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和培養人的目的是用人,是“知兵之將”的就必須錄用他。三星財團通過公正的評價,把一些有幹勁和有才智的人放到重要的崗位,對他們獎勵和提拔。

正因為三星財團在用人方麵高瞻遠矚,方法和措施得力,故“知兵之將”不斷湧現和成長,很快使企業在家用電器、計算機的生產等方麵邁入先進行列,使企業的競爭力及效益不斷提高。

139.善用人才能益於人

用人是一門高超的藝術。用人高手在用人之前,要先打量他,不會用人家的短處去指責詆毀其長處,也不因人家的拙劣之處去指責他的完美之處。《太公六韜·龍韜·王翼》中也說:用人之法關鍵在於能夠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時變化,以為紀綱。所以成功的人必有人才轉聚他的周圍,孔子賢達,周圍就有72賢人,劉備忠義,則有張飛關羽以侍左右,用人之道在子上應天時,下應地理,所以可成大事。

從自然界來看,散沙可以用水和之,也可以手攥拳強使之合。也可以用膠和漆團結他們。前者為烏合之眾,後者為鋼鐵之師。凝聚力的大小決定戰鬥力的大小。這說明用人不僅需要管理的手段,還要有管理的智慧。

用人者最害怕用人不當,所以曆代帝王統治人們,想出不同的辦法,如雍正皇帝發明了一種用大臣互相監督的辦法,監視乙,又讓乙監視甲。這樣,甲、乙認為自己是皇帝的親信,而皇帝對甲、乙的忠奸、才能、人品、政績、隱私、舞弊都了如指掌。例如這種方法管理就像以水團砂一樣不能長久。而到民間時,為防止朋黨術,袁世凱棋高一著,他組建北洋新軍,培養將士對他的感情,讓將士隻知有袁大人,而不知有大清朝。即使如此他對自己屬下的統製(師長)卻經常調來調去,以防止部下形成下一級的朋黨係統。例如,號稱“北洋三傑”之一的段祺瑞,雖然號稱是袁世凱的心腹大將,但也被袁調來調去,先後擔任過第3、4、6等鎮的統製。所以劉伯溫說,高明的統治者的用人之術在於能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用時猛如虎,閑時綿如羊,而在這個人才的團體中,統治者才是他的核心和靈魂。

有些目光短淺、私心嚴重的領導者,他們由於過分“器重”或依賴下屬的傑出才能,總是擔心提拔下屬會影響他分管的工作,因而遲遲不提拔下屬。還有的潛在領導人才,由於工作“離不開”,主管領導“把住不放”,致使他錯過了“提拔”的機遇,造成終生遺憾。此類例子,在實際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

少數領導者,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總是擔心具有真才實學的下屬超過自己,因而想方設法,製造種種借口,十分“巧妙”地阻撓、幹擾、拖延和無限期“推遲”上級部門對某個下屬的選拔。近年來,隨著一大批知識分子領導幹部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在人才問題上,又出現了一種值得注意的新情況,就是少數知識分子領導幹部,未能擺脫“文人相輕”、“同行是冤家”的惡習,竭力排斥、壓製和自己不相上下,甚至才華超過自己的知識分子。這種由於領導者的嫉賢妒能而造成的捂才、壓才、誤才的現象,在一些地區和單位,程度不同地存在著。

一些自己並非“十全十美”的領導者,總是要求“選拔對象”應該十分“成熟”,“完美無缺”。他們對年輕的下屬,百般挑剔,過分苛求,左看“不理想”,右看“欠穩當”。倘若再聽到群眾中的某些閑言碎語,班子裏的一些爭議,那就更不敢放手提拔年輕的下屬了。在這種“求全責備”的錯誤思想支配下,許多本來已經基本成熟的潛在領導人才,被白白耽誤了施展才能的“最佳時期”,這是十分可惜的。

140.用人的十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