再一就是兄弟姐妹中的一方先以大局為重,站出來痛心疾首地懺悔或充滿感情地回顧手足情後主動放棄自己的那部分或少要一部分,那時其他的兄弟被感動也主動降低自己的要求,最終在你謙我讓中大致公平地分配,當然這樣是否今後會後悔也不好說,但最終算是有個說法。
中國人有關感情和利益的事情有時是最為關連的,你欠人一份人情,就意味著你要還人一份利益。有時純的利益的事情要靠感情來解決,有時純粹是感情的事可以靠交換利益來協商,情就是利,利就是情,這一點恐怕西方人是很難了解的。
《續齊諧記》中記載,京兆郡的田真兄弟三人,商議分家中的財產。生活用品和其他資財都是平均分開,隻有房前的一棵紫荊樹,他們商議要破成三片。第二天就要截開,紫荊樹當天就枯死了,那形狀就像火燒的一樣。田真趕去一看,非常吃驚,對弟弟們說:“這樹本是長在一條根上,聽說要將它分割開,所以就枯死了,這樣看來,人還不如樹木。”極為悲傷,就不再截樹了。紫荊樹聽了他的話以後,又枝葉茂盛起來。兄弟們很受感動,就把分開的財產又合在一起,他們家也由此遠近聞名。田真後來升任為大中大夫。
這則故事,通過紫荊樹枯而複榮,將兄弟情義與財產利益的分割對立起來,最終以兄弟犧牲利益向感情低頭來宣揚兄弟之間應同舟共濟,親密合作,可以說是傳統情利觀的具體寫照。而三國時曹丕、曹植兄弟的故事則是兄弟情義走向反麵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