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先發製人有竅門

古代時,有個專權的太監魚朝恩要邀請郭子儀遊章敬寺。當時的宰相元載,心中有鬼,怕他們聯合起來攻擊自己,就先進行離間。他暗中派人告訴郭子儀說:“魚朝恩將要對您做不利的事。”言下之意是叫郭子儀不要去赴約。郭子儀不聽,堅持要去;他手下的將士們要求全副武裝隨從,郭子儀也不答允。

他說:“我是國家的大臣。他沒有天子的命令,敢害我嗎?若有天子的命令,那你們這樣做是幹什麼,是想違抗聖旨造反嗎?”

他隻帶了幾個家童仆人去見魚朝恩。魚朝恩見他這樣輕車簡從,連警衛人員都沒有,驚奇地問他為什麼,郭子儀說:“外邊有人告訴我,您要趁這機會幹掉我。所以我特地不帶警衛人員,免得您花費心思,等下動手時多添麻煩。”

魚朝恩感動得流著眼淚說:“像您這樣一位忠厚長者,在麵臨這樣的情況下,都能夠不產生疑慮甚至也不準備武器刀槍進行自衛還擊,確實是令我敬佩不已。”

在上麵的故事中,宰相元載和郭子儀都采用了先戰之術,元載采用的是先發製人的陰謀,郭子儀則采用的是先發製人的陽謀,事情發展的結果當然是陽謀戰勝了陰謀,以誠待人者戰勝了以計離間者。

曆史總是有它相似的一幕,西漢文帝時,齊國丞相愛盈為人慷慨,識大體,在朝廷名聲很好。宦官趙談因為得到君主的寵幸,常想加害於他。愛盈為此很憂慮。

愛盈的哥哥愛子種對愛盈獻計說:“對於趙談,你應當先公開汙辱他,這樣他以後在皇上麵前打小報告什麼的,皇上知道你們有過嫌隙,就不會再相信他了”。愛盈果然這樣做了。

有一次,皇上到東宮去,趙談與皇上共坐一輛馬車。

瞅準這個機會,愛盈跪伏在車前說:“臣聽說能夠與陛下共同乘車的人都是英雄豪傑。現在漢朝雖然英雄很少,但無論如何也不至於讓陛下單單隻與被刀鋸閹割過的人一同乘車吧?”

皇上聽了,心裏明白,微微一笑,立即把趙談趕下車去。

從此以後,皇上每當聽見趙談說愛盈的壞話,便總以為是他為這件事對愛盈進行報複,便始終不聽,小報告根本起不了作用。愛子種的謀略終於獲得了成功。

129.聲勢與優勢用人術

用人就好比打仗一樣,高明的將帥打仗時能造成有利的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在這樣有利的態勢下,士卒就會勇猛無比,部隊的戰鬥力就可得到充分發揮。許多將帥把注意力放在發揮人才的特長和優勢上,而不苛求統一部署。這樣不但能選到適當人才,而且還可以造成有利形勢。

在中國軍事史上,有一個將帥“能擇人而任勢”的典型事例。215年,魏將張遼、樂進、李典率7000餘人防守城池。孫權自領10萬大軍前來進攻,魏軍人心驚恐。張遼等人依據曹操的指令,由張、李二將軍出戰,樂進負責守城。張遼、李典乘吳軍尚未集結的時機,挑選了800將士,突然衝入孫權所在的軍營,殺得吳軍措手不及,銳氣大損。張遼、李典殺出重圍,與樂進合力堅守後,人心安定。孫權圍城10餘日不能得逞,隻好撤退。後人認為,在這樣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魏將之所以能夠固守城池,曹操“能擇人而任勢”是一個重要原因。

從這個軍事實例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三點結論:

(1)一個將帥要獲得軍事勝利,並不取決於軍事實力的對比,主要在於用人的高明與否,恰當用人就能造成有利形勢。

(2)有利的軍事態勢,並不決定於客觀條件,主要在於選擇適當的人才去利用形勢。“擇人”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適當的人,才能“任勢”。

(3)利用有利形勢,還可以鍛煉人才,隻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策略,人才就有可能脫穎而出。

所以,用人“任勢”不僅是利用有利形勢,更重要的是造成有力態勢。這就提醒企業經營者:企業的優勢是可以由人來造成的。

現代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不論其規模大小、實力如何,首先要用人造勢——造成和利用有利形勢。用人造勢必須從市場實際和企業實際出發,把兩種實際情況——企業外部的人力資源和企業內部人力資源,加以分析研究,確定對策,爭取行動。吸引人才的行動必須強而有力,一錘定音,馬到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當然,就企業來說,用人造勢有戰略性造勢和戰術性造勢兩種,其勢的力度強度與時間效應是有區別的。企業經營者,都知道利用有利形勢和市場機會去擴展業務,但往往忽略了人才本身的素質。有時,企業盲目擴大人數,本想創造有利形勢和市場機會,卻反而阻礙了業務的發展。這說明用人造勢要注意人才的素質,而不僅僅是數量。麵臨如此複雜的市場競爭,隻要發揮用人優勢,把注意力放在培養人才能力方麵,一定是大有可為的。

130.受過延伸教育的人才能做老板

無論什麼行業,都要靠人來提高效益,主管懂得用人才能水漲船高。通過自己一人之力隻能做一些小事,而通過人才之力,則可造就一流企業。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是造就一流人才的關鍵。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就把教育列為振興日本的戰略措施,到明治末年,就普及了小學教育,1948年又普及了初中教育,1976年進而普及了高中教育。中、小學時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品德、智力發育的關鍵時刻是人生的關鍵點,也是成才與否的重要奠基階段。日本的經濟發展、人才輩出與教育普及有著明顯的關係。現在的父母千方百計要把子女送到“明星學校”就讀,希望子女成龍成鳳。說明他們已十分重視教育對成才的作用。可是,這些家長忽略了一點,許多的所謂“明星學校”都是培養“高分低能”的“考試動物”的學校,並不能為造就戰略人才奠定基礎。

無可否認,教育在培養戰略人才方麵的基礎作用,突出地表現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學是強大的“搖籃”,各個層次的高等教育是造就各級、各類人才的最後“加工”場所。各種人才所應具有的品德、知識、能力、心理、生理、哲學等多種素質,需要在高等教育階段加以係統化、綜合化。在當今的世界上,沒有在這一階段好好“加工”,高品質人才的湧現幾乎是不可能的。美國是非常重視培養戰略人才的國家,現在全國3000多所高等學校中,已有500多所設有培養管理人才的管理學院,為美國造就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的戰略人才。這些大學還設有培養戰略人才的研究機構。據美國《財富雜誌》對美國500家大公司的調查,所有總經理都是大學畢業的,一半以上有碩士、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