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係就是人用人的關係,不要說你不懂得用人的藝術,每日之間你有意無意的都在施展著用人的技巧。對上司的尊敬,對下屬的使用,與朋友的共處,這些都是用人技巧的表現,在與這些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你還真的要好好學習心理學知識呢。
對待忠誠老實的人,要一諾千金,同舟共濟。從古至今,人們公認“人之交,信為本”,“君子重然諾,王嶽倒為輕”。忠誠老實的人,崇尚“言必信,行必果”。和這樣的人交往,以實對實,說話算數,憑人格相處。堅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相互依賴,相互合作,共同發展。
對付主觀武斷的人,要以柔克剛,豁達大度。說話辦事隻憑感覺和想像走極端的人,不易接受他人的思考判斷。和這類人交往,可以先悉聽尊便,不吱聲,不反駁,保持寬容、鎮定,一旦發覺對方因興奮過度而顯露弱點,再一一加以擊破,使之口服心服。
對付能爭辯的人,要克己忍讓,求同存異。爭辯並不是壞事,但有些人唇槍舌劍到處廝殺,甚至欺淩弱小,大動肝火。和這類人交往,一要堅持原則,二要適當忍讓,不必在細枝末節上斤斤計較,要求大同,存小異,最終達到合作共事的目的。
對付沉默寡言的人,要循循善誘,主動溝通。與人交談就怕冷場,像記者招待會,問一句答一句,沒有融洽氣氛。和這類人交往,一要積極主動,敞開心扉;二要發問,調動對方。“良言一句三冬暖”,話語對路對方即使不侃侃而談,也會以語言和體態表明自己的態度。
對付言不由衷的人,要正直不阿,委婉氣和。為人正直是立身之本。說了不算,算了不說,趨炎附勢,兩麵投合,則屬言行不一。和這類人交往,不能隨波逐流,要用質樸敦厚、光明磊落給對方以影響;同時,溫和而平靜地指出他的弱點,使之醒悟。
對付惟我獨尊的人,要棋高一著,不要“班門弄斧”。班門弄斧是中國世代相傳的古訓,意思是別在有本事者麵前表現和顯示自己。待人處事確應謙虛謹慎,但也要看對象。與惟我獨尊的人交往,即使他是行家裏手,你也不應自我埋沒,而要用真誠和實力取得他的認同。
對付吹吹拍拍的人,要心理自立,受寵不驚。生活總是這樣告訴人們,經常在你身邊恭維你的人,並不一定出於真心,而是有某種需要。《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發人深省。鄒忌生得本不漂亮,可是朋友、妻妾都說他長得好看,比城北的徐公美多了,是因為朋友有求於他、妻偏愛他、妾懼怕他。與吹吹拍拍的人交往,要有自知之明,不為其美麗言辭所動,不能輕信不著邊際、令人發笑的讚美。
對付心胸狹小的人,要虛懷若穀,開誠相見。維也納著名心理學家亞佛亞德在《人生對你的意義》一書中說:“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和心胸狹小的人交往,要自然、坦誠、心胸寬廣、不和對方計較。如果你真誠對待他,定會開啟封閉的心理,獲得順暢的溝通。
對付模棱兩可的人,要態度明朗,旗幟鮮明。一些人辦事猶豫,談話含混,寫出文章似是而非。有人這樣畫像:“大概也許差不多,不過或者不敢說,可是大家都認為,然而恐怕不見得。”和這類人交往,必須明確表達自己的見解,用堅定和果斷的態度調動和影響對方,引導其進入你設計的軌道運行。
對付以怨報德的人,要樂於忘記,以德報怨。有些人一個眼大,一個眼小,用大眼睛看自己,用小眼睛看別人,遇事挑剔,好論人非,對幫助自己的人不懷感激。與他們交往,應當寬宏大量,不能耿耿於懷,忘記曾有的不愉快。樂於忘記是一種心理平衡。“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這句名言揭示出人們要常記住別人的長處,淡忘別人的短處,以德報怨。